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颜面皮肤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7例颜面皮肤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32例(68.09%)颜面皮肤癌组织表达VEGF,30例(63.83%)表达iNOS;35例(74.47%)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颜面皮肤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颜面皮肤癌;表达iNOS的颜面皮肤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颜面皮肤癌.表达eNOS的颜面皮肤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颜面皮肤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二者对颜面皮肤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舌癌组织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40例手术切除的舌癌原发病灶蜡块标本常规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标本VEGF表达及MVD.结果:VEGF阳性表达的舌癌组织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p<0.01);VEGF表达和MVD在淋巴结转移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分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原发病灶临床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表达和MVD与舌癌病理分型及淋巴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颌面部肉瘤的表达及与相互关系.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口腔颌面部肉瘤57 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bFGF、MVD在瘤组织中的表达,对其相互间关系进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 bFGF阳性率分别为82.4%、 80.7%, MVD中位数为36.24±20.48,三者明显差异于良性病变(P<0.05).VEGF、 bFGF表达和 MVD相关(P<0.05).结论: MVD、 bFGF和VEGF三者检测结果对深入探讨肉瘤血行转移形成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唇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CD34和VEGF单克隆抗体 ,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4 2例唇鳞状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唇癌组织MV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唇组织MVD(P <0 .0 0 1)。有淋巴结转移唇癌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MVD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唇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 1.90 %和 10 .0 0 % ,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 (80 .0 0 %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 (5 6 .2 5 % ) ,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5 )。VEGF阳性表达唇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唇癌的MVD ,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结论 唇癌中VEGF的表达与MVD有密切的联系 ,说明VEGF能较好地反映唇癌微血管生成的活跃程度 ,是一个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病损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4例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病例(观察组)、17例因颌骨隆突接受牙槽嵴修整手术的病例(对照组),其手术切除的颌骨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观察组的VEGF表达阳性率为25%(6/24),MVD为(2.04±0.81) mm~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64.7%)和MVD值(7.06±1.71) mm~2(P<0.05),且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按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确立的标准进行分期,0~Ⅰ期14例,Ⅱ~Ⅲ期10例,不同分期的2组在VEGF的阳性表达率、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些指标与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病损区微血管生成受到抑制,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度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5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53、VEGF、MVD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VEGF的表达和MVD值与临床分期及是否区域或远处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随着P53表达水平的增高,MVD增加,呈显著正相关.本实验结果还表明,P53表达水平和MVD值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结论:P53蛋白、VEGF表达和MVD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53、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牛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P53与VEGF和MVD明显正相关,突变型P53的表达在涎腺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微血管密度 (MVD)与舌鳞癌侵袭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按Anner oth等描述的肿瘤浸润方式评估舌鳞癌的恶性程度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61例舌鳞癌组织中VEGF、FⅧ的阳性表达 ,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分析舌鳞癌组织中VEGF表达 ,MVD与其浸润方式的关系。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在舌鳞癌浸润方式Ⅲ、Ⅳ型中显著高于Ⅰ、Ⅱ型 (P <0 .0 5 )。结论 VEGF阳性表达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舌鳞癌的侵袭性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舌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口腔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我们对该肿瘤中VEGF表达和MVD定量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泰安市中心医院 56例口腔癌标本 ,均经病理证实 ,53例资料完整 ,3例失访。标本制成 5μm厚石蜡切片 ,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 ,一抗为抗VEGF单克隆抗体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 ,DAB显色。VEGF判断标准为肿瘤细胞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微…  相似文献   

9.
VEGF、EGFR、p16在唇癌与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or receptor,ERFR)及p16在唇癌及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征,探讨其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为唇癌及口腔鳞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9例唇癌及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EGFR,p16蛋白的表达及变化。结果 唇癌及口腔鳞癌VEGF、EGFR,p16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1.01%、46.37%及28.98%。不同部位唇癌及口腔鳞癌组织间VEGF、GEFR、p1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在唇癌及口腔鳞癌与非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1%、10.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EGFR、p16在唇癌及口腔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唇癌及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EGFRp16之间蛋白表达无相关;VEGF在非瘤组织与唇癌及口腔鳞癌中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VEGF在唇癌及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有用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涎腺样囊性癌中MVD和VEGF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VEGF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高表达阳性(强度)率明显高大于涎腺(P=0.0398)的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VEGF的高表达率明显增加(0=0.0175);而MVD与肿瘤部位,分期差异无显著性。MVD和VEGF的表达与该肿瘤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及生存率无显著的相关性。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0.0202)。结论L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MVD和VEGF作为预后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 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两者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形态。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AC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依次增加.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神经侵犯组高于非侵犯组(JD〈0.05);微血管形态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以窦状扩张型为主,ACC中多表现为芽状和细索状及球状血管丛。结论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形态与ACC的临床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iNOS 、VEGF和CD34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它们与ACC血管生成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5例ACC、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PA)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SG)中iNOS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计数,并对上述指标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SG、ACC中的iNOS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依次增加,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ACC中的计数均随着iNOS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iNOS和VEGF两者在腺样囊性癌之间也具有相关性。结论:iNOS、VEGF和CD34的表达与ACC的血管生成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黏液表皮样癌(MEC)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0年6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病理科保存的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正常涎腺组织40例、MEC68例(40例高分化、28例中低分化),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VEGF的表达和MVD。 结果    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高分化MEC、低分化ME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中 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ME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    VEGF的表达和MVD与MEC的临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SACC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unclear angigen,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20例(62.5%)SACC组织表达VEGF,22例(68.75%)表达iNOS;25例(78.13%)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涎腺腺样囊性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SACC;表达iNOS的涎腺腺样囊性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SACC。表达eNOS的涎腺腺样囊性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SACC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二者对SACC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头颈部粘膜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价值。方法 用酶标免疫吸附试验对 2 0例健康体检者、2 0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和 6 0例头颈部粘膜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检测、对比。结果 平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健康体检者为 10 8.8pg/ml,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前为119.5 pg/ml;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为 2 6 1.1pg/ml,鳞状细胞癌患者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和良性肿瘤患者 ;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平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36 1pg/ml)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16 5 .3pg/ml) ,而且原发灶增大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 ;头颈部粘膜鳞状细胞癌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 ,但癌肿复发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重新升高。结论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可能是头颈部粘膜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和随访观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组织学分级与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uclair量化分级标准对77例小涎腺MEC行组织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MVD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显著相关(P〈0.05)。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结论:应用Auclair量化分级标准对小涎腺MEC行组织学分级及计数MVD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