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修整中的关系。14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14例各韧带修剪后缝合10例,未缝合4例。结果 全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1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成功100%。术后腹腔内出血3例,与供肝修整有关2例。手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无肝脏流出道梗阻。结论 修肝是肝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术后供肝存活的质量;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中,肝后下腔静脉的成形至关重要,成形口与供肝静脉出口必相对应,可以有效防止血液涡流的产生,确保流出道通畅,并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常见的血管整形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肝脏移植的不同术式及供、受体血管之间的差异, 对供或/ 和受体的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进行必要的整形。结果 共施行肝上下腔静脉整形139 例次,门静脉整形2 例, 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肝动脉整形9 例,术后1 例发生肝动脉栓塞,需再次肝移植。结论 血管整形为肝移植手术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术前对供、受体各血管的准确评估,精细的血管整形技术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供肝动脉变异的修整与重建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变异肝动脉重建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 修整的91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其中20例(21.9%)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20例中12例需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的肝右动脉与脾动脉(7/12)或胃十二指肠动脉(5/12)吻合.供肝应用后未出现与修整相关的手术并发症. 结论 供肝的正确修整及合适的供肝动脉重建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供肝修整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修整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血管变异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修整的64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13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其中5例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5)、胃十二指肠动脉(2/5)吻合。无因供肝修整而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论:供肝血管及胆道的正确修整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是供肝修整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中复杂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整形重建方式及对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33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肝动脉进行整形。供肝肝动脉整形、重建及供受者问动脉的吻合在2.5倍放大镜下以7-0、8-0 Prolene或Vascufil缝线完成。术后每日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血流1周,其后定期监测。结果 67例供肝肝动脉存在解剖变异,占20.5%(67/327),实施血管重建性吻合79例次。存在动脉变异供肝附加血管整形重建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比较(1.5%7351.15%);随访期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发生率比较(9.0%vs7.7%),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受者比较,1、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1.3%vs90.7%,86.7%vs88.2%)(P〉0.05)。结论 应用存在肝动脉变异并血管整形的供肝,实施肝移植不增加HAT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取得与无变异肝动脉供肝相同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实施的155例病人的159次肝移植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8例(包括改良背驮+术中门一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7例;术中行血管架桥5例,其中因门静脉闭锁及栓塞行供肝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2例,因动脉变异分支细小不能利用行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腹主动脉间架桥3例。159例次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术中失血输血量最少,其术中对循环和肾功能的影响与经典术式相仿。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与背驮式肝移植术相比流出道不畅发生率较低,总手术时间较短(平均少30min),但无肝期较长(平均长8min),术中及术后肾上腺出血发生率较高,对肾功能影响较大,三组术后ICU留置天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542)。结论不同的肝脏移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术者的经验以及对术式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原则上讲,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及术中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合并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肝右动脉变异的处理方法。方法 2013年11月实施1例供肝存在FNH合并肝右动脉变异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供肝修整过程中切除肝脏占位病变,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FNH,并将变异肝右动脉的肠系膜上动脉补片与脾动脉端端吻合。结果供肝变异动脉修整重建后成功完成供肝植入,术后无动脉血栓形成、胆漏、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当供肝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时,首选变异肝右动脉的肠系膜上动脉补片与脾动脉端端吻合。供肝FNH并非肝移植的禁忌证,可在修肝过程中予以一期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整形重建方式及对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33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肝动脉进行整形。供肝肝动脉整形、重建及供受者间动脉的吻合在2.5倍放大镜下以7-0、8-0 Prolene或Vascufil缝线完成。术后每日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血流1周,其后定期监测。结果67例供肝肝动脉存在解剖变异,占20.5%(67/327),实施血管重建性吻合79例次。存在动脉变异供肝附加血管整形重建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比较(1.5%vs1.15%);随访期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发生率比较(9.0%vs7.7%),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受者比较,1、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1.3%vs90.7%,86.7%vs88.2%)(P>0.05)。结论应用存在肝动脉变异并血管整形的供肝,实施肝移植不增加HAT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取得与无变异肝动脉供肝相同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1年2月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其中4例行体外静脉转流下的原位肝移植术,17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为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11例供肝的肝固有动脉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吻合,4例供者脾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3例供者腹腔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2例应用供者髂动脉在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间架桥吻合,1例供者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异位肝右动脉吻合。术后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以尿酶介入溶栓后出现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行肝动脉吻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个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血流、形态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原位肝移植预防肝动脉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血管吻合时操作精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无张力吻合。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hen GH  Lu MQ  Cai CJ  Yang Y  Yi HM  He XS  Zhu X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295-297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所实行的647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73例,发生率11.3%(73/647),包括血管并发症39例(6.0%,39/647),其中肝动脉23例(3.6%),门静脉6例(0.9%),腔静脉10例(1.5%),其中腔静脉并发症均发生在非腔静脉整形患者;放置内支架治疗肝动脉狭窄2例,均成功;肝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再次移植治疗,成功率为4/6,再血管化和气囊扩张成功率分别为3/7和2/7;放置内支架治疗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和腔静脉狭窄的成功率为3/3和10/10。发生胆道并发症34例(5.3%),其中放置T管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27例,未放置T管患者7例,两组吻合口胆漏、胆道狭窄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有效预防腔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放置内支架技术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效果好;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应采取再次肝移植;确保供肝胆道系统的血供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关键;不放置T管的胆管端端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