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合性中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22例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此二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一梗塞型;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混合性中风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两年来我们相继报道了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病例和病理资料,提出在传统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上,应将混合性中风单列一类,进行临床病理诊断。此已得到国内同道们的重视,为推动混合性中风的深入研究,现将高血压所致脑出血与梗塞并存者14例,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混合性中风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性中风是指:在一个病人的一次中风期间,脑部可同时或相继发生出血和缺血两种病理过程。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例1.男,59岁。在进晚餐时突然出现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随后进入昏迷状态,小便失禁。2小时后入院。体检:BP20/14.7KPa,昏迷状态,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巴彬斯基氐征( ),发病第二日做头部 CT 示:左顶叶后部高密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明确了高血压会增加脑血管疾病(不论是脑出血或脑梗塞)的发病率。在严重高血压病人,用药物治疗降压能降低以往无脑血管症状病人的中风发生率,对已患中风而存活者也能减少再次中风的机会。这些情况有力地说明高血压本身能损坏血管,引起中风。慢性高血压导致脑部病损的特异性动脉病变主要在小的阻力动脉。这些病损的病理特征(见到微型动脉瘤,血管壁内纤维素和脂质)及这些病损在脑内的分布部位均提示它们起源于机械性扩张。作者假设的机械扩张学说的病理演变过程是这样的:高血压时,脑子要维持正常的脑血流必需增  相似文献   

5.
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出血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传统的中风分类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并认为两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有较大差异。近年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CT、核磁共振等新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出血与缺血性中风部分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先后或同时并存,使中风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多样,临床诊断更加困难,治疗更应慎重、稳妥。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癫痫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中风在临床上很常见,年发病率182/10万人口。为研究中风后癫痫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我们对374例中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所有1991年9日至1993年2月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确诊为中风的患者,除外无CT或MR检查及病历记载不详细的,共计374例。男性244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60±13岁。其中脑出血(ICH)145例,  相似文献   

7.
颈内动脉病变与中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颈内动脉病变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密切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动向以及引起中风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癫痫     
文献报道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很低,为6~8%。但由于中风的发生率高(十万分之三十至五十),故中风仍为癫痫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作者对77例急性中风病人癫痫发生情况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均持续24小时以上,中风后3天内入院。排除了脑干或小脑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前3个月内有心梗者、心肾肺肝功能不全及严重致残性疾病的病例。病人平均年龄63岁(40~75岁),女29,男48。入院时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神经系检查和中风后2~4年的随访。全部病人均于入院后第2天做脑血管造影;第3天做CT检查,并于中风后2周和6个月复查;均于中风后1周内EEG检查,3和6个月复查。结果:共7例(9%)发生癫痫。其中复杂部分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缺血性中风临床前期一些危险(致病或诱发)因素的探讨,可从人群中发现易患者,予以早期预防及治疗。美国心脏病联合会中风委员会规定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为:1.高血压(血压160/95或更高);2.血清胆固醇超过250mg%,或电泳时出现前β-脂蛋白组分;3.X线示心脏扩大;4.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5.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6.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或心律失常;7.饭后2小时血糖超过160mg%及糖耐量异常,空腹或意外的血糖超过120mg%。本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中风     
“中风”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无症状中风(Silent Stroke)则指有脑血管损害的影像特征,但无中风发病史和病理体征的情况。无症状中风一般发生在有临床表现的一过性脑缺血之后,其发作可以是极短暂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发作持续30分钟,8%出现CT损伤;持续1~4小时,14%出现CT损伤,发作持续5~24小时,23%的遗留CT损害灶。而那些更短暂的缺血发作常被忽略,但都能导致永久坏死性梗塞(灶)形成。  相似文献   

11.
作者注意到加拿大Quebec 省出血性中风比例增加,估计与阿斯匹林有一定关系。最近,主要参阅了近日的两篇临床试验报道,预防心肌梗塞首选阿斯匹林的讨论很多。两项研究阿斯匹林的预防效果不同,且与出血性中风程度的相关性也不同,这可能与研究设计不一和两组人群不同有关。英国医师发现阿斯匹林使用与否对出血性中风发生的例数无差别(相对危险RR=1.1)。美国医师的健康研究却表明用阿斯匹林与服安慰剂相比较,出血性中风增加1倍(23:12,RR=2.1 4,P<0.06)。从初级(primary)和二级(secondary)阿斯匹林预防心肌梗塞与中风效果的大量临床研究可评价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方法本研究对脑深部刺激(DBS)和运动皮质刺激(MCS)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及中风后疼痛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丘脑腹嘴后及中间核的刺激能够缓解70%病人中风后的不自主运动,包括偏身投掷、偏身舞蹈-手足徐动症、肢体远端的静止性及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丘脑腹尾核或内囊DBS治疗中风后疼痛疗效常不满意,而MCS可对50%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伴随的中风后不自主运动(偏侧舞蹈症-手足徐动症、静止性震颤)也能得到控制。中风后不自主运动病人,尤其是丘脑综合征病人常伴有中风后疼痛,对其进行丘脑腹嘴后及中间核DBS治疗时,发现不自主…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女性。在美国男性占 1%~10 % ,女性占 3 %~ 2 0 %。临床研究表明 ,偏头痛与中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预防中风 ,现就偏头痛相关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分型和发病机制作一论述 ,希冀有益于临床。1 流行病学特点一项资料表明 ,偏头痛可增加青年女性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而另一项调查则认为典型偏头痛可使男性缺血性中风发病增加 ,并且仅影响无其他中风危险因素的男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偏头痛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及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它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增加 80 % ,使缺血性中风的发…  相似文献   

14.
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在中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研究发现,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活性与中风诊断有关。中风时,血清和脑脊 液中CK—BB活性升高;以中风急性期、尤其是病程三天以内其活性升高最明显。此期间采集标本测定CK—BB活性有助于临床断中风范围、程度及预后,且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非损伤性疾病鉴别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微量元素与中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有关微量元素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十分广泛,许多资料表明某些微量元素与中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微量元素与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而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病理基础。Chow How Lin等认为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风病人约有70%患有本病。动脉粥佯硬化与缺铜(Cu)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中风病人的处理有赖于中风类型的确定。本文研究目的是想建立一个鉴别中风类型的简易评分系统,可以使在急诊科、急救车或病人家中床边获得的临床资料于中风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判定中风类型。 方法:内部确定:选1992年7月~1990年11月间因急性中风入院的病人,神经功能缺失均超过24小时,但应用过抗凝治疗者除外。所有病人于发病24小时内行CT扫描以确定中风类型,同时常规作ECG等检查。包括年龄、性别在内的临床参数在病人入院时收集。未知的和无法评价的项目评分时记为缺。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选择变量参数,评分Z=B_0+B_1X_1+…+B_PX_P,B_0是常数,B_1是根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混合性中风系一次中风同时存在出血与梗塞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出血与梗塞并存,是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仍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即止血及使血肿迅速吸收,又不至于加重梗塞或再诱发新的梗塞。我院于1996年10月至1998年1月应用降纤酶治疗混合性中风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四例,最大周岁。平均47.4岁,。高血压史平均5.7a糖尿病患者14例,病史平均4.8a,眼底检查均有动脉梗化。排除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中风史。30例心电图均有S-T段或T波…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应用二种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在5 1/2年后已得出结论。试用的结果表明男性每日服阿斯匹林可预防中风,女性则无效。无论男性或女性服Sulfinpyrazone均无效。至1980年估计每5个人中有1个将死于血管性中风。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将有225,000人死于中风,有比这个数稍多的人患中风,其中一半将是残废的。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与中风早期死亡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引起中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非糖尿病中风患者高血糖症常见,预后往往亦差。由于高血糖可代表发病前未诊断的糖尿病,或是一种应激反应。作者通过对未诊断糖尿病的中风患者的调查,评价住院的高血糖症与未诊断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这些患者的临床过程。作者研究了确诊为中风者100例(排除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取静脉血随机测定血糖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记录入院后一周、一个月与3个月累积死亡率。HbAlc正常的(<6.9%)71例为第1组;HbAlc在临界范围内(6.9~7.8%)的15例为第2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风发病率的下降和类型的改变,有必要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详细资料来预测预后,评价治疗和计划保健。病人来源于1975~1980年收入中风病房的1713例疑为TIA或中风的连续病例,其中1013例为急性完全性中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标准表格记录,1978年开始常规CT检查共317例。中风临床诊断的精确度与尸解材料相比较。神经症状入院时均已评价。活动能力分为:1,正常(恢复至中风前活动能力);2.不卧床(能活动但欠灵);3.半卧床(需拐杖或轮椅);4.完全卧床。抗凝治疗限于心源性脑栓塞或非进展性中风。病人情况允许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出院后疾病或死亡的详细资料来自医院病历和死亡证明书。通过邮寄调查表和电话进行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