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外科钳转术矫治替牙期前牙扭转畸形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515031)陈德林牙齿扭转畸形临床上很多见,尤其是前牙扭转,既影响美观,又妨碍咀嚼功能,扭转度大于35°危害更加明显。在替牙期,由于牙给关系变化较复杂,如不早期矫治,会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本资...  相似文献   

2.
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1997年1月至2001年8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均因各种外伤原因导致替牙期恒前牙脱落,共18例患者32颗牙。年龄最小7岁,最大13岁,男13例,女5例。根据牙脱位情况分有不完全脱位12颗,完全脱位16颗,完全脱位伴牙槽骨骨折4颗。按牙分有上颌中切牙15颗,侧切牙10颗,尖牙2颗;下颌中切牙3颗,侧切牙2  相似文献   

4.
5.
6例替牙he期上前牙埋伏扭转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替牙期恒前牙反He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逢忠 《口腔医学》1995,15(3):147-148
  相似文献   

7.
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牙合)100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牙期、替牙期的前牙反[牙合]多为牙源性及功能性反殆,前者即单纯性反殆,此型前牙反[牙合],磨牙中性,上下颌比例正常,面型尚好;功能性反[牙合]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由于某种机制造成下颌长期过度前伸。近8年来笔者对100例2-1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就病因及治疗等做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李海涛 《口腔医学》2007,27(2):108-109
目的观察替牙期恒前牙反牙合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咬撬法,塑料联冠斜面导板以及2×4矫治技术对28例替牙期恒前牙反牙合进行矫治。结果替牙期个别前牙反牙合<2mm者,用咬撬法获得矫治,个别或2~3个前牙反牙合在2~3mm者,用塑料联冠斜面导板矫治。当多个前牙反牙合>3mm并伴有轻度拥挤者,采用2×4技术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矫治较好。结论替牙期恒前牙反牙合的矫治可达到快速解除反牙合,疗程短,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0.
替牙期恒切牙扭转合并间隙的矫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允安 《口腔医学》1995,15(4):202-203
替牙期恒切牙扭转合并间隙的矫治探讨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陈允安在替牙期儿童,常见有上中切牙区多生牙致恒切牙扭转合并间隙的病例,以往习惯先拔除多生牙,待其至恒牙列期再以活动或固定矫治器矫治。近年来我们试行拔除多生牙后先以活动矫治器初步矫治切牙扭转,再以固定...  相似文献   

11.
王勤波  杨建伟 《口腔医学》2009,29(5):277-278
目的对替牙期前牙重叠错位利用颌内组牙,前移支抗的正畸技术进行评价。方法运用颌内组牙支抗和Edgewise双丝弓技术对易位牙实施正畸。结果11例患者经2~3年正畸,达到了不拔牙恢复正常牙列和咬合关系的目的。结论早期治疗,以颌内组牙支抗技术解决了支抗和牙移动这一对矛盾,维持牙列对牙槽骨的功能性刺激,促进牙弓应有宽度和长度的发育,避免恒牙期拔牙等不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前牙反[牙合]俗称“地包天”,是下颌前牙位于上颌前牙的唇侧,常使上颌骨发育受限,而下颌前牙则不受上颌前牙的覆盖限制,形成过度的发育和前伸,造成面部中1/3凹陷,颏部前突。如不进行矫治,非但不能自愈,反而日趋加重,若任其发展便会形成骨性反[牙合],须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病人难以接受。为了阻断反[牙合]引导颌骨异常生长发育,发展成Ⅲ类骨性畸形,有必要进行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后牙<牙合>垫和Ⅲ类牵引矫正替牙期前牙反胎.结果 2×4矫治技术可以改正前牙反<牙合>,缩短疗程,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结论 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正替牙期前牙反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后牙垫和Ⅲ类牵引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结果2×4矫治技术可以改正前牙反,缩短疗程,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结论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牙期恒前牙反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咬撬法,塑料联冠斜面导板以及2×4矫治技术对28例替牙期恒前牙反进行矫治。结果替牙期个别前牙反<2mm者,用咬撬法获得矫治,个别或2~3个前牙反在2~3mm者,用塑料联冠斜面导板矫治。当多个前牙反>3mm并伴有轻度拥挤者,采用2×4技术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矫治较好。结论替牙期恒前牙反的矫治可达到快速解除反,疗程短,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7.
替牙期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和预测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军  丁寅  王琪  任军  尚磊 《口腔医学》2007,27(4):196-198
目的优化选择针对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预测的基牙组合。方法取正畸科初诊患者的研究模型,按一定标准随机选出恒牙列模型180副,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并对测量值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了与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相关度较高的基牙组合,即,上颌第一磨牙和上、下颌中切牙联合;此组合与上、下颌预测牙的相关度分别为0.753和0.83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此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宽度之和的回归方程。结论建立了一组适合中国北方地区替牙期儿童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的预测方程:男性Y=0.64X+6.89(上颌),Y=0.79X+2.45(下颌);女性Y=0.64X+6.86(上颌),Y=0.72X+3.90(下颌)(Y代表一侧未萌尖牙、前磨牙近远中宽度和,X代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中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和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评价替牙期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前牙反牙合常用矫治方法的有效性及效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在常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诊疗的患者47名:替牙期、牙性或功能性前牙反牙合伴下颌功能性旋转、上牙弓轻度拥挤、非拔牙矫治、可后退至切对切、无系统性疾病史、无明显上下颌骨异常、无口颌面肌功能异常、无口腔不良习惯、知情同意。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活动/固定或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活动组1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活动组2仅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固定组采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下颌牙合垫去除咬合干扰,功能组采用FRIII配合肌功能训练,记录治疗成功率、矫治周期、复诊次数、矫治费用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了自行终止治疗者,所有前牙反牙合均得到了纠正。活动组2复诊间隔时间短,矫治周期也最短(P<0.01);而复诊次数各组间无差别(P>0.05);矫治费用活动组2低于活动组1和固定组(P<0.05)。固定组在纠正反牙合的过程中排齐并关闭前牙散在间隙,患者及家长对治疗结果更加满意,这是活动及功能矫治无法比拟的;而固定矫治过程中对口腔卫生要求更高,牙面常发生脱钙,且矫治结束后需制作仅包裹四颗上切牙的压膜保持器,这又是固定矫治不利的一面。结论: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在患者良好的配合下通过一个较短时间的矫治均可以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替牙期轻中度和重度骨性前牙反患者,单纯使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每例患者在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方牵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前牙反解除,建立了正常的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基本中性,Ⅲ类骨面型明显改善。结论:①同时伴有上颌骨后缩和下颌骨前突的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应早期进行前方牵引。②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后,骨性变化(26%)明显小于轻中度组骨性变化(42%)。③单纯采用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其软组织侧貌及骨骼改形均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