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对剖宫产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82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按便利抽样法分为A组(41例)与B组(41例),A组实施传统针内针正中入路组腰麻,B组实施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对比两组的穿刺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镇痛效果、阻滞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的总穿刺时间短于A组,穿刺次数、针尖接触骨骼次数少于A组,穿刺深度小于A组(P<0.05),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进入手术室后(T1)、麻醉后30min(T2),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镇痛效果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无论行传统针内针正中入路还是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均可稳定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有效阻滞感觉和运动神经,镇痛效果均较好,但后者入路方式具有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深度的优势,不会影响穿刺成功率,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旁正中位入路选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椎管内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盲刺组和超声组,各60例。盲刺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经旁正中位入路穿刺行椎管内麻醉,超声组采用超声可视化技术经旁正中位入路穿刺行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耗时、穿刺次数、进针深度、穿刺成功率、腰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盲刺组相比,超声组穿刺时间更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次数更少,穿刺成功率更高;术后5 d腰痛程度更轻,术后7 d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 经旁正中位入路行椎管内麻醉时,采用超声可视化技术可以缩短穿刺时间,准确评估穿刺深度,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术后腰痛。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医学》2017,(9):847-848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内麻醉穿刺入路对剖宫产术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5间在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开展椎管内麻醉的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法平均分为直入组和侧入组各50例,观察对比两组术后次日、术后4周的腰背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侧入组术后第4周的疼痛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入组术后第4周的疼痛评分为(2.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6)分。结论对剖宫产产妇选择经侧入法穿刺入路行椎管内麻醉有助于降低产妇术后腰背痛发生率,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改良气管旁入路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改良气管旁入路法星状神经节阻滞与气管旁入路法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气管旁入路组(A组,n=25)和改良气管旁入路组(B组,n= 25),两组均以每例患者第1次阻滞纳入观察记录。阻滞用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10ml。A组患者用传统气管旁入路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患者用改良气管旁入路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其特点是针尖不触及骨性标志。观察和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25次,成功率92%,B组阻滞25次,成功率96%,组间比较P〉0.05。B组声嘶及咽喉部不适发生率(2例,8%)明显低于A组(7例,28%),P〈0.01。结论改良气管旁入路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率不逊于传统法,而并发症明显低于传统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 选择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的产妇55例,对39例PLT≥30×109/L无严重合并症产妇行椎管内麻醉,其中硬膜外麻醉(CSEA组)20例、蛛网膜下隙麻醉(SSA组)19例;对16例PLT <30×109/L产妇行全身麻醉(全麻组).比较分析组间剖宫产术中产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所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3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CSEA组和SSA组重度窒息发生率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管内麻醉用于血小板减少症(PLT≥30×109/L)孕妇且无明显出血病史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保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及其出生新生儿的安全,寻求剖宫产术中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选择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45例,根据血小板计数分全麻组15例和椎管内麻醉组3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又分为脊硬联合麻醉组17例和脊麻组13例,分析各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情况。结果所有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严重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未出现重度窒息;椎管内麻醉组和全麻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椎管内麻醉组与全麻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术式之间差别不大,麻醉用药必须谨慎恰当,且应充分估计病情及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椎管内麻醉预防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待产妇150例,ASA1~2级。随机分为常规罗哌卡因组(A组),等比重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75例。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15mg常规罗哌卡因;B组蛛网膜下腔注A.15mg等比重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术中镇痛的评价、术中肌肉松弛的评价及发生SHS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术中镇痛的评价及肌肉松弛的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SHS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比A组发生率更低,但是B组和A组的发生率同样偏高。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椎管内麻醉能够有效减少剖宫产术SH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宿亮 《当代医学》2021,27(19):111-113
目的 探讨采取腹腔镜下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行腹腔镜中间入路法根治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7),将实行腹腔镜下尾侧入路法根治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46).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发症.结果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较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右半结肠癌,但尾侧入路法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崇霞 《华夏医学》2007,20(4):789-790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级需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行单纯硬膜外麻醉,B组10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监测麻醉前、麻醉显效后、胎儿娩出后5min的血压,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注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术中辅助镇痛药情况,术后头痛情况.结果:B组麻醉显效后血压下降较明显,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胎儿娩出后5minA、B两组血压变化无差异,HR、SPO2、ECG没有明显变化.B组麻醉起效时间比A组明显缩短.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min Apgar评分无差异.A组有26%由于镇痛不全辅助镇痛药.A、B两组均无麻醉后头痛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0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A组,117例)和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术(B组,83例)进行治疗,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手术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P&lt;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椎管堵塞指数及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lt;0.05),术后1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痛疼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lt;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不需行后路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同穿刺方法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186例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93例,分别行正中入路组和旁入路组麻醉方法后,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正中入路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旁入路组(P<0.05);正中入路组麻醉药物用量、穿刺点腰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旁入路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入路组牵拉痛发生率以及肌松欠佳发生率均高于旁入路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旁入路法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复杂程度较高,需要时间较长、但麻醉药用量较小,且可以明显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及降低腰痛的发生率,因此在穿刺技术过关的前提下腰-硬联合麻醉应尽量采用旁入路法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左侧入路法与托出式胰后入路法脾门淋巴结清扫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2例近端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淋巴清扫术的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腹腔镜下脾门区淋巴结清扫的入路将患者分为后入组(托出式胰后入路法,37例)和左入组(左侧入路法,3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高危产妇行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68例.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分别统计术后大出血情况.结果 A组用于高危产妇引起术后大出血机率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引起患者术后大出血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在高危产妇剖宫产手术麻醉方式选择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可增加患者术后大出血的风险,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高危产妇,安全、可靠,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防性静注小剂量麻黄碱对剖宫产术椎管内复合麻醉(CSEA)中低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足月妊娠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ASAⅠ级,麻醉前30min以7ml/kg快速静滴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扩容。CSEA成功后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产妇分为A、B两组,A组(麻黄碱组)立即静注小剂量麻黄碱5—10mg不等,B组(对照组)暂不用麻黄碱,若收缩压(SBP)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的20%或SBP〈90mmHg(1mmHg=0.133kPa)时及时静注麻黄碱15mg升高血压。结果A组(麻黄碱组)30例预防性静注小剂量的麻黄碱后无一例出现低血压,亦无恶心呕吐的发生;而B组(对照组)有13例出现低血压,发生率高达43.3%,恶心呕吐有8例,发生率26.7%。结论在有效扩容、增加前负荷的前提下,预防性静注小剂量麻黄碱5—10mg能积极有效地防治剖宫产术椎管内复合麻醉中所致的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腹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正中穿刺与侧入穿刺术后应激状态和腰痛发生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80例剖腹产患者分组。正中穿刺组实施椎管内麻醉正中穿刺,侧入穿刺组采取椎管内麻醉侧入穿刺术。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腰痛程度、穿刺后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汉密尔顿焦虑评分;腰痛发生率。结果侧入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正中穿刺组,P0.05;侧入穿刺组腰痛程度、穿刺后血糖水平、汉密尔顿焦虑评分低于正中穿刺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中穿刺组,P0.05;侧入穿刺组腰痛发生率低于正中穿刺组,P0.05。结论剖腹产患者椎管内侧入穿刺术后应激状态和腰痛发生情况低于麻醉正中穿刺,可减少腰痛发生,减轻患者身心应激,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无脊髓神经损伤、无需椎管减压、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1±2.7)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患者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ob角),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出血,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是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理念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术后腰背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实施剖宫产术产妇,分为A组、B组、C组。A组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B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痛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7天腰背痛发生率分别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B组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7天腰背痛发生率分别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0 d腰背痛发生率分别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和全身麻醉下实施剖宫产,产妇术后的腰背痛发生率最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22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周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轻比重、小剂量布比卡因实施腰麻用于剖宫产术,观察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选用硬膜外联合腰麻,采用轻比重、小剂量布比卡因实施腰麻行剖宫产手术,硬膜外只在手术加时需要时使用。对照组(B组)选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观察术中血压变化、腹肌松弛、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血压均有轻度下降。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取出时间,A组也短于B组。胎儿娩出过程中,A组产妇麻醉效果满意,腹肌松弛,无1例牵拉不适;B组产妇80%有牵拉不适。两组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轻比重、小剂量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效果确切,腹肌松弛、血压平稳,无呼吸困难,术后并发症少,产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