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水平正常)与对照组(水平超标),两组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纯音听阈恢复正常人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水平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治疗前可采取有效办法促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正常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IB)对溶栓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影响,评价其重要性,进而推进临床上对突发性聋的治疗进展。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108例,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平均分为血浆纤维蛋白原正常组(纤维蛋白原≤3.5 g/L,54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组(纤维蛋白原〉3.5 g/L,54耳),各54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巴曲酶溶栓滴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检测患者的纯音听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疗程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或黏膜处是否有出血点。结果在各疗程结束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组的患者,通过溶栓治疗,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为24.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组的患者,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正常组,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突发性聋患者,采用降纤溶栓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高效,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的突发性聋患者,应尽量采用其他疗法,以免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巴曲酶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血浆FIB水平分为高FIB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均采用巴曲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浆FIB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FI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高FIB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结论 伴血浆FIB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邓艳波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23(5):31-32
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g)浓度明显增高,在溶栓治疗监测中纤维蛋白原浓度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我们应用盐析法对19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浆进行了测定,并动态观察了45例ACI患者血浆Fg浓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 (CI)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功能的变化。 方法 应用Fg功能检测系统检测2 3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CI患者急性期及 32例CI溶栓治疗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 (FM)聚合反应的各参数 ,同时检测Fg浓度变化 ,并选取 5 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①CI急性期Fg浓度和FM功能参数均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急性期后溶栓的前 5天F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均低于对照组 ,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结论 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 ,这可能是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传统上主要是作为消耗性凝血病的诊断指标,但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Fg水平增高与缺血性心脏病(IHD)又称冠心病(CHD)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其他危险因素对IHD的危险均与高水平的Fg介入有关[1]。国外曾报道,高Fg血症是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Fg增加是CH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形成前状态的重要因素。为观察CHD早期Fg水平变化,我们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直接推算衍生的PT-der法,计算Fg含量,对62例CHD患者的血浆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诊断脑血栓的临床价值,对指导溶栓治疗的意义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结果.同时给予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根据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对恢复状况进行判定.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观察组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治疗后3h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治疗后1个月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对脑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动态监测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为心血管栓塞事件的预测、溶栓效果的评价提供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我院自1998年2月至1998年8月在常规治疗脑梗塞基础上加用国产注射用降纤酶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5例,女13例,年龄在55岁~75岁之间,平均67.8岁。同时伴有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D型10例,冠心病1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动态观测突发性聋 (突聋 )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突聋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对 2 6例 (30耳 )突聋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 :当突聋患者听力下降至 40dBHL以下时 ,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1) ;突聋伴有头晕的患者其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突聋患者。结论 :血浆内皮素升高 ,可能是突聋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梁菲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12):985-985
本文对我院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进行了统计分析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我院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 (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 ) 4 2例 ,其中 2 3例静脉溶栓治疗为观察组 ,男 13例 ,女 10例 ,年龄 46~ 80岁。另选 19例为对照组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6 2~ 82岁 ,给低分子肝素治疗。2 治疗方法与结果2 .1 治疗方法 观察组 :尿激酶总量为 2 .2万IU/kg ,1/ 2总量 0 .9%NS 10ml静推 (10min内 ) ,然后 1/ 2总量 5 %GS10 0ml静推 (2 0… 相似文献
17.
18.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纤维蛋白原(Fbg)检测主要用于诊断出血性疾病,许多展望性研究指出,Fbg增高是动脉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议Fbg测定作为对正常个体评价IHD危险的方法,因此临床标本量大为增加。同时Fbg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同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环境与遗传因素: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5例高纤维蛋白原者作病例,按1∶1配比设置对照,探讨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随访比较高纤维蛋白原组和低纤维蛋白原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史、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蛋白原水平等九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高纤维蛋白原组一级亲属纤维蛋白原水平(6.1±0.8) g/L高于低纤维蛋白原组的一级亲属(4.4±0.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24%)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10%)。结论: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史、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肪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遗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恶性肿瘤生长转移的关系,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43例恶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26例,健康50例)FIB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FIB水平恶性肿瘤组均较良性肿瘤组及健康组高(P<0.01),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升高(P<0.01),良性肿瘤组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未转移组中,乳腺癌FIB水平低于食管癌、直肠癌、肺癌(P<0.01);转移组中,肺癌FIB水平高于胃癌、乳腺癌(P<0.01),其余癌种间无统计学意义。(3)术前FIB<5.0g/L组和FIB>5.0g/L组1.5年后复发状况分别为14%和32%,复发后FIB增值更高。提示FIB水平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检测FIB对于辅助诊断良恶性肿瘤、监测肿瘤转移和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