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分别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性和转移率,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分析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人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组织均移植成功,建成人原发性小肠(原发灶)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ttSIM-0602)和人原发性小肠(肝转移灶)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SIM-0603).HSIM4)602和HSIM-0603模型分别传至21代和23代,共移植裸鼠22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SIM-0602模型肝转移率为65.7%,肺转移率为84.8%,淋巴结转移率为63.8%.HSIM-0603模型肝转移率为100%,肺转移率为46.7%,淋巴结转移率为71.3%.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小肠高度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蛋白和HMB-45均为阳性表达.电镜下,瘤细胞浆内可见大量的黑色素小体,也可见黑色素复合体.HSIM-0602模型移植瘤细胞DNA指数为1.59±0.07,HSIM-0603模型移植瘤细胞DNA指数为1.71±0.12,均为异倍体.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HSIM-0602模型移植瘤细胞染色体数为55~57条,HSIM-0603模型移植瘤细胞染色体数为57~59条.结论 HSIM-0602和HSIM-0603模型是成功的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高转移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生物学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37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1例、空肠16例,回肠5例,肿瘤发生位置判定困难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4例,低度或潜在恶性间质瘤5例。CT包括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和交界恶性20例。CT发现肿瘤坏死18例(72%),侵犯周围结构10例(40%),转移瘤1例(4%)。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7.9cm。未见肠梗阻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CT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3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结果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263例;良、恶性之比为1:6.26。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腺癌(135例)、恶性间质瘤(57例)、恶性淋巴瘤(37例)和类癌(20例)等,其临床表现大多为非特异性及症状不典型。慢性隐匿性失血、隐匿体重下降及脐周隐痛(三隐症状)是小肠肿瘤的常见症状,也是小肠肿瘤早期诊断的警示信号。小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为57.0%(174/305),其中十二指肠肿瘤的确诊率为67.2%(92/137);空、回肠为51.9%(82/168)。42例良性肿瘤患者行局部或肠段切除;263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53例行根治术,34例行姑息性切除或减瘤荷手术,76例行捷径及取活组织检查手术。153例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2个月,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术或减瘤荷手术者。结论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和定位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主要手段,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凡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施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4.
瘤细胞无论来自原发或转移瘤,直接或间接到达血道,经常通过右心,且可通过肺微血管网达左心。故心脏接受瘤细胞及形成转移之机会当不少。人类恶性瘤心脏转移问题,Hanfling(1960)曾对1953年以前文献进行综述,其发生率为1.5—13.9%。近年文献报告之发生率则较高(表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与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小肠间质瘤的CT扫描与MPR、STS-MIP重建表现。结果24例患者中,23例间质瘤单发于小肠,1例伴胃肠道多发;其中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7例。肿瘤大小约2.5~12cm。主要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10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间质瘤的主要影像特征:(1)肿块位于肠腔外15例,肠腔内或呈肠壁增厚7例,见腔内龛影形成2例。(2)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9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5例。(3)肿块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欠均匀7例,内有地图样改变5例。(4)动态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19例,其中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1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模式5例。(5)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袭2例。(6)MPR和STS-MIP行血管重建可见肠系膜动脉直接进入肿瘤供血20例。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5.8%(23/24)。结论螺旋CT与MPR、STS-MIP重建对小肠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癌症》1990,(1)
虽然肺癌有半数病例早期已存在转移(以骨、肝、肾上腺和淋巴结转移常见),但以前仅有9例转移到小肠的报告。本文研究呈在证明肺癌发生隐匿的和有临床表现的小肠转移率。1974年1年—1984年12月美国MCVH和MVAH两间医院在431例原发性肺癌的尸检中,46例有小肠转移。这些病例平均有4.8个转移瘤灶。有小肠转移的病例中,大细胞癌占12/31(39.0%)、腺癌占13/108(12.3%)、小细胞癌占6/73(8.0%),鳞状细胞癌占15/199(7.5%)、20例未分化癌中没有小肠转移。在同一时期,因转移癌而行小肠切除术的78例中,有6例属于原发性肺癌。第1例男性,51岁,右上肺鳞状细胞癌,初诊后33个月,脑脊髓转移  相似文献   

7.
李颖  何小勤  金燕  易默 《陕西肿瘤医学》2013,(10):2295-229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0年月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3例小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空肠和十二指肠;B超、X线钡餐、CT、腹腔动脉造影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3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小肠节段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3例,小肠癌根治术2例,无复发.其中10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小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为高度危险侵袭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转移复发和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的6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与肿瘤直径、CT肿瘤密度不均匀改变、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切除分级、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相关;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死亡与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切除分级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和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是小肠间质瘤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cm和改良NIH危险度中高危组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小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转移性小肠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转移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 转移性小肠肿瘤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广泛转移者 ,好发年龄 5 0岁左右 ,多见于回肠 ,可单发 ,也可多发 ,其治疗多为姑息性肠切除手术 ,预后不良。结论 育龄妇女无典型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肝硬变病史 ,意外地出现消化道出血时 ,在临床鉴别诊断中要想到绒癌转移 ;对恶性肿瘤晚期或手术后病人 ,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者 ,应警惕转移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小肠肿瘤的超长型电子小肠镜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云林  陈金联 《肿瘤》1996,16(1):18-20
小肠肿瘤为消化病临床诊断中的一大难题,作者应用我国引进的PentaxVSB—2900型超长型推进式电子小肠镜筛选小肠肿瘤。4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呕吐和腹痛者经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肿瘤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胰腺癌十二指肠转移1例,壶腹部癌1例,空肠腺癌1例,这些患者经胃镜、结肠镜甚至小肠钡餐造影检查均阴性。小肠镜空肠插入率为79.1%。作者认为PentaxVSB—2900型超长型电子小肠镜能检查自食管至空肠各类病变,诊断正确性优于X线造影,是小肠肿瘤临床诊断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总结心脏左心室转移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肺癌心脏转移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结合一例报告,总结自1987年9月-2004年12月文献报告的左心室转移瘤9例.根据其原发肿瘤部位、首发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左心室转移瘤主要来自于肺鳞癌.原发瘤切除后,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室转移瘤的最好方法.手术治疗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结论 左心室转移瘤以肺癌转移最为常见,手术治疗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1991-1999年诊断和治疗的61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十二指肠球部肿瘤5例、降部33例,34例为腺癌;内镜诊断26例(26/27).23例空回肠肿瘤中4例有出血症状;4例有肠套叠;7例有肠梗阻;3例女患以附件肿瘤收入妇科;平滑肌瘤2例、内瘤12例,占60.9%;动脉造影诊断2例;以腹部包块或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诊断行剖腹探查术21例.结论内镜早期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是可能的;空回肠肿瘤可行动脉造影或小肠分段造影,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移性小肠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转移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 转移性小肠肿瘤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广泛转移者,好发年龄50岁左右,多见于回肠,可单发,也可多发,其治疗多为姑息性肠切除手术,预后不良。结论 育龄妇女无典型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肝硬变病史,意外地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在临床鉴别诊断中要想到绒癌转移;对恶性肿瘤晚期或手术后病人,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者,应警惕转移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脑转移瘤是成人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 ,发病率比原发肿瘤高 10倍 ,也是全身各部位肿瘤最常见的晚期表现之一[1] 。原发肿瘤多来自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癌等[2 ] ,以肺癌最为多见 ,因为脑转移瘤的转移途径以血道转移多见[3 ] 。以往肺癌脑转移瘤一旦确诊 ,其生存期多不超过 1个月。近年来脑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积极治疗 ,能有效缓解症状 ,防止进一步的神经功能恶化 ,延长患者生存期。 1996年 1月到 2 0 0 0年 12月 ,我们应用威猛 (teniposide ,VM 2 6)单药或联合顺铂 (cisplatin ,DDP )或异环磷酰胺 (ifosfa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血供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T特点,结合CT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肿瘤血供的研究。CT扫描采用快速薄层扫描,螺距15:16,层距、层厚均1mm,原始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成像(CTA)。[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3cm,小肠及其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4.5cm。大多数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CT增强的强化值平均增加33Hu。CTA对肿瘤血供显示率为72.41%,胃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小肠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肠系膜上及下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A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来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居多;增强CT诊断率为70.6%(12/1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4/4),普通内镜及超声的诊断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CD34阳性率为94.1%、76.5%。17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术后随访12~67个月,随访率82.4%(14/17),1例高危及1例中危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47个月死于复发转移,其余未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选取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 将5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有3例原位移植获得成功。依据新的WHO恶性淋巴瘤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HSIL-1)、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SIL-2)和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T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HSIL-3)。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SIL-1和HSIL-2的CD19、CD20、CD22、CD40、CD45、CD72阳性,HSIL-3的CD3、CD7、CD45RO阳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5~69条,为亚三倍体核型。移植瘤细胞的DNA指数为1.46~1.71,均为异倍体。HSIL-1、HSIL-2和HSIL-3分别传至32代、27代和21代,共移植裸鼠443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和自发转移率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小肠内呈侵袭性生长,破坏肠壁各层组织结构,出现血道、淋巴道及种植性转移。原位移植瘤与来源人小肠恶性淋巴瘤细胞一致。结论 3株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陆平 《实用癌症杂志》2001,16(3):230-230,238
恶性肿瘤转移至小肠比较少见。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后果严重。部分病例发生小肠转移时原发瘤尚末被发现。因此 ,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 ,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发现或寻找原发灶及延缓患者生存期十分重要。现报告 8例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自我院 1987年 1月~ 1996年 12间的外检病理档案材料 ,符合小肠转移性癌 8例。患者主要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8例小肠转移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编号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原发部位转移部位1女 85腹痛 3小时结肠回肠2女 75腹痛 1个月胃回肠3男 69腹痛 7天胃空肠4男 75腹痛 8天胃…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罕见,尸检也很少发现。国外文献累计已超过5000例,国内迄今无精确统计,为了解我国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情况,临床及病理特点,作者收集1938~1985年国内620篇资料,共原发性小肠肿瘤4459例。近年报道较多,仅1983~1985年报告就达1800余例,占总数40.4%。现将其中资料比较完整的2610例进行统计分析。国内261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中良性瘤714例,占27.4%;恶性瘤1896例,占72.6%。714例良性肿瘤的发生部位:十二指肠110例(15.4%),空肠311例(43.6%),回肠293例(41%)。1896例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十二指肠717例(37.8%),空肠483例(25.5%),回肠696例(36.7%)。发病顺序以良性瘤而言,空、回肠较多,十二指肠较少。恶性瘤则十二指肠、回肠较多,空肠较少。各部位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至回盲瓣止的肠管所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一般概况 发病率:小肠占全部胃肠道长度的70~80%,但小肠恶性肿瘤仅占胃肠道的0.8%~8%,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2~0.3%,其中空肠肿瘤约占30%。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远较食管、结肠及直肠为低。 年龄和性别:平均为56岁左右,男略多于女。 分类和分布:按组织来源,来自上皮腺体者为腺癌;来自肠腺内的嗜银细胞或嗜铬细胞者为类癌;来自平滑肌者为平滑肌肉瘤;来自类淋巴组织者则为恶性淋巴瘤;其它较少见的来自结缔组织、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