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而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因素有: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变化及血流的异常等。本文观察了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凝血指标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期探讨凝血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80例急性白血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组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PT、aPTT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急性白血病的凝血指标能为有效应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g)]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9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CAS程度分为Ⅰ组(n=98)、Ⅱ组、Ⅲ组、Ⅳ组,各98例;同期选取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cTnI、D-D、CK-MB、ATⅢ、Fg、Mb水平。结果:研究组cTnI、D-D、CK-MB、Fg、M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MI患者CAS程度升高,其cTnI、D-D、CK-MB、Fg、Mb水平逐渐升高,ATⅢ水平逐渐下降,Ⅰ、Ⅱ、Ⅲ、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预测AMI及评估其CAS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164例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手术大小分成大手术组与中小手术组,且选取同时期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人员均实施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大手术组患者PT、APTT值在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手术组患者手术后Fbg、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手术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88%)低于大手术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大手术治疗时应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并根据其变化予以有效预防,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 为(126.54±11.02)、CKMB 为(22.49±2.47)、LDH 为(164.29±12.58)、Mb 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32-2533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26例手术患者分为大手术组106例,中小手术组220例,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100例为对照组,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大手术组手术前与手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小手术组手术前与手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大手术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监测,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凝血指标在各类疾病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对74例女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了血浆凝血指标的测定。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女性急性阑尾炎组74例,年龄9~76岁,平均年龄为35.0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照组32例,为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合格的女性,近期无服药史,年龄12~75岁,平均为38.6岁。1.2 观察方法 标本来源:阑尾炎组于住院当日未治疗前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对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12月我院ICU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双色球法均分为传统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两组均口服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传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替普酶.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的研究价值.方法 以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凝血指标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实践(MACE)的关系.结果 10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36例发生MA...  相似文献   

10.
黄晴花 《大家健康》2016,(10):54-54
目的:总结老年AMI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与生化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该卫生院收治的的40例老年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成员空腹外周静脉血,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与血生化分析,对比总结老年AMI患者血常规指标与血生化指标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WB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患者 RBC、Plt、Hb三项指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贫血症状比例(40.0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0%),各项血生化指标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关注老年AMI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各项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钟飞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4):484-48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C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7年6月~2009年12月在普外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6例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急性胰腺炎30例,检测所有实验对象血浆PT、APTT、FIB、D二聚体及出院后HbAlc及C肽水平,对AP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3月后HbAlc及C肽水平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患者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3月后HbAlc及C肽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 AP患者入院时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与出院3月后HbAlc正相关,与出院3月后血浆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AP组患者入院时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可能能预测AP患者出院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丽  周彤 《中国医疗前沿》2012,(23):9-10,1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以惊人速度增长。如何利用简便易行的化验检测指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检出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高危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措施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指标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新指标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AL)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2例A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患者80例[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18例、M13例、M231例、M417例、M511例...  相似文献   

15.
阐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20例病人均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其中18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13例患者纤溶亢进。患病组Fg、Ⅷ:CA、VWF:Ag和Ⅻ:CA较正常组 明显上升,表明白血病患者有高凝状态存在。而抗凝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病人TF、TFPI、ET-1、VWF和FⅦa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和心肌梗死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凝血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淋组58例和急非淋组42例.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63例和非出血组37例,检测各组及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TT、FIB、TT)和PLT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淋组PT、APTT、FIB、TT和PLT分别为(14.77±1.91)S、(41.82±9.06)S、(16.78+1.92)S、(3.38+1.74)g/L、50.00±109/L,与对照组比较,APT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3、0.027、0.007,〈0.05);急非淋组分别为(17.48±3.12)S、(44.34±9.90)s、(17.37±3.62)S、(2.33±1.30)g,L,19.00±109/L,与对照组比较,Pr、APl旧、TT、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淋组与急非淋组相比,P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坍、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与TT差异无显著性(P=0.528、0.263)。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数能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分型和出血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胰腺炎患者止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止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2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轻型组组生,测定抗凝血酶Ⅲ、血管性假血友商因子血小板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20.
谭健强  李国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1-1052,1055
目的了解电话传输心电监测(TTM)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后的作用.方法 80例出院后AMI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40例,A组通过电话传输心电远距离监测AMI出院后的心电变化,据监测结果,告诉处理意见.B组定期门诊检查,作心电图检测,据检查结果作出相应治疗措施.结果 A组对40例AMI患者共监测91次,检出心律失常37次,ST-T改变16次,心律失常、ST-T的检出率分别是40.1%和17.7%,通知紧急到医院诊治3次,紧急出车治疗1次,指导原地用药21次,1、2 a无1例死亡.B组对40例AMI患者共检查195次,查出心律失常33次、ST-T改变17次,心律失常、ST-T的检出率分别是16.9%和8.7%,1、2a死亡3例,死亡率7.5%.结论 TTM在AMI患者出院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