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膜的钙激活钾通道KCa3.1与吞噬功能的关系.方法 通过光镜下半定量观察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以及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大肠杆菌(FITC-tagged E.coli)等方法,研究正常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动,以及阻断KCa3.1通道后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改变.结果 光镜检测结果显示,未受吞噬刺激因子激活的对照RAW264.7细胞对鸡红细胞有较弱的吞噬能力,其吞噬率为1.67%±0.29%;用KCa3.1通道选择性阻断剂TRAM-34(20nmol/L)处理RAW264.7细胞后,吞噬率增高至5.08%±0.3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单个RAW264.7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个数也明显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阻断KCa3.1通道后,RAW264.7细胞吞噬FITC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Ca3.1通道的活动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有抑制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LPS激活RAW264.7细胞株,与不同浓度组乌司他丁(100~10 000 U/ml)共同孵育,Griess试剂法测定NO释放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iNOSmRNA的表达.结果 高浓度的乌司他丁(1 000~ 10 000 U/ml)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表达(P<0.05),下调iNOSmRNA含量(P<0.05);低浓度乌司他丁(100 U/ml)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iNOSmRNA表达与LPS单独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乌司他丁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释放和iNOSmRNA表达,这种抑制与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杨素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5、10、20、40、60、80、100、150、 200 μg/mL)白杨素作用RAW264.7 细胞24 h 后,采用CCK-8 检测细胞活力值;分别用(10、30、60 μg/mL)白杨素预处理 RAW264.7细胞2 h后,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18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和MCP-1的释放水平;分 别用(10、30、60 μg/mL)白杨素预处理RAW264.7 细胞2 h 后,用LPS刺激RAW264.7 细胞4 h 后,运用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 JAK-1、JAK-2、STAT-1、STAT-3 的磷酸化水平;分别用(10、30、60 μg/mL)白杨素预处理RAW264.7 细胞2 h 后,用LPS 刺激 RAW264.7 细胞15 min 后,运用CM-H2DCFDA荧光探针检测RAW264.7 细胞内活性氧簇水平;运用ROS清除剂NAC处理 RAW264.7细胞,检测ROS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JAK-STATs信号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录因 子STAT-1和STAT-3核转位情况。结果在白杨素浓度低于60 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选择 10、30、60 μg/mL白杨素作为抑制炎症作用的低、中、高剂量组;白杨素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炎症蛋白iNOS的表达;白 杨素剂量依赖性的下调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IL-6和MCP-1的释放(P<0.01);白杨素抑制RAW264.7 细胞中JAK-STATs信号活化并抑制STAT-1和STAT-3核转位;白杨素抑制RAW264.7细胞内ROS的产生;ROS作为上游信号介 导JAK-STATs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白杨素能有效阻断ROS介导的JAK-STATs信号活化,从而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凋亡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10 μg/mL ox-LDL组(10 μg/mL ox-LDL无血清DMEM培养液)和20 μg/mLox-LDL组(20 μg/mL ox-LDL无血清DMEM培养液),采用紫外光照射诱导RA W264.7小鼠巨噬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指数,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促吞噬受体MerTK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孵育24h后,10 μg/mL ox-LDL组和20 μg/mL ox-LDL组吞噬指数分别较对照组下降(4.7±2.8)%和(12.6±2.2)%,20μg/mL ox-LDL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和10 μg/mL ox-LDL组(P<0.05).②孵育24 h后,10μg/mLox-LDL组和20 μg/mL ox-LDL.组MerTK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0.0±16.5)%和(47.0±15.4)%,20 μg/mLox-LDL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③孵育12h后,10 μg/mL ox-L.DL.组和20 μg/mL ox-LDL组MerTK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较对照组减少(33.0±17.5)%和(60.0±10.0)%,10 μg/mL ox-LDL组和20 μg/mL ox-LDL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ox-LDL可抑制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功能,其机制与抑制促吞噬受体MerTK的表达有关,这也可能是ox-LDL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进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表达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GSK3β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G418筛选获得GSK3β高表达细胞系;采用中性红染色法、Griess法和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结果: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高表达GSK3β,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一致,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率20.4%,P<0.05)和脂多糖(LPS, 1 μg/ml)诱导的巨噬细胞NO的产生(抑制率25.6%,P<0.01),促进TNF的产生(增加率28.8%,P<0.01).结论:GSK3β具有调节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脂多糖(LPS)活化和未经活化的RAW264.7细胞迁徙和吞噬能力的影响。方法 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活化模型;通过CCK-8法研究LIPUS对不同环境下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LIPUS对RAW264.7巨噬细胞迁徙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观察LPS作为趋化因素时RAW264.7细胞趋化迁徙能力的变化情况,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FITC荧光强度以探究巨噬细胞吞噬pHrodo Green标记的大肠埃希菌生物颗粒的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活化RAW264.7炎症模型,筛选LPS浓度为100 ng/mL;LIPUS抑制未活化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划痕区域内迁徙和未活化巨噬细胞的趋化迁徙;但在当前参数下LIPUS不影响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吞噬能力。结论 LIPUS抑制经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迁徙,但不影响其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LPS组(1μg/mL)、OMT组(100μmol/L)、LPS+OMT小剂量组(20μmol/L)、LPS+OMT中剂量组(50μmol/L)、LPS+OMT大剂量组(100μmol/L)。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释放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测定RAW 264.7细胞iNOS mRNA的表达。结果:OMT显著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的释放(P〈0.05,P〈0.01);同时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iNOS 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OMT可能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减少NO的释放量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7肽(7P)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用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6,用不同浓度(5.0、10.0、20.0、40.0、80.0、160.0μg/mL)的7P进行干预,应用单溶液细胞增殖(MTS)法检测7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7P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影响细胞因子释放作用与细胞毒作用无关。结论 7P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盏花苷E对脂多糖(LPS)诱导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 2、4、6、8、10、20、25、30 μg/mL)的金盏花苷E对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不同浓度的金盏花苷E(0、6、8、10 μg/mL)预处理 RAW264.7细胞2 h,然后用LPS(100 ng/mL)刺激细胞特定的时间,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释放;Western blotting检 测iNOS、COX-2的表达水平及JAK-stats、MAPKs及NF-кB信号途径的磷酸化;ROS检测试剂盒检测RAW264.7 细胞内ROS含 量;激光共聚焦实验检测转录因子stat3的核转位。结果CCK-8结果显示,金盏花苷E浓度在低于20 μg/mL时对RAW264.7细 胞无明显毒性作用;金盏花苷E浓度依赖性地下调LPS诱导的iNOS和COX-2的表达(P<0.01 vs LPS组);抑制LPS诱导的促炎 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释放,且1 0 μg/mL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P<0.01 vs LPS组);抑制LPS诱导的JAK1-stat3信号途径激 活及stat3的核转位;降低LPS诱发的ROS产生(P<0.01 vs LPS组)。结论金盏花苷E通过抑制ROS介导的JAK1-stat3信号途 径,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磁性纳米粒子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AW264.7细胞对磁性纳米粒子(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γ-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DMSA-γ-Fe2O3)的摄入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磁性纳米粒子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吞噬大肠杆菌(E.coli)的吞噬能力.结果 Fe2O3磁性纳米粒子能够被RAW264.7细胞摄入,并且随孵育时间延长进入细胞内的磁性纳米粒子增多;与正常RAW264.7细胞相比,磁性纳米粒子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参与吞噬活动的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约为80%细胞有吞噬活动),但磁性纳米粒子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吞噬荧光标记的E.coli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而磁性纳米粒子预处理不同时间的RAW264.7细胞其吞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2O3磁性纳米粒子抑制了RAW264.7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体脂、血清脂质水平及其体内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中链甘油三酯组(MCT组)和长链甘油三酯(long-chain triglyceride,LCT)组,给予含2% MCT和2% LCT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个月后,腹腔注射富含3H胆固醇的RAW264.7巨噬细胞悬液,单笼饲养3d,收集每天粪便,腹主动脉取血,测量体长、肝及附睾脂肪组织.测定血清脂质,用液闪计数仪测定血清、肝及粪便中3H胆固醇放射活性.结果 实验结束时,与LCT组相比,MCT组小鼠空腹体质量、体质量增加量、Lee氏指数、附睾脂肪重量及血清T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血清HDL-C、n-HDL-C和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CT组比较,MCT组血清和肝3H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48 h粪便中3H胆固醇流出量及72 h总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MCT能够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减少体脂肪积累和改善胆固醇代谢,且能促进体内胆固醇的逆转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连翘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16h后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连翘对抗内毒素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共分6组,分别为control组,LPS组,连翘高、中、低剂量组及多黏菌素B组;连翘高、中、低剂量组及多黏菌素B组分别加入连翘水煎液50mg/ml、25mg/ml、12.5mg/ml及多黏菌素B10ug/ml培养0.5h后,再加入10ng/ml LPS,培养16h;Western blot法测各组细胞TLR4蛋白表达变化。结果control组RAW264.7细胞只表达少量TLR4,给予LPS刺激16h,TLR4表达明显升高(P〈0.01),连翘高、中、低剂量组预处理均可明显降低TLR4的表达(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连翘高剂量组与多黏菌素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翘预处理能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可能是其抗内毒素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增殖及TNF-α、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三组:RAW264.7对照组、SEA组和细菌脂多糖(LPS)对照组。培养巨噬细胞株RAW264.7,用20μg/ml SEA分别作用巨噬细胞3、6、9、12和15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mRNA和TGF-β1 mRNA的表达;倒置显微镜观察SEA作用12 h后巨噬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蛋白TNF-α和TGF-β1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SE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SEA作用RAW264.7细胞3 h起,TNF-αmR-NA和TGF-β1 mRNA的表达逐渐增高,在第12 h时,其相对表达倍数分别达23.07±3.172和9.83±1.45,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EA作用12 h巨噬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拉长且形态不规则;SEA作用巨噬细胞24、48、72 h时,A_(490)值分别与RAW264.7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与LP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EA作用RAW264.7细胞12 h时,TNF-α和TGF-β1蛋白表达均高于RAW264.7对照组(均P〈0.05)。结论 SEA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并诱导TNF-α和TGF-β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RAW264.7巨噬细胞中热休克反应(HSR)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表达的影响。方法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反应时间的LPS处理,并行HSR后抽提总RNA进行RT-PCR实验。结果LPS可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中IP-10基因的转录,具有剂量依赖性;用浓度为600μg/L的LPS刺激2h并行HSR时,IP-10的mRNA表达量最大。结论HSR能促进LPS诱导的IP-10基因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脂氧素(1ipoxin A4)对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相关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环加氧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分子机制。方法:以1mg/L LPS刺激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分别用脂氧素A4或脂氧素A4和ZnPPIX干预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24h后,收集培养上清并提取细胞总蛋白,酶联免疫法测定上清中TNF-α,IL-10和PGE2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OX-2和HO-1的蛋白表达量,分光光度计分析HO-1的活性。结果:1mg/L LPS明显诱导TNF-α,COX-2和PGE,的生成,也适度增加IL-10及HO-1的产生;脂氧素A4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P〈0.01雠LPS组),COX-2和PGE2(P〈0.01伽LPS组)的生成,却进一步增加IL-10(P〈0.01 vs LPS组)和HO-1表达量和活性(P〈0.01 vs LPS组);ZnPPIX可减弱脂氧素A。对LPS诱导TNF-α(P〈0.05 vs LPS+脂氧素A4组),COX-2和PGE2(P〈0.05 vs LPS+脂氧素A4组)的生成抑制作用,同时也下调IL-10的生成量。结论:脂氧素A4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致炎介质TNF-α,COX-2及PGE2的生成,同时也促进IL-10的产生,这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上调HO-1表达和活性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传统中药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PSA)抗内毒素(LPS)活性组分进行定向分离及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利用生物传感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层析、离子交换-HPLC等技术对牡丹皮进行活性组分的定向分离。通过活性组分对LPS介导RAW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实验、对LPS和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的保护实验,评价所得活性组分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结果从牡丹皮水提取物中分离到一个与Lipid 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组分(PSA-3),PSA-3在体外能抑制LPS介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P45μg<0.05,P90、180μg<0.01),对致死剂量LPS攻击小鼠的保护率为50%(P<0.01),对致死剂量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的保护率为50%(P<0.05),而低结合活性PSA-1组分则不具有抑制作用,对LPS和热灭活大肠杆菌(HK-E.coli)攻击小鼠也无保护效果。结论从牡丹皮中分离到一个与Lipid 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组分,该组分在体内外对LPS均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晓娟  陈斌  许丹霞  颜姣燕  张敏  刘丽萍  熊炳 《浙江医学》2014,(11):952-954,957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早期(EF> 50.00%)左心室心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变化. 方法 经多导睡眠监测(PSG)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确诊为OSAS的患者共32例,其中轻中度组11例,重度组21例,PSG次日清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23例经PSG检查无OSAS的健康男性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局部纵向收缩峰值应变(RLS)及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结果 重度组与轻中度组及对照组比较,GLS下降[(-17.90±1.57)%vs(-22.34±1 70)%、(-21.90±1 44)%,均P<0.01],且基底段纵向收缩峰值应变(B-LS)[(-14.90±3.43)%vs(-18.40±1 75)%、(-18.20±1 82)%,均P<0.01]、中间段纵向收缩峰值应变(M-LS)[(-17.50±1.81)%vs(-21.10±1 58)%、(-21.00±1 29)%,均P<0.01]及心尖段纵向收缩峰值应变(A-LS)[(-21.40±3.56)%vs(-27.60±3 84)%、(-26.70±4 02)%,均P<0.05]亦下降.结论 实时三平面自动功能成像技术可检测OSAS患者早期的左室心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CV RNA PCR水平对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自然进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比较初次就诊高效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的HCV/HIV合并感染(HCV/HIV组)、HCV单纯感染(HCV组)、HIV单纯感染(HIV组)患者的HCV RNA、HIV RNA、CD4+T淋巴细胞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年龄等指标.结果 HCV/HIV组与HCV组和HI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39.75±91.586、647.16±363.379、288.0±219.6个/微升(P<0.01).与HCV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37±15和52±13岁(P<0.01).HCV RNA分别为6.0417±0.93524和5.2553±1.62773log/ml(P<0.05);CⅣ分别为105.30±24.630和95.41±52.889ng/ml(P<0.05);CG分别为1444.98±1721.597、139.00±165.640μg/ml (P< 0.01);PCⅢ分别为285.52±244.558、159.82±86.928ng/ml(P< 0.01);ALT分别为104.42±107.90、46.22±32.589U/L(P <0.01).与HIV组HIV RNA分别为4.8±0.9和4.1±1.0log/ml(P <0.01).结论 HCV/HIV合并感染可以加重和加快HCV、HIV疾病的自然进程.高水平的HCV RNA是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HCV、HIV疾病自然进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2exos)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极化RAW264.7细胞并收集M2型巨噬细胞上清,提取并鉴定M2exos。通过免疫荧光观察L929真皮成纤维细胞对M2exos的摄取情况,设对照组和M2exos组,通过CCK-8、细胞划痕实验分别观察在0、24、48、72 h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作用。建立皮肤创口模型,随机将12只C57BL/6J小鼠分为PBS组和M2exos组。两组分别注射200 μL PBS、M2exos(500 μg/mL),在第1、4、7天观察、拍摄记录,并取材进行HE染色。结果:成功极化得到M2型巨噬细胞,提取和鉴定了M2exos。与对照组相比,M2exos组在48、72 h对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增殖(t=26.73,P<0.000 1;t=6.648,P<0.01)、迁移(t=5.196,P<0.05;t=22.00,P<0.000 1)作用。对C57BL/6J小鼠的研究显示,与PBS组相比,在第4、7天时M2exos组创面显著缩小(t=32.80、 51.16,均P<0.000 1)。结论:M2exos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对小鼠创面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