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神经科学研究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神经科学主体的神经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和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为了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全国一些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相继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课程,我校也在近年分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同时该课程还面向自动化、通讯、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综合且发展十分迅速的科学.是用多学科的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活动规律,以揭示大脑的奥秘,阐明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我们从2004年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讲授34学时,实验24学时;2007年在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讲授34学时;所用教材为寿天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神经生物学>.现将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免疫实验课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刘辉杨廷彬罗红马杰杨光赛红(免疫学教研室)免疫学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课程,我校94级研究生有44人选修该门课程,占同期研究生总数的60%,学生涉及16个专业。由于实验经费等原因,在研究生实验课程中进行近代免疫学检测的...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在我校已开设12年了,编写面向医学本科生、简明实用的神经生物学教材,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源一直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既定目标,制定了本科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成为规范教师教、指导学生学的纲领性文件.编写了文字简练流畅、理论深入浅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面对本科生使用的<基础神经生物学>,并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西北医学教育》2016,(5):712-714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能胜任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药学专门人才。我校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与应用"。本文阐述了该课程开设的意义、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揭示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和脑的奥秘是全世界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神经生物学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神经生物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如何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即医学本科生→普通医学研究生→神经专业研究生,开展行之有效的神经生物学教学?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科研实践,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方向本科教学中开设了99学时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其中27学时为实验教学,以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我们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周围神经损伤实验便是其中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形态与功能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神经药理研究组是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组成单位。魏尔清教授为该研究组负责人,张纬萍、卢韵碧副教授和方三华讲师为研究骨干,带领十几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校为研究生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神经生物学,课时分别为72学时和32学时.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新论点、新发现不断涌现.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把神经生物学知识穷尽.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水桶满溢,而是应该"授人以渔",给学生钥匙,引导学生对神经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充实.首先,我们讲授神经科学发展史,"以史为鉴",有助于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获得创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院校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我校于1979年起在临床专业本科班开设核医学课程。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核医学课程历经了从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从单一专业选修到多专业开设;从单纯本科生选修到本、专并举;从初始36学时缩减至现在16学时;从选用270千字的教材到622千字的教材等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神经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物学"这一术语应运而生,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正式向脑研究领域全面挺进.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课程,1983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率先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随后陆续将授课对象扩大到7年制和5年制本科生.  相似文献   

12.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3):F0004-F0004
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BasicMedicalSciences.HubeiMedicalUniversity)始建于1991年,时称郧阳医学院实验中心。经过近20年的发展。研究所总面积达16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千万余元。下设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电生理实验室、病原学实验室、肿瘤学实验室、生殖药理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窒。拥有ZEIS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荧光显微镜、LEICA图像分析仪、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MILLIPORE超纯水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辅以学校SPF级实验动物中心的研究资源,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和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我校本部及附属医院教师、研究生的重要科学研究实施基地以及“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所国际上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专业排名前茅的高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研究方向课程占主导、方法学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丰富的特点。根据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从"强调课程学习重要性、强化管理课程、突出研究方向课程"等角度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科学,是一门对脑和神经的工作方式和原理进行综合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的新兴科学.神经生物学具有前沿性及综合性等重要特点,是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补充及高层次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学陆续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由于该学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同时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本科生神经生物学教学的良好教材,因而针对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面向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已有10多年历史.本文仅就本科生神经生物学教学谈一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且在现代生物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主要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及科学院等都相继开设了本课程,对推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我校神经生物学系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课程,并于2000年编写了<医用神经生物学>(吕国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医学专业选修课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构成了医学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体系,是专科必修课程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医学研究生结合自身的专业以及课题研究方向选择选修课程,有利于拓宽其知识面,并优化其知识结构,是研究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途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最常用形态学研究方法之一,在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免疫组织化学尚属于选修,部分院校  相似文献   

17.
地方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师资力量、语言情境、学生素质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缺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是弥补上述不足的有效手段. 我校今年首次对大学四年级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神经生物学>选修课,并尝试了双语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了神经生物学QQ群(Neurobiology Classroom)作为该课程双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取得非常好的收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谦  孙红梅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28-129
研究生扩招之后,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我校已毕业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调查了30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课、必修课和专业课。笔者分析了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为将来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是教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目前高校每门课程的建设目标.神经生物学是苏州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当下打造金课的导向下,苏州大学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结合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神经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合理路径,既符合打造金课的新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  相似文献   

20.
对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的改革予以分析和探讨,通过对2013年起,我校选修医学微生物课程的学生使用双语教学,对比2013年之前未使用双语教学的学生,比较它们的教学成果。对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的改革予以分析和探讨,自从2013年起,采用了双语教学之后,我校选修医学微生物课程的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医学微生物学科采用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