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评价废用性肌肉萎缩时,一般采用徒手肌力试验(MMT)和测定周径,但是严密观察肌力和周径之间相互关系的报告几乎没有。另外 MMT 是以较慢的速度测定转距,高速度因素很少。Thorstensson 等人的报告指出:高速度与 FT(fast twitch)纤维的比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另外,据一些学者说:由于废用,在出现 ST(slow twitch)纤维萎缩的同时会出现 FT 纤维萎缩。因此,我们使用能够测定转距和高速度的 ARIEL 仪,查明废用导致的转距和速度的降低,同时就周径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2.
3.
髋人字石膏制动下肢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秀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28-629
目的:观察髋人字石膏制动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预防制动下肢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将47例髋人字石膏制动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伤口拆线后开始进行由轻至强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石膏后,测量患者的双侧股部和小腿周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患者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髋人字石膏制动下肢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有效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 相似文献
4.
李岫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的效果.方法 把我院收治的70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颅脑损伤康复期常规护理,每周评估并记录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情况、意识、生命体征;观察组在执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重要性的宣教,予以康复方法的示范和指导.比较2组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肌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问题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得到的防控效果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实施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范围是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将患者分成两组,即参照组仅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研究组应用路径式康复护理干预举措。对于两组的运动功能、肌力情况、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干预以后的研究组明显地优于参照组(P0.05);另外对比干预3个月以后的肌力,研究组升高的趋势明显地高于参照组,而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同时,对比两组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健康自我认识能力及总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的分值较高(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其恢复肌力以及提升肢体运动功能产生良好的成效,而且可以明显地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发生的问题,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大量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废用性萎缩的恢复及血清雄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在肌肉萎缩和恢复中血清睾酮(ST)水平的变化及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肌萎缩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外固定3周后即刻宰杀组;③外固定3周后自然恢复3周组;④外固定3周后跑台训练3周组;⑤外固定3周后游泳训练3周组.以放免法测定ST水平.结果固定3周后,即刻宰杀组大鼠ST水平为(0.58±0.24)nmol/L,较正常对照组(6.21±3.51)nmol/L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自然恢复组(1.93±0.77)nmol/L和运动组[跑台组(3.01±1.82)nmol/L,游泳组(3.71±2.84)nmol/L]的ST水平均显著高于固定即杀组(0.58±0.24)nmol/L,差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但自然恢复组和跑台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游泳组已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运动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可造成骨骼肌废用性萎缩;解除固定后,萎缩的肌肉可以逐渐恢复,而运动对萎缩肌肉的恢复过程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运动提高机体ST水平有关;游泳锻炼较跑台运动能更有效地提高ST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张立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3,23(4):210-210
人们做了许多关于废用性肌萎缩的研究 ,试图用同心针电极测出其典型的肌电图变化 ,但所测得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时限、多相电位数和波峰的数值均不一致。资料与方法 病例组由 2 1例单侧股四头肌废用性萎缩患者组成 ,年龄 17~ 4 9岁 (平均 2 8 7岁 ) ;制动时间 8~ 14周 ;制动原因中交叉韧带破裂或损伤 11例 ,侧副韧带损伤 7例 ,半月板损伤 1例 ,股骨、髌骨或胫骨骨折 7例 ,髋脱位 1例 ,髌骨发育不良 1例。对照组由 19例健康人组成 ,年龄 2 0~ 73岁 (平均 32 3岁 )。有神经源性、肌源性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及那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除外… 相似文献
12.
萎缩肌肉的高频超声形态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萎缩肌肉的成像、定位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2 例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18 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萎缩患者及32 例正常人的双侧大腿中下部内侧、前侧、后侧、肌群,观察二维图像特征和差异。结果 ①萎缩肌肉在肌群饱满性、网络样连续性上明显不同于正常肌肉,其声像图表现为强光斑增多或弥漫性回声增多;②神经源性肌萎缩的异常回声分布较广泛,且超声图像缺乏特征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萎缩肌肉回声分布较局限,以前内侧肌群常见,图像特征明显。结论 高频超声对对比正常肌肉和萎缩肌肉,以及对萎缩肌肉的成像及诊断定位都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崔寿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2):20-22
本文介绍了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机制,几种常见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它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强调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最大限度恢复病人自理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8例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方法:采用热疗穴位、按摩双下肢肢体,肌肉震动及下肢功能康复仪(CPM)训练、音导、放松意念、肌肉最大限度主动和被动收缩锻炼;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翻身、按摩、肢体被动训练。结果实验组病人肢体肌肉萎缩发生率为8%,对照组病人肢体肌肉萎缩发生率为30%。结论采用热疗穴位、按摩双下肢肢体,肌肉震动及CPM训练、音导、放松意念、肌肉最大限度主动和被动收缩锻炼等对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实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2):125-126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immobilizationosteoporosis)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它可由于运动能力受限或功能障碍而引起 ,也可发生于肌肉骨骼系统创伤或术后 ,还可发生于太空飞行期间。废用性骨质疏松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如肾结石发病率增高、关节周围软组织骨化 (异位骨化 )、肢体畸形以及病理性骨折发病率增高等 ,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地面模拟失重的医学效应、对志愿长期卧床者及瘫痪等患者的医学研究以及动… 相似文献
16.
17.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肌肉萎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肌肉萎缩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首次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为观察组,并于发病24h内给予康复训练;选取脑卒中后5~7d入院者或由其他医院转入的偏瘫病人30例为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2组病人康复锻炼前、治疗后28d、治疗后45d,病人的肌力、肌肉的周径、肌肉萎缩等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后肢体健侧和患侧发生肌肉萎缩明显减少;对照组入院前无早期康复,其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比较高,入院给予锻炼后病人的肌力、肌肉的周径、肌肉萎缩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的实施,能有效地预防、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肉萎缩,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废用性肌萎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废用性肌肉萎缩是肢体在制动,固定及失重状态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对肌肉萎缩程度的测量主要有3种方法。废用状态下肌肉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肌纤维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发放次数,波幅,时限及多相电位等指标发生改变,肌肉蛋白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肌肉蛋白丢失,糖原摄取和合成率下降,肌力,耐力下降。早期预防、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合理用药等方法对废用性肌肉萎缩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