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左心衰竭2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建南  陈萍 《海南医学》2010,21(18):32-33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的相关发病因素及抢救措施。方法对21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发病因素及抢救措施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组占83.3%;以冠心病、高血压为基本病变的占86%;以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占36.3%。常规治疗1h内缓解率17.2%,24h内总缓解率77.2%,无创通气治疗成功率81.3%,有创通气成功率21.7%,总成功率91.6%。结论老年人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引起左心衰的基本病中,以冠心病、高血压最多;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常规治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及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重要手段,及时准确应用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有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1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入住ICU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均及时得以纠正,均顺利撤离呼吸机,无缺氧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严重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及时行有创机械通气,并正确选用呼吸机模式和参数是抢救得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无创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病情重,是心脏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传统的氧疗和药物治疗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较差,病人病死率高。近几年来,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但既往多为有创通气,病人不易接受,且并发症多。我院急诊科、急症监护病房自2001年下半年起以无创机械通气为主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 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时照组38例,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但治疗组同时应用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肺部哮鸣音、湿哆音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无创BI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2.3%,心率、呼吸频率、PaO2、PaCO2、SaO2、肺部哮鸣音、湿哆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8%.结论 早期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明显,较常规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气管插管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比较治疗2小时后比较2组患者RR、HR、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小时后观察组RR、HR、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急性左心衰竭操作简便,可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和有创通气组,第1组34例采用无创面(鼻)罩通气,第2组30例采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比较各组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组23例抢救成功,11例因低氧血症不能纠正最终改用第2组方式.第2组41例,其中36例抢救成功,共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7.81%.抢救成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及参数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有效措施,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情况选择不同的通气方式,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救治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救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无创正压通气,观察并比较2组的救治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救治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可有效增加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有创机械通气在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病症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院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治疗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46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状况。结果: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2h,患者的心率、酸碱值、二氧化碳分压值、氧分压值等都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同时46例患者中,40例患者在24h后成功撤机,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回复正常,治疗总有效率为87.0%,6例患者撤机后出现死亡。结论: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在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病症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抢救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抢救过程,总结护理方法及体会.结果70例中65例经抢救后,病情逐渐好转,症状减轻,生命体征平稳.5例患者因时间延长,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左心衰竭病情严重而危急,发病急,可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协助医生积极治疗抢救,只有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最终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救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分析对象,均为2015年至2017年本院收治确诊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编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无创组,n=40,对应治疗手段为常规急性左心衰竭对症治疗、联合面罩下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患者接受干预后疗效差异。结果无创组患者治疗后病症干预有效性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创组治疗后相关临床指征数据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进行急救时,除常规对症抢救方式外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病情迅速改善有积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师对机械通气的认识和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24例患者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严重泵衰竭,家属放弃治疗.21例患者均一次拔管成功,转出ICU.抢救成功率87.5%.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1例)和无创通气组(4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除血压外,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抢救成功率90.2%,常规治疗组抢救成功率73.2%.结论: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时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改善心肺功能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滨  马明远  李轶男 《海南医学》2005,16(12):52-53
目的评估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救治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34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观察通气前后动脉血气中pH、PaO2、PaCO2及患者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通气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H、PaO2、PaCO2等参数与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84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其中58例采用经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治疗,26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76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3 h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是救治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抢救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抢救成功33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泵衰竭,1例死于猝死,抢救成功率94.3%,病死率5.7%。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可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石丹 《吉林医学》2013,34(15):2868-2869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卧床、药物治疗等,无创呼吸机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结果:两组pH值、PR、HR、PaO2、SpO2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创呼吸机组pH值、PR、HR、PaO2、SpO2水平改善情况治疗组更好(P<0.05);两组患者的LVEF均增加,但无创呼吸机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吗啡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重症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吗啡与单用吗啡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吗啡治疗急性左心衰成功率显著优于单纯应用吗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吗啡能迅速改善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救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左心衰竭患者114例,以上患者均为急性肺水肿发病.本组患者均在常规强心、利尿、给予扩血管药等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本组114例患者,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缺氧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全部病例抢救成功,患者平均通气时间为12 h.本组患者通气治疗后2h pH 值、PaO2、PaCO2和心率分别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急救左心衰竭中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改善缺氧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