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33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2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7例;20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13例未行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18.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结论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临床相对少见,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和分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能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手术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内固定重建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年龄18-80岁,平均39岁;男18例,女19例。肿瘤性质: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和区域自行设计外科分期系统: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Ⅴ期2例。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术20例,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前外侧)行肿瘤切除术17例;26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5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6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9个月。术后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肌力减弱1例,单侧颈后部感觉麻木1例,霍纳征1例,1例术中因一侧椎动脉损伤而行椎动脉结扎,2例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1-2年因局部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1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1-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屈畸形。结论 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外科分期制定手术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应准确判断肿瘤与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髓的关系并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及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枕骨大孔区至C_2水平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_1水平5例,C_(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_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_(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上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5~67岁,平均(48.7±13.9)岁。C1-2占位12例,C2占位3例,C2-3占位7例,C1-3占位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UTH)分型:2型3例,3型10例,4型2例,5型6例,6型1例,7型2例;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5例,E级6例。所有患者根据PUTH分型选择手术方法,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卡氏人体机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根据X线情况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及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6.6±49.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 260.4±283.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121个月,平均(87.8±9.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和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末次随访时,Fra...  相似文献   

5.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1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5例均采用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9例随访6个月至5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 6例,C2/3 4例,C3/4 3例,C4/5 3例,C5/6 2例,C6/7 1例,C1/2伴C2/3 1例,C4/5伴C5/6 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4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采用Toyama方法分型,Ⅰ型1例,Ⅱ a型4例,Ⅱ 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10例,Ⅲb型2例,日Ⅴ型1例;I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T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1例,E级4例.对15例肿瘤主要位于后方和椎管内且向前生长不超过椎问孔的Ⅰ型和Ⅱ a型、Ⅴ型及几乎所有Ⅲa型肿瘤选择后路手术;早期有1例C1/2Ⅲa型肿瘤行寰枢椎侧方入路;对4例肿瘤侵及椎管内并且在颈前方存在肿块的Ⅱb型和Ⅲb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对1例瘤体位于颈椎前方的Ⅱ C型肿瘤选择单纯前方入路.1例Ⅲb型及3例TF或IF分期Ⅱ期者因切除较多骨质而行内固定重建,单侧固定3例,双侧固定1例.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上肢-过性瘫痪1例,经激素及脱水药物治疗3d后缓解;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后闭合;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颈椎反屈畸形.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4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3.2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18例.1例Ⅲa型患者后路手术后1年椎间孔外部分局部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Toyama分型较完善,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哑铃形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骑跨于硬脊膜内外或椎管内外的肿瘤统称为椎管内哑铃形肿瘤’“。此类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满意。国外文献报道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7%~14.2%,国内邓传宗、刘道坤报道为8.9%‘’‘。我院自1980年至1995年6月共收治13例,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5.4%,略低于文献报道。由于此类肿瘤在临床处理上较其它肿瘤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总结如下。l!院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6例。年龄17~50岁,平均32.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9个月。1.2部位及分型颈段6例(46.1%),胸段4例(30.7%),腰段3例(23.2%…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纤维瘤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纤维瘤手术治疗体会李书奎,吴宝良,郭庆甫,杨洪泉,李建博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是指椎管内和脊柱旁的肿瘤通过椎间孔相连的一种肿瘤。自1977年至1993年6月,经我院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94例,其中哑铃形神经纤维启9例,现就其诊断治疗的有...  相似文献   

11.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7-year-old male smoker with a posterior mediastinal hemangioma. Radiological findings revealed a dumbbell-shaped tumor with a neuroforaminal extension in the right paravertebral space. Under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a neurogenic tumor, surgery was performed using a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During the thoracotomy, the tumor was found to be a hemangioma. We ligated the involved vessels before performing laminectomy, thus ensuring that 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was achieved without massive bleeding in the spinal canal. Dumbbell-shaped hemangiomas are rare, and preoperative confirmation of the diagnosis is challenging. Thoracotomy before laminectomy is optimal for the resection of dumbbell-shaped tumors of the mediastinum, especially with marked vascularity, given that the initial thoracotomy procedures facilitate the subsequent laminectomy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3例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成人颈椎椎体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男性较女性多发;下颈椎椎体为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C5,6节段;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局限性疼痛。结论:颈椎椎体肿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注意与其它疾病相鉴别。ECT有利于早期诊断,而MRI对颈椎椎体肿瘤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3.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3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全部病例随访1~12年,平均2年8个月。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入路应根据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决定。  相似文献   

14.
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近7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51例颈腰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67个月,平均37个月,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颈椎术前评分平均10.6分,术后评分14.5分,腰椎术前评分平均6.4分,术后评分13.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选择,并对外科干预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11例儿童颈椎结核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病灶累及2椎体7例(C23,2例;C56,3例;C卵,2例);累及3椎体4例(C4-6、C。各2例)。均经前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单纯病灶清除+外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2例,Halo—Vest外固定5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Halo—Vest外固定各2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均评价X线片ARA角(通过C2、C7椎体后缘分别作直线的交角)、颈脊髓功能(以40分法评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未发现明显短颈及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与术后随访的颈脊髓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植骨组术前(9.02^o+7.89^o)、术后即刻(10.88^o+7.50^o)与术后随访(11.10^o+7.21^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组术前(8.08^o+7.60^o)与术后即刻(14.12^o+8.60^o)、术前与术后随访(14.23^o+8.90^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ARA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颈椎结核多以患儿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及规范抗结核。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联合限期确切的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窦道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范围,指导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