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状况。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按照患者年龄为中年组(284例)和老年组(316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包含各时段心肌缺血变化、缺血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心率等状况,做好记录。结果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来看,老年组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发生率,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后发现,患者缺血状况多出现在凌晨,且缺血时间较长。结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属于平日心肌检测唯一一个是否存在缺血性变化的检测方式,经24h心电图监测,早期根据疾病状况给予干预,降低心血管发生可能性,对患者预后状况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毅斯 《当代医学》2013,(13):34-35
目的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761例,按照年龄的差异划分成老年组与中年组,利用美高仪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76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测,详细记录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心率变异、平均心率、缺血时间、心律失常状况及心肌缺血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老年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时间多在凌晨至上午(凌晨0:00~8:00)。结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等临床疾病的病发率也逐渐增加,24h动态心电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助于对患者的心肌病变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4h动态心电检测对冠心痛患者预后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1500例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记录心率变异、心肌缺血改变情况,不同时段平均心率、缺血时间以及心律失常情况,动态心电监测前均作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 冠心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均下降.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时间多出现在清晨,有明显的昼夜规律,而且发现发生心肌缺血与心率无关.各种心律失常中,主要为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和房性早搏.结论 冠心病患者多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颖  沃剡 《吉林医学》2001,22(1):16-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142例符合 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病人 ,分析其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 (L VH)、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 (L AH)的关系。结果 :142例高血压病人检出 L VH6 8例 ,占 47.9% ;检出 L AH98例 ,占 6 9%。左房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室肥厚发生率。检出室性心律失常 92例 ,占 6 4.7% ;检出房性心律失常 116例 ,占 81.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肥厚患者、心肌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及 ST- T无改变者。结论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4h动态心电检测对冠心病患者预后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1500例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记录心率变异、心肌缺血改变情况,不同时段平均心率、缺血时间以及心律失常情况,动态心电监测前均作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 冠心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均下降。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时间多出现在清晨,有明显的昼夜规律,而且发现发生心肌缺血与心率无关。各种心律失常中,主要为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和房性早搏。结论 冠心病患者多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特征。方法 713例老年患者均先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美国PI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作24 h DCG监测并详细记录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经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编辑和总结。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年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检出率为93.4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39%。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3.98%。传导阻滞检出率为15.2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23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为32.54%,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远多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老年人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窦房结病变。  相似文献   

7.
林楚容 《当代医学》2013,(20):34-3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通过对5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的特点。结果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过速,窦房阻滞、停搏)65例,房性心律失常575例,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303例,室性心律失常291例,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11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181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3例。结论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最常见的是房性心律失常(99.31%)、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52.33%)和心肌缺血(87.05%),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也很高(50.2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心电图表现.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对184例CHD者连续监测24 h,详细记录检测时间内昼夜变化规律的心电活动.结果 184例CHD者有心肌缺血138例(75%),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910阵次,SMI占656阵次(72.1%),有症状心肌缺血(SyMI)为254阵次(27.9%),上午6:00-12:00发作334阵次,占全天次数的50.9%,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3例,占心律失常总例数的75%.结论 CHD中SMI发生率较高,有明显的昼夜规律,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乃至心肌梗死,务必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对比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66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治疗时间随机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每组33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比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无症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发作时间以及心律变化。结果:动态组检出率87.87%明显高于常规组检出率69.69%,而动态组的误诊率3.03%明显低于常规组误诊率15.15%;动态组通过患者日常生活中检测到无症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共72次,发作时间最多为:早6:00~13:00时发作时间最少为:晚21:00~次日5:00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81%(27/33),发作时心率增快占51.51%(17/33),心率减慢占30.30%(10/33),心率不变占18.18%(6/33)。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在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心电以及心律变化进行24 h不间断的检测,具有准确性、检出率以及灵敏性较高等众多优点,值得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强选民  韩勇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77-147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心肌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动超声、24h心电图检测结果,将1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左心房增大组、心肌缺血组、正常组及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房增大(LAH)的发生率65.4%;左心室增大(LVH)的发生率4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LAH的发生率88.8%,非老年组发生率33.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LVH:老年组发生率42.0%,非老年组26.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LA<40mm者LVH发生率43.1%,≥40mm者为6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79%,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8%。左心室肥厚与非左心室肥厚;ST段下移与正常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房性和复杂房性心律失常无显著性差异。左房增大组与非左房增大组:室性心律失常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结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增大(LAH)的发生率高于心室增大(LVH)的发生率,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心房、心室结构的改变、心肌缺血、老年增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124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京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35-3436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时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及最低心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24例老年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资料。结果老年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最低心率<30次/min者21例(1.86%),并伴有长R-R间期(3.02s~6.86s)。心肌缺血690例(61.38%),其中443例(64.20%)为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论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重视,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定期进行DCG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治疗,防止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病心肌缺血后心率变异(HRV)的变化以及HRV与心肌缺血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符合心肌缺血诊断标准的120例心脏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心肌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产DMI动态心电分析仪,对每例受试者进行24h连续心电记录,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专用程序分析处理,得出下列指标:24h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RR)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对两组24h平均心率和SDRR、HRVI及二者缩小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肌缺血时间越长,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个指标缩小的阳性率越高(P<0.01或<0.05);两组SDRR、HRVI及该2个指标缩小的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而24h平均心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RV作为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原性猝死的最新指标,对心肌缺血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金红 《吉林医学》2012,33(12):2586-2587
目的:观察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130例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共检出113例心肌缺血(占86.9%)。缺血性ST段改变429阵次,其中74.1%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P<0.05)。在429阵次缺血性ST段改变中,发作时间在6:00~l1:00为181阵次(占42.2%);在11:00~l7:00的有59阵次(占13.80%);在17:00~23:00的有115阵次(占26.8%);在23:00~5:00有74阵次(占17.2%)。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指导冠心病患者SMI的预防和诊断,是临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尤其是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单凭有症状时的心电图或随机心电图改变进行诊断易发生漏诊.24 h动态心电是检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现将本院558例24 h动态心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13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研究组采用24 h 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比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检出心肌缺血阳性患者62例,检出率为93.93%;对照组检出心肌缺血阳性患者48例,检出率为72.7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检出36例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4.54%;35例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3.03%;7例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10.60%;9例短阵室上速,检出率13.63%;研究组检出62例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93.93%;64例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96.96%;21例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31.81%;28例短阵室上速,速检出率42.42%;研究组的各项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可以检测出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监测患者心电信号,对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 (LVH)的关系 ,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分析 90例高血压病人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90例高血压病人检出室性心律失常 4 7例 ,占 5 2 .2 % ;房性心律失常 6 1例 ,发生率 6 7.8% ,伴LVH、ST T改变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H者 (P <0 .0 1 )和无ST T改变者 (P <0 .0 1 )。提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忠明 《中外医疗》2008,34(34):136-13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与Holter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Holter监测126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86例,占68%;伴典型心绞痛12例,占9.5%;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84例,占67%.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检出694阵次占57.92%.结论 Holter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就其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物的疗效进行详细的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26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在服胺碘酮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查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并比较治疗前后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及对窦性心律的影响.胺碘酮开始用负荷量,0.2,Tid,共5~7d;其后改为0.2,Bid,5~7d,以后0.2,Qd,维持.结果24h动态心电图示,26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早、短阵房速、短阵房扑、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最快心率明显减慢(P<0.05),而最慢心率和平均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王琍玫 《河北医学》2006,12(1):72-74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24h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通过分析386例心脏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其各类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结果:各种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纤颤多见于风心病,其次为冠心病和肺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