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各1例)。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其中的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孔支架覆盖动脉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另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GDC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填塞均在95%以上,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治疗后复发,经再次填塞GDC后治愈,1随访5-18个月,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从本组资料看,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该支架的特点及使用该支架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短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3枚,后交通动脉20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6枚,相对宽颈5枚,瘤颈瘤体闭均〉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9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11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8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1个月,6例术后6~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5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3例(共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9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例.通过分析栓塞方法、效果、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来评价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34个被栓塞;达完全栓塞者25个,动脉瘤瘤颈残留的6个,瘤腔残留3个;术中发生破裂出血者2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术后3个月GOS评定结果示: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8例,Ⅴ级18例;27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30例不同部位及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种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栓塞124例(139个动脉瘤),1例栓塞失败,转手术夹闭成功。6例术中出血,其中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1分3例,2分0例,3分1例,4分3例,5分123例。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48个月,共随访119例(91.5%),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远期随访(大于6个月)33例(27%)。随访期1例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其余患者动脉瘤不显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根据不同颅内动脉瘤采用相应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Hydrocoil联合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51例。其中Hyclrocoil组25例:使用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联合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铂金弹簧圈组26例:仅使用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HydrocoiI组与铂金弹簧圈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ydrocoil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铂金弹簧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15.3%,P〉0.05);(3)HydrocoiI组的动脉瘤复发率67%低于铂金弹簧圈组的复发率21.4%,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ydrocoif联合铂金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其并发症发生率与铂金弹簧圈组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72例共80个颅内动脉瘤采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47个(58.8%)动脉瘤致密栓塞,24个(30.0%)瘤颈残留,9个(11.3%)瘤体残留。手术发生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结论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可靠、有效手段,定期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荣东  李庆  张明娟 《四川医学》2011,32(8):1222-1224
目的对于Mata's试验(颈动脉压迫试验)阴性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巨大动脉瘤(GA)、海绵窦动脉瘤、海绵窦瘘(CCF)、前循环供血肿瘤等患者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OT),评估其安全性;BOT阴性者行颈内动脉可脱性球囊永久性闭塞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颈内动脉(ICA)上述患者,应用可脱性球囊暂时性闭塞ICA,作BOT,36例BOT阴性患者行永久性闭塞ICA,观察其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OT的阴性率为83.7%。随访3~6个月统计,与BOT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可脱性球囊永久性闭塞ICA后脑缺血的发病率为2.8%。结论 BOT是检测患者是否耐受ICA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颈内动脉可脱性球囊永久性闭塞是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巨大动脉瘤(GA)、海绵窦动脉瘤、海绵窦瘘(CCF)、前循环供血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及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采用GDC及DCS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椎基底动脉瘤2个;其中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2次,3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0例,不完全填塞3例;2例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在栓塞后24个月行造影随访发现局部复发,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随访2-42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出血或再出血。结论GDC及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病情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方法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10年11月,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8例,8例患者共置入8枚带膜支架。结果所有患者均用带膜支架Jostent成功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消失,颈内动脉保持通畅。随访6个月至1年,均未见复发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没有狭窄或闭塞。结论带膜支架Jostent治疗TCCF方法安全可靠、效果好,但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可脱性球囊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21例患者中,瘘口栓塞17例,闭塞颈内动脉4例,均治愈。其中瘘口栓塞后1例并发球囊早泄瘘口复发,经再次球囊栓塞成功。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0.9%。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重建用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闭塞载瘤动脉或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例吻合血管通畅,并通过阻断载瘤血管而使动脉瘤不显影.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随访显示8例治愈患者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脑血管重建,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是目前较为合适和有效的脑血管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70%)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13例,其中伴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14例(6.6%),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共15个,11个位于狭窄后,1个位于狭窄前,3个位于非同流域。14例患者中1例实施颈内动脉剥脱术,11例成功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残留狭窄0~30%,平均6.4%),2例颈内动脉狭窄未处理。合并的15个动脉瘤大小1.0~7.0 mm,平均(2.8±1.5)mm,3例患者在处理狭窄同时处理动脉瘤,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1例先处理动脉瘤;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0例患者动脉瘤<5.0 mm,均未处理动脉瘤。围手术期均无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失访,其他11例患者随访15~55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需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而颅内小动脉瘤(<5.0 mm)不增加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狭窄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2例内科保守治疗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血管造影8例患者中的10个动脉瘤显示:6个动脉瘤不显影,4个绝大部分不显影;2例患者中的2个动脉瘤无变化。随访122个月,8例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2例内科保守(未介入治疗者)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通过完善的术前评估,采取个性化血管内治疗可以减轻、甚至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治愈的疗效,是综合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小动脉瘤定期随访观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5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62.9%,部分栓塞28.6%,永久性致残率5.7%,死亡率2.9%。29例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特别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合适带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结果在6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消失,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支架放置后6个月造影随访病例载瘤动脉畅通。结论带膜支架是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处理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