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运用"时间治疗"疑难杂证的治则.方法选择在一昼夜或一年阴阳消长节律中病情起伏明显的病证,进行"时间治疗".虚证,趁其有利时间补益之,当其不利之时扶植之,并抑彼之不利因素;实证,选择最佳时机攻削之;预期发作的疾患,则预为治之或截而夺之.结果5种疑难病证均获良效.结论不寐、哮喘、低血压、顽固性头痛以及月经前后诸证等病证,运用"时间治疗",疗效优于一般治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古籍中"月经"称谓繁多且含义各不相同,梳理月经的称谓及内涵的变迁脉络,对于正确理解文献中月经的理论内涵意义重大,通过查阅中医经典著作及各时期与中医妇科相关的重要文献,收集总结月经的名称及释义,归纳整理出不同文献中月经名称所承载的4种不同理论内涵:胞宫出血现象、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性经期所排出血液以及运行于体内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  相似文献   

3.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祖国医学之"带下"、"痛经"、"月经不调"、"症瘕"、"不孕"等病证范畴.可将其分为寒湿凝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症结痞块等4型治疗,现归纳如下. 1、寒湿凝滞型 临床表现为腰及小腹冷痛,得热则缓,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月经后期量少,夹有血块,食少乏力,溲清便稀,舌淡或暗,脉沉.治宜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寒盛者加吴萸、干姜、小茴香;湿盛者加苍术、半夏、车前子,痛甚者加玄胡、五灵脂、蒲黄.  相似文献   

4.
<正>月经先期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指月经周期提前7d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亦称为"经期超前""经早"等,西医学中的月经频发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治疗[1]。中医学认为,月经先期多责之于气虚、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使月经先期而至,治则重在清热益气调经[2]。调查[3]发现,不同程度的月经先期者约占所调查人群的7.2%~10%左右,并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  相似文献   

5.
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若偶尔一次错后不属本病.初潮不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一年内不作月经后期诊断.如已建立正常周期而后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则属月经后期.46岁以后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月经延迟的,也不作月经后期诊断.本病又称"经行后期"、"经水过期"、"经水后期"、"月经延后"、"月经缩后"、"月经落后"、"月经错后"、"经迟"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妇女青春期月经初潮的调查,国内文献早有报导.但西南地区地理、气候与它地迥异,月经初潮是否有其特点则未见报导.我们从1979年5月至8月对本市城区学校女生3054名月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于下.  相似文献   

7.
搐是小儿惊风的一个常见症状,小儿惊风发搐的病理机制,目前医家所论,多限于实则痰热惊风,虚则脾肾不足,肝肾阴亏等,而对于气郁致搐,却论之甚少.实际上,临床上气郁致搐的情况亦不少见,早在宋元时期,就对这种情况有所论及,兹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生殖器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器疱疹中医又称"阴疮""热疮",主要由于感受热邪秽浊之气,郁邪外发肌肤;或湿热下注阴部,热炽湿盛,湿热郁蒸而发病.久病热盛伤阴,正气不足,邪气缠绵,故经久难愈.正盛热去则病消,正虚热盛则病复发.热盛、湿滞、正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进展迅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10.
热入血室是一个特殊病证,历代医家有冲脉、肝脏、胞宫等不同看法,然而热入血室之证均与月经的适来适断有关.从其发病过程中的某些阶段来看,"子宫炎症"、"产褥感染"等急性期的症状表现与<伤寒论>原文论述的热入血室证相似,临床应用也多集中在此.  相似文献   

11.
试论热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痹临床常以发热,关节剧痛,皮下瘀血等为主证,若久病不已或失治误治,病深入于内,则出现心悸,脉细涩或结代等证。现结合本文调查的75例热痹病人讨论如下。1病因病机1.1风热入侵,气血失宣 本文调查的75例热痹病人,以发热、咽痛、口渴等为初起症状者占29%,说明风热入侵这一病因对热痹发病的重要性。此类痹证,临床以发病急骤,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热红肿,伴全身热象,或夹湿邪留着为其病症特点。临证有热偏重及风偏重的不同。热偏重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较重,皮肤可见红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的治法非常丰富,其中方剂是药物治疗的具体运用.早在<内经>就已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理论,指出"治病必求其本".具体治法有正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治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内经>可称之为治病的法书,治则与治法至今仍是临床实践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3.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肺肾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冯氏锦囊秘录》[1]云:"治肾病必先求之于肺."临床中许多医家倡导从肺人手治疗肾脏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1外邪入侵是导致肾脏病的重要原因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外邪密切相关.肾脏病常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素问·水热穴论篇》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日风水."《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均指出风邪可引起血尿、浮肿.风为百病之长,又易兼挟它邪,如湿、热、寒等,共同致病.《杂病源流犀烛》[2]云:"阳水多外因,或涉水冒雨,或感风寒暑湿."又谓:"有肿而因于风者;有肿而因于寒者;有肿而因于热者;有肿而因于湿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伏痰"理论谈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长期中医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我们进行分析总结回顾并得"伏痰"治疗效果.结论 在中医学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喘证"、"肺胀"、"咳嗽"、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病因病机多由于肺部长期受到内伤、外感的侵袭,导致宣降功能失常,日久肺部受损,则伤及脾脏,导致脾肾具需.在治疗上以温肺为主,肺脏正常,则津液能化,不易产生痰.经常使用小青龙汤治疗伏痰以温胃,它主要是针对心下水气,是治疗"伏痰"的基础.从它的方剂来说以温为主,内温外散,温散结合,治疗COPD能取得好的效果.所在的江苏中医学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逐渐形成COPD专项治疗策略,不过,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理论,帮助广大患者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预后差、易反复和治疗费用高昂等特点成为糖尿病治疗中的难题.岳仁宋教授总结其长期内分泌疾病诊疗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提出"糖毒-玄府-络脉"理论.他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在于糖毒致损,玄府郁闭,络脉气血功能失司,并将糖尿病足分为"早、中、晚"三期,治疗上随期辨证遣方用药,临床疗效良好.本文将其经验梳理总结并佐以验案说明,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竹林寺女科证治》为竹林寺僧所撰。全书共4卷,主要记载了调经、安胎、保产、求嗣四部分内容。其中"调经病篇"根据月经周期异常分成数十证型,大体可概括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等。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阴盛阳衰、痰多气虚之月经后期;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月经先期;脾土不盛之月经先后不定期。治疗上谨遵疏肝气、健脾胃、调气血、固冲任等法则。竹林寺僧治疗月经病的特色是肝脾为主论、善调气血及喜用四物汤等。  相似文献   

17.
暑,在《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多方位的.首先,从阴阳而言,它是与"寒"相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概念,即以寒暑别阴阳.其次,从四时而言,温、暑、凉、寒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从五脏而言,风、暑、湿、燥、寒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统归天之气,在五行则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此外,暑作为"六气"之一,在三阴三阳理论中,暑为"少阴",其性蒸腾.基于暑的这些属性,相应地,在致病方面,逆于夏长之气,主要表现为"伤心",或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作为致病因素,夏伤于暑,主要特点是"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及"其汗大出,腠理开发".从"六气"角度而言,主要是"六气"间的淫、胜与复,其核心病机均是"火淫金病".而《黄帝内经》关于"暑"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论述,在后世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主要表现在"暑"与"热""火""湿"之间."暑""热"在古代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暑"为"热"之性,《黄帝内经》常通用,后人区别之,"火"为五行之一,与"暑"相对应,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暑(热)"为"火"之化气;关于"暑"与"湿"的关系,统言"暑必兼湿"必然不妥,"暑"的兼"湿"与否,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而论,但"暑"与"湿"别为二气,不可浑而言之.在论治方面,《黄帝内经》关于暑证的论治,从阴阳角度而言,是以调和阴阳升降为本;从五行与六气的角度而言,主要依五行间的生、克、制、化为准.这种论治思想,为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所继承,临证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或加减此方论治、或权衡各组药物比重随证施治,来解决大部分"暑证";而王孟英所创同名方剂,基本是取法于《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其所举病证,属于暑热伤津耗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总结周洪彬主任基于"运脾转枢"治疗非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周洪彬主任认为,风、火、痰、虚、瘀、食滞诸端皆可引起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的发病,病机尤以脾失转枢为关键.临证可将非高血压性眩晕分为以下6型:脾虚生痰,肝风上扰;脾肾两虚,虚风上扰;心脾两虚,气血双亏;阳虚土衰,木乘风动;肾元虚衰,阴虚阳浮;寒遏经脉,营卫失调.治法以健脾守中、益气补肾、养肝熄风为要,使气血互化、精血同生,则风熄晕停.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眩晕,各型眩晕在未确认证型之前均可首选健脾守中之方药先行服用,再作后续调整.健脾守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19.
凡医药之用,在治病之道.欲明治病之道,当须知病之可治与不可治,此乃医者临证之一大关.《伤寒论》乃一部治病之书,除了教人如何辨认三阳三阴病证及其相关治疗之外,亦会论及疾病之不治与死证.期间或言其"难治",则近乎不治或死之证.但有时言其"难治"时,则又示人以主病之方.其所谓"难治"者,可治乎?抑或不治乎?本文从治病之义,针药之用,生死之理等方面论及可治、不治与难治,藉此以论中医治病之道.  相似文献   

20.
总结周洪彬主任基于"运脾转枢"治疗非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周洪彬主任认为,风、火、痰、虚、瘀、食滞诸端皆可引起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的发病,病机尤以脾失转枢为关键.临证可将非高血压性眩晕分为以下6型:脾虚生痰,肝风上扰;脾肾两虚,虚风上扰;心脾两虚,气血双亏;阳虚土衰,木乘风动;肾元虚衰,阴虚阳浮;寒遏经脉,营卫失调.治法以健脾守中、益气补肾、养肝熄风为要,使气血互化、精血同生,则风熄晕停.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眩晕,各型眩晕在未确认证型之前均可首选健脾守中之方药先行服用,再作后续调整.健脾守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