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味叶下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苦味叶下珠的抗肝炎病毒、抗肝细胞损伤及预防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苦味叶下珠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近年来,关于其抗病毒作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该药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通过对该药进行原植物分离鉴定及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并将其与具有提高免疫作用的物质结合,共同发挥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病毒感染提供有效药物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3.
桂林产苦味叶下珠提取物的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捷 《中医药研究》1997,13(1):40-41
  相似文献   

4.
经研究证明:培育优良种苗,是苦味叶下珠在栽培中获得高产优质产品的重要环节。育苗必须做好选株留种,适时采收,种子处理,加强育苗期间管理等关键性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为其是否可以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INDUSTRIES Epic C18 120A(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A)-水(0.1%磷酸,V/V)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结果:建立了叶下珠和苦味叶下珠指纹图谱。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其混用或代替使用提出物质基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苦味叶下珠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戟科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全草,为云南省傣族民间常用治黄疸、肝炎、痢疾等的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有明显的抗肝病毒作用.2000年药用植物所云南分所开始试种.前文曾报道了苦味叶下珠种子发芽试验[1],本文介绍本种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傣族民间药用植物苦味叶下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苦味叶下珠在傣族民间的用法,分布,繁殖方法,移栽技术,为今后开发苦味叶下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动物实验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苦味叶下珠还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预防肝癌发生的作用。本文就其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苦味叶下珠种子发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体外能灭HBsAg,有明显抗肝病毒作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有较丰富的野生资源,为当地傣族民间治疗黄疸、肝炎、痢疾、毒虫咬伤等疾病的传统草药.  相似文献   

10.
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苦味下珠胶囊(KWYZ)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D-氨基半乳糖胺(D-GaLN)所致小鼠肝损伤模型,以乙肝宁为对照药,观察KWYZ的保肝作用.结果:KWYZ能改善肝能的损害程度,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复方苦味叶下珠具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苦味叶下珠片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从1989年8月~1992年2月采用上海黄山制药厂提供的复方苦味叶下珠片,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获得较好疗效、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苦味叶下珠家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苦味叶下珠野生变家种栽培习性及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方法观测种子发芽、出苗、有性繁殖及大田病虫害防治。结果苦味叶下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人工栽培,人工种植以种子繁殖为主。结论人工种植苦味叶下珠,周期短,效益高,是热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  相似文献   

13.
苦味叶下珠在亚洲的传统应用及开发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苦味叶下珠的传统功效及临床应用,并就苦味叶下珠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苦味叶下珠总多酚-壳聚糖复合物(简称复合物)、苦味叶下珠总多酚(简称总多酚)对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先天感染鸭乙肝模型,用斑点杂交法筛选出先天感染鸭后给药治疗。在给药前1天(D0)、第5天(D5)、第10天(D10)和停药后第3天分别采集血清样本,提取DHBVDNA,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法检测DHBV载量。结果:复合物大剂量组在给药第5、10天时鸭血清中的病毒载量均有下降,给药第10天时有显著意义,停药后第3天病毒载量又有回升;总多酚组在停药第3天时病毒载量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但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复合物在先天感染鸭乙肝模型中有明显的抑制DHBV作用;总多酚也可能有体内抑制DHBV作用,但尚需进一步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5.
傣药苦味叶下珠的利用价值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傣药苦味下珠的植物形态、利用价值,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栽培技术及采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苦味叶下珠总多酚-壳聚糖复合物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味叶下珠总多酚-壳聚糖复合物(以下简称复合物)与苦味叶下珠总多酚(以下简称总多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选用常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流感病毒甲3型(A3)、副流感病毒1型(HVJ)、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总多酚与复合物对以上三种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总多酚对所试的三种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副流感病毒(HVJ)的抑制作用,总多酚强于复合物;复合物对流感病毒(A3)未显示出抗病毒活性,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较差,对副流感病毒(HVJ)显示出一定活性。结论:总多酚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且强于复合物。  相似文献   

17.
苦味叶下珠不同制剂对鸭体内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林  梁睿敏  刘斌 《中草药》2006,37(6):910-912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Schum.etThonn.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味苦、性凉,具有清肝明目、收敛利水和解毒的功效[1]。1982年印度学者Thyagajan等首次报道苦味叶下珠体外对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灭活作用[2],引起国内外研究的热潮,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乙肝药物。苦味叶下珠含有大量化合物,主要包括酚类、三萜类及生物碱类物质[3],初步研究表明鞣质为主要活性成分,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有关苦味叶下珠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结论不一,药材的产地和制剂都对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此进行系…  相似文献   

18.
苦味叶下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味叶下珠是近年来发现的对嗜肝病毒感染有显著疗效的天然药用植物。依据其分布,生物学特征、鉴别、有效成分、生物活性、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介绍了新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孙伟 《中草药》2012,43(1):23-26
目的对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20柱色谱、重结晶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提取分离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采用UV、IR、EI-MS、1H-NMR、13C-NMR、HMQC及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味叶下珠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对羟基苯甲醛(2)、齐墩果酸(3);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4~9,分别鉴定为stigmast-5-en-3-ol,oleate(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芹菜素(7)、木犀草素(8)、叶下珠新苷(9)。结论化合物9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叶下珠新苷,化合物4~8为首次从苦味叶下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方法 用水解蛋白冻肉汤和血平板培养基测定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菌落法绘制时间 -杀菌曲线。结果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 4 .6 4mg/L ,MBC为 9.2 8mg/L。结论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取物低浓度时为抑肺炎克雷伯菌作用 ,高浓度时为杀肺炎克雷伯菌作用。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性肺部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