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庆 《河北医学》2012,18(1):114-11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134例分成观察组68例、对照组6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类风湿性关节炎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加服我院自拟祛风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78.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1,P<0.05).两组治疗前后ESR、RF及CRP均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ESR、RF及CRP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0.01).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复方穿山龙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复方穿山龙颗粒,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片和洛索洛芬钠片,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5.3%,ESR、CRP、RF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穿山龙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合患者较长时间服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及扶他林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方口服。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SR、RF、CRP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三妙散合舒筋散治疗早期湿热阻络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妙散合舒筋散治疗,观察比较2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类风湿因子(RF)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10%,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ESR、CRP和RF等血清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妙散合舒筋散治疗早期湿热阻络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徐宁 《中国医疗前沿》2012,(24):23+52-23,5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祛风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F及CRP结果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RF及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与治疗后对照组结果相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潘星星  金枝 《当代医学》2021,27(5):121-123
目的 探讨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温针灸治疗,研究组行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RF、ESR、CRP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对照组为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评分和RF、ESR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RA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可明显缓解患者局部症状,降低RF、ESR及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联合口服美洛昔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6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观察组在口服美洛昔康的同时患处使用中药外敷.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关节僵硬评分、综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WOMAC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RF、ESR、CRP水平、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以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外敷联合美洛昔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口服美洛昔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对照组8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藤痹痛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法,连续治疗30 d,观察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1β(IL-1β)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48.1%,有效率43.3%,总有效率91.5%;对照组痊愈率为34.1%,有效率45.1%,总有效率79.2%,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关节肿胀度、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NF-α、NF-kB、IL-1β、RF、CRP、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中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单纯选用西药治疗的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析两组选用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病例在免疫三项(ESR、RF、CRP)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分析比较,观察组(93.55%)均优于对照组(80.65%),两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优于比单独选用西药临床治疗效果,该法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RA患者随机分治疗和对照组,对照组以金诺匹林口服,治疗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及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ESR、RF、CRP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5.29%,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治愈率13.04%,总有效率86.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具有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通络之功效;复方丹参注射液行气散瘀止痛,用于治疗RA近期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观察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①C-反应蛋白(CRP)(mg/L);②类风湿因子(RF)(IU/mL);③血沉(ESR)(mm/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R、CRP、RF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西药。  相似文献   

12.
王其友 《广东医学》2008,29(1):131-132
目的 对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将1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注射青霉素;观察组静脉注射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比较治疗前后休息痛、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握力、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指标及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休息痛、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晨僵时间、ERS、CRP和RF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值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将1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注射青霉素;观察组静脉注射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比较治疗前后休息痛、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握力、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指标及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休息痛、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晨僵时间、ERS、CRP和RF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值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西若非注射用骨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静脉滴注、推注云克加口服安慰剂,对照组用静脉滴注、推注安慰剂加口服奈普生,12d为1疗程。观察两者的总有效率、晨僵改善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缩短晨僵时间、减少关节压痛数及肿胀数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对ESR、CRP、RF等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云克组有少数患者出现静脉炎反应,经停药后消失,奈普生组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停药后减轻。结论 云克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新药,作用优于奈普生,且临床使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氨基葡萄糖联合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E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6月整群选取4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给予氨基葡萄糖联合甲氨喋呤、来氟米特三联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数及晨僵改善情况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临床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数及晨僵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明显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5例风湿RA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8例采用肿痛安胶囊口服治疗作为观察组,47例采用独一味胶囊口服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能功能各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9.5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R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CRP及RF分别为(18.45±5.67)mm/h、(9.12±3.51)g/L、28.67±10.58)IU/ml,对照组ESR、CRP及RF分别为(25.63±7.12)mm/h、(12.3±3.02)g/L、36.89±5.37)IU/ml,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治疗风湿RA,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外敷透骨血竭散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效果及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透骨血竭散外敷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RF、CRP、ESR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82.5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RF、CRP、ESR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无显著差异(7.32%vs 5.00%,P>0.05)。结论 外敷透骨血竭散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RF、CRP、ESR相关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应用化学药物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治疗;观察组3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中药治疗(化学药物为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ESR、CRP、RF水平、DAS28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的ESR、CRP、R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的疗效优于单纯化学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羟氯喹及甲氨蝶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并依据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羟氯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R、CRP、RF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R、CRP、RF明显好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更高,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的效果,相比于单用甲氨蝶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各项指标明显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与观察组(30),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取滞针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有关指标。结果观察组CRP、RF、ES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采取滞针法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