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室速、室颤(AF)病例均为中山市东凤医院和广州珠江医院急诊内科2004年11月~2007年6月就诊患者,一组在规范的抢救基础上静脉注射应用倍他乐克5~15mg和电击除颤.结果 5例子静注倍他乐克5mg加除颤1次即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10例静注倍他乐克10mg加除颤2次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2例静注倍他乐克15mg加除颇3次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6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3.9%,显效21.7%,无效26.1%.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 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 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 mg,继以1~2 mg/min静脉滴注,约30 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 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 mg,Bid或Tid。结果 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 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的差异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5例住院患者,同时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Holter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记录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对其Tp-Te间期、Tp-Te/(RR)~(1/2)进行测定,从而评估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p-Te间期、Tp-Te/(RR)~(1/2)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对于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预测价值。结论Tp-Te间期、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6.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且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 ,体表心电图 (ECG) QT间期离散度 (Q T dispersion,QTd)的增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速、室颤的发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1 ] 。本文对 5 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常规心电图的 QTd测定分析 ,探讨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 QTd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 997年 2月至 1 999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5 0例 ,男 31例 ,女 1 9例 ,平均年龄 (5 6 .2± 1 1 .0 )岁 ,符合 1 979年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1 4例 ,不稳定型心绞…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分析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各类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A组及治疗B组两组,每组患者35例。治疗A组给予美托洛尔片12.5毫克日两次口服,治疗B组给予美托洛尔片25毫克日两次口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A组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6.14%;而治疗B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未见差异。治疗A组药物副作用发生较治疗B组明显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片12.5毫克日两次口服与美托洛尔片25毫克日两次口服临床疗效未见差异,但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临床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室速、室颤(AF)病例均为中山市东凤医院和广州珠江医院急诊内科2004年11月-2007年6月就诊患者,一组在规范的抢救基础上静脉注射应用倍他乐克5-15mg和电击除颤。结果5例予静注倍他乐克5mg加除颤1次即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10例静注倍他乐克10mg加除颤2次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2例静注倍他乐克15mg加除颤3次成功复律并维持窦律;6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3.9%,显效21.7/%,无效26.1%。结论β受体阻滞剂在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在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已经确立了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地位.现就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顾正华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9):45-46
QT间期离散度(Q1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CT时限变异程度,而QT间期本身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之差表示,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对急性心肌梗塞(AM/)顶后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观察24例AM/患者美托洛尔治疗前后QTd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G受体阻滞剂对AM/的QTd影响。 相似文献
12.
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受体阻滞剂 (以下简称β阻滞剂 )自问世以来 ,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中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除用于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心绞痛、心脏 β受体综合征和门脉高压外 ,近年来还不断拓展使用范围 ,在治疗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等方面大显身手 ,正逐步广泛用于临床。1 抗心律失常β阻滞剂属 类抗心律失常药 ,可减慢窦性和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 ,减慢房室传导 ,延缓旁道的前向和逆向传导 ,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为甲亢、嗜铬细胞瘤和遗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运动性QRS间期延长与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活动时有、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各25例,观察该两组病人在活动平板运动中QRS综合波间期与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病人静息时QRS间期相同,运动时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组延长更为明显,ST段压低程度也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结论提示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RS综合波明显延长易伴发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程度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HRV)的相关性,以及提高HRV是否对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方法:对53例AMI患者进行了HRV分析。按Lown分级标准Ⅱ级以下(不含Ⅱ级)为A组,Ⅱ级或以上为B组,A组35例,B组1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检测HRV,尔后B组服阿替洛尔25-50mg/d,治疗7天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及HRV。结果:B组与A组相比,HRV各参数均有降低,但仅低频带(LF)和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的差异显著,而B组用阿替洛尔治疗后HRV明显提高,且心律失常明显减少,仅31.3%(5/16)患者的Lown分级在Ⅱ级以上。结论:本研究提示AMI伴发室性心律失常者HRV降低,用阿替洛尔治疗而不加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提高HRV的同时,对多数室性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门冬氨酸钾镁片进行治疗,给治疗组患者在使用门冬氨酸钾镁片(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中的比索洛尔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65%。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6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扩冠、抗凝、补镁、补钾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上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在经过治疗后有48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而对照组在经过治疗后有38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时,其治疗效果良好,能够快速且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律,缓解患者室颤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患者的预后也有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及防治.方法 选取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00例,进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填写问卷,建立患者基本档案.分析患者对冠心病的知晓率、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现状、不同心率组基线资料,以及β受体阻滞剂未规范使用的原因.结果 (1)冠心病的知晓率分析,调查显示300例患者知晓率仅达20%.(2)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情况,阿司匹林服药率为90.0%,ACEI/ARB服药率为73.4%,β受体阻滞剂服药率为90.0%,他汀类服药率为81.3%.(3)心率为80~90次/min的患者并存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尿素、肌酐、吸烟、高血压均较其他组有显著差异.(4)分析未规范用药的原因包括:①药品费用贵;②出现不良反应;③缺乏对冠心病的了解,无症状不需要服药;④缺乏用药知识;⑤担心不良反应;⑥自理能力差;⑦医生未开医嘱.结论 (1)患者对冠心病的了解甚少;(2)目前冠心病二级预防在实践中贯彻得并不理想;(3)临床对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偏低、剂量偏小;(4)心率快的冠心病患者比心率慢的患者并存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5)导致患者未规范用药的原因较多,患者服药依从性差;(6)心内科医生应重视冠心病二级预防具体措施的落实,加大卫生宣教,社会应加大对慢性病预防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能量胸外直流电除颤和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复律治疗;艾司洛尔组28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艾司洛尔并给予低能量电复律治疗。结果艾司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 39.89%,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5.69±1.34)次]和平均放电能量[(95.32±13.21)J]显著少于对照组[(8.63±3.79)次,(P〈0.05)]和[(185.39±25.63)J,(P〈0.05)];两组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6%vs 39.29%,3.23%vs 3.57%,38.71%vs 39.29%,P〉0.05);对照组电复律后总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值显著高于艾司洛尔组(P〈0.01);艾司洛尔组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21.43%vs 24例,77.42%,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和低能量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