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冠状动脉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冠状动脉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所有介入治疗前的靶病变行定性和定量造影分析,并选择在发生冠状动脉破裂前最近一次的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5个心脏介入中心总共1 506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破裂15例(1.0%),其中6例与操作导丝相关,1例与单纯球囊扩张相关,8例与支架植入相关。6例与导丝相关的破裂均由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所致,靶病变包括3例闭塞、4例偏心和3例分叉病变。与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包括6例偏心、6例中等至严重钙化病变。有血管内超声分析的5例,其病变偏心率均小于0.4,钙化弓在42~109度。除了单纯球囊破裂病例,在所有支架植入导致的破裂,球囊/管腔比值均超过1.3。所有与导丝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属于EllisⅡ级,与球囊或支架相关的2例属Ⅱ级,7例属Ⅲ级。结论:导丝相关的冠状动脉破裂常发生在采用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对偏心、分叉或闭塞病变进行操作;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经常与球囊尺寸过大或压力过大有关,常发生在偏心和伴钙化的病变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纹穿通导管(Tornus)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导丝能通过而最小径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采用Tornus导管通过闭塞段血管,球囊导管成功扩张后置入合适支架,完成血管重建,手术时间1.0~3.0(1.9±0.7)h,造影剂用量150~300(240±42)ml。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Tornus导管有助于治疗导丝能通过而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治疗经过。患者出现间断胸痛3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向右三级侧支循环,右冠状动脉中段以远完全闭塞。多次尝试正向开通右冠状动脉不能成功,考虑患者侧支循环建立较好,试行逆向开通右冠状动脉。由于间隔支不能通过,最终选择心外膜侧支,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后进入主动脉窦,但是逆向球囊送入困难,采用正向导管内球囊锚定法,操控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导管内,并在导管内扩张球囊锚定逆向导丝以利于球囊通过。结果造影见右冠状动脉显影,正向送入WHISPER导丝成功到达右冠状动脉远端,反复扩张病变处,植入3枚药物涂层支架,慢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开通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低,逆向导丝技术的出现明显提高了CTO病变导丝通过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棘突球囊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0例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应用棘突球囊进行扩张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资料,评估棘突球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行棘突球囊扩张治疗中失败5处,成功扩张129处,成功率为96.3%。129处中,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弥漫性病变、分叉病变、开口部病变和以及其他类型病变各为30、24、26、16和33处,成功扩张后,给以支架植入或应用药物球囊治疗。6例棘突球囊扩张后发生了内膜撕裂,均为A型夹层,发生率为5.0%(6/120),对其中5例行植入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及需要外科处理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棘突球囊临床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扩张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推送导管通过迂曲、痉挛挠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6月行TRI的1251病例中,28例患者沿PTCA导丝同时推送导管及球囊通过桡动脉痉挛、迂曲嵌顿部位,通过迂曲、痉挛段后退出PTCA导丝及球囊,更换J型导丝,完成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结果:2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6例),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2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7例(70%)患者随后完成PTCA及植入冠脉支架植入治疗。失败2例(由于环形迂曲导管无法跟进),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造影剂外渗,术后即刻至术后3d内无穿刺点出血、前臂血肿、迷走反射及假性动脉瘤,术后监测血压良好。结论: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是一种解决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因桡动脉痉挛、迂曲及损伤后无法送入导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生理功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通过压力导丝测定并计算心肌部分血流储备(FFR)是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种操作简单且特异性地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生理学改变的方法,通过FFR能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功能严重程度,它对指导冠状动脉内支架优化置入及判定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我院2000年5月-2005年12月对92例冠心病患者的106支冠状动脉应用压力导丝测量了FF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在于处理一支血管会影响分叉的另一支血管,造成或加重狭窄,甚至导致闭塞。Aminian等~([1])报道,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采用拘禁球囊可保护重要的分支血管。Szabo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开口及分叉病变(Medina分型0∶1∶0或0∶0∶1)的支架定位技术,由1根穿过冠脉开口病变的导丝和另一根进入边支或主动脉(病变在主动脉开口时)的导丝组成。支架在体外预先给予2~4个大气压(1atm=101.325kPa)。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120例,经桡动脉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作进一步介入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117例成功穿刺桡动脉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例桡动脉痉挛穿刺失败而改行其他途径,1例因锁骨下动脉迂曲改行股动脉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5%;造影成功率99.1%。29例成功植入支架。造影导丝通过不畅而换用亲水导丝成功12例。前臂轻中度血肿6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 >90 %及完全闭塞性病变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42例 5 1个血管段的 PTCA及支架置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单纯 PTCA7例 ,8个血管段病变狭窄 <90 %直接置入支架。 42例 ACS患者共置入 5 5个支架 ,支架置入成功率 10 0 % ,支架置入后管腔残余狭窄程度 ( 0± 10 ) % ,病变成功率为 96.1% ( 49/5 1处 )。 2例因引导钢丝未通过 C型病变而失败 ,无一例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搭桥、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术后随访 1~ 12月 7例再发心绞痛 ,1例因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治疗 ,无症状及经造影证实靶血管通畅率为 82 .5 % ( 33/4 0例 )。结论 ACS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重建可降低冠心病事件 ,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切割球囊作为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比较肯定的适应证为支架内再狭窄,对于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分叉处病变、小血管弥漫性病变以及严重钙化病变也有其治疗的优越性。我们2004-12~2006-05对8例11处病变进行了切割球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磁导航导引系统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8月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86例,43例患者透视下以磁导航系统二维模式辅助调整磁导丝尖端的弯度和推送的方向,辅助导引导丝通过病变至靶血管的远端(磁导航组),其余43例患者以常规方法体外塑形导丝尖端和弯度,透视下手动旋转、推送导引钢丝通过靶病变至靶血管的远端(常规方法组)。两组患者均予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两组患者导丝放置成功率、导丝放置时间、导丝放置X线曝光量、平均造影剂使用量。结果:(1)磁导航组41例(95.3%)患者在磁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2例因磁导航导丝进入冠脉内膜下假腔换用常规导丝完成手术,无死亡,无心血管事件。(2)磁导航组病变通过时间、放射透视剂量均高于常规方法组,但造影剂使用量低于常规方法组。结论:磁导航导引系统在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中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仍需经过一个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推广和支架置入普及应用,越来越多遇到介入治疗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了多种预防介入并发症和介入后再狭窄的预防方法。做好介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药物应用,可以大大增加介入的安全性,降低治疗带来的可能意外以及并发症、血栓和再狭窄的发生。介入治疗我们首先面临着患者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冠心病疾病本身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介入开放性创伤增加了出血和感染等机会;器械介入可因导管、导丝和球囊导致血管损伤;血管成形中的内膜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支架急性、亚急性、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支架后的再狭窄;冠状动脉新生病变以及造影剂损伤性肾病等诸多问题。如果我们能合理有效地选择药物、医疗器械和处理并发症,可以大大降低介入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32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皮腔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前端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的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情况,并测定左室功能及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这项技术是一种微创诊治冠心病的非外科性手术疗法。现将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11月32例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急性肱动脉损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解放军第148医院经股动脉脉插管失败的15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在经股动脉入路行患侧肱动脉插管失败的情况下,采用患侧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肱动脉损伤段,从股动脉引入圈套器,运用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拉出体外建立股桡动脉通道,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15例患者均采用导丝抓捕技术获得成功,共植入20枚支架(10例植入1枚,5例植入2枚),术中肱动脉血流恢复。15例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4例支架内血流通畅或支架腔内狭窄小于30%未予介入干预,1例患者支架腔内狭窄超过50%再次给予球囊扩张治疗,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内漏、断裂,无截肢现象发生。结论导丝抓捕技术可提高急性肱动脉损伤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及其治疗现状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病人的治疗,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的应用,在治疗稳定性和不稳定性CHD方面发展极其迅速。CHD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即将带有球囊的导管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球囊急速膨胀扩张病变处冠状动脉(Reynolds et al,2001)随后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冠状动脉支架是一种金属网状物,能将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撑开,降低了病变处冠状动脉急性或慢性再梗塞的发生率(Lindsay and Pinnow,2…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脏病病人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心导管、左室造影、心内电生理等检查方式对一些疑似冠心病的病例做出明确诊断或为心脏搭桥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提供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的情况。在治疗方面,常用的有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等。通过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改善了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支架脱载或嵌顿、导丝断裂是非常少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操作技术或病变程度如闭塞病变、扭曲病变、钙化病变以及分叉病变。本例患者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病变,在开通血管后分别由远至右冠脉开口植入3枚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有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病变,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冠心病已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介入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就是通过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等)沿动脉向心方向送入球囊导管和(或)支架等介入治疗器械至目标冠状动脉,对其狭窄病变进行扩张及疏通的一种心导管治疗技术。现就我们科室对安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做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敏  范晓莉 《护理研究》2007,21(1):137-137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实施血管再通的重要治疗手段。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5%后,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用8个~16个大气压使狭窄病变扩张,然而有40%病变可发生再梗死。因此需将冠状动脉支架送入狭窄病变处,将狭窄血管永久撑开,从而改善血流,提高缺血心肌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