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肠系膜上动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国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相关测量指标,为SMA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0名(男107名,女93名)接受64层螺旋CT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测量SM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腹主动脉(AA)的直径,SMA直径与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的比值(dSMA/dSMV),SMA直径与腹主动脉直径的比值(dSMA/dAA),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1),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α);十二指肠中点层面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2)。结果 200名受检者的SMA显示清晰,其中变异者有15名,变异率为7.50%。dSMA、dAA、dSMV、α(°)、d1、d2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MA/dAA、dSMA/dSMV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在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大小、形态及盲肠周围改变等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中有41例(95.4%)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CT表现的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35例(81.3%);间接征象包括阑尾盲肠周围炎31例(72.1%),阑尾周围脓肿5例(11.6%);有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CT无明显异常。结论:MSCT阑尾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测儿童正常肾动脉CT图像,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肾动脉正常值。方法选取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无肾脏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儿童284名,按年龄分为5组,观测肾动脉支数、肾动脉起始位置、肾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肾动脉起始处内径、副肾动脉数目、副肾动脉起源、副肾动脉入肾部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动脉以单支型最多见;右侧肾动脉高于左侧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动脉起点与腹腔干距离逐渐增加(P〈0.05);肾动脉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增长,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增加,不同性别及左、右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肾动脉出现率为35.21%(100/284),主要起源于肾动脉(66/134,49.25%)及腹主动脉(62/134,46.27%),经肾上端(98/134,73.13%)及肾下端(28/134,20.90%)入肾。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不同年龄儿童肾动脉的相关正常值,有助于诊治儿童肾动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支气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技术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层厚/间隔分别为7.5mm/7.5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CVS)螺距0.85∶1,每周0.8s。重组层厚2.5mm,间隔2.5mm,后处理方式为容积遮盖重建(SVR)、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在56例患者的75处支气管病变中,MPR能观察支气管的形态、确定病变位置、范围、邻近组织侵犯程度;SVR显示支气管树的整体形态以及管腔外部特征;VE显示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Min-IP显示一般。结论螺旋CT三维重组能立体直观地显示支气管的形态(畸形)、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加深对病变的全面和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诊断法洛四联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法洛四联症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对46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均能做出定性诊断。法洛四联症室缺类型:嵴下型室缺44例,嵴上型室缺2例。主动脉骑跨率:骑跨50%为44例,骑跨40%为2例。肺动脉狭窄:46例均有右室流出道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6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1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右位主动脉弓14例,永存左上腔4例,另2例左头臂静脉异常走行。结论MSCT对心外畸形的检出率,肺动脉及段级分支的变异和发育情况有较高的价值。MS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以及心内畸形。 相似文献
9.
肺结核厚壁空洞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厚壁空洞的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肺结核厚壁空洞。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4例厚壁空洞周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星病灶,32例可见空洞以外其他肺叶及肺段的结核病灶,31例厚壁空洞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30例为类圆形,7例空洞壁可见钙化灶,3例可见壁结节,2例可见液平,所有病例均未见胸膜凹陷征。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肺结核厚壁空洞、卫星灶及空洞以外结核病灶的特点,是肺结核厚壁空洞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估多支肾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患者腹部MSCTA资料,根据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观察多支肾动脉数目、起源、走行、入肾位置及其分型。结果460例中,多支肾动脉发生率为30.65%(141/460),左肾、右肾发生率分别为21.08%(97/460)、17.83%(82/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表现,多支肾动脉Ⅰ型(副肾动脉型)119例(119/460,25.86%),Ⅱ型(多支相仿型)22例(22/460,4.78%),男、女性间多支肾动脉发生率及其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SCTA可准确评估多支肾动脉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1.
MSCTA肠系膜下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肠系膜下动脉(IM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和血管性病变行MSCTA检查的患者75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及IMA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35例直肠癌患者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直肠上动脉35、直肠下动脉29例、骶正中动脉6例、乙状结肠动脉4例;7例乙状结肠癌由乙状结肠动脉供血;3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区癌中,1例乙状结肠动脉供血,2例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供血;2例降结肠癌由左结肠动脉供血;5例脾曲癌由左结肠动脉升支和中结肠动脉左支供血。23例IMA狭窄或闭塞患者均有Riolan动脉弓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IMA参与肿瘤供血及准确评价其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2.
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3):152-154
目的研究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经血管造影证实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2~59岁,既往均有肝动脉化疗栓塞史(2-6次).膈下动脉造影用5FCobra导管,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治疗,1例用同轴微导管.结果肝脏肿瘤均为巨块型,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右侧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术后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或/和瘤区碘油积聚增多,末次治疗前13例AFP>20μg/L,术后逐渐下降或正常.结论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下或/和肝包膜的肿瘤可接受右膈下动脉供血,在经膈下动脉栓塞治疗时应注意膈肌痉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相似文献
14.
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复杂多样,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且各有优缺点。合理运用影像学技术发现和诊断其解剖变异对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成功与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膈下动脉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原发性肝癌 35例 ,其中一例为肝癌并发胆道大出血。全部行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 ,对肝动脉及有参与肝癌供血的膈下动脉分别进行化疗性栓塞治疗 ,胆道出血病例加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栓塞。 结果 35例中有 2 1例膈下动脉供血 ,主要为侵犯肝包膜的弥漫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 ,供血的范围从 2 0 %~ 70 %。治疗后肿瘤缩小 4 0 %~ 5 0 % 14例 ,10 %~ 30 % 18例 ,无变化 3例 ,胆道出血停止。 结论 在肝癌的侧支供血中 ,膈下动脉是主要侧支动脉 ,行肝癌介入治疗需与肝动脉同时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s)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功能性PanNETs及10例非功能性PanNETs的MSCT表现。计算肿瘤实性部分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相对强化程度(L_A、L_P、L_D)、瘤体实性区域CT值与胰腺的比值(R_A,R_P,R_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类瘤体最大径、胰管扩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发病部位、边界、囊变、钙化、脾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功能性PanNETs肿瘤实性部分的L_A、L_P、L_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_A,R_P,R_D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功能性PanNETs肿瘤实性部分的L_A、L_P、L_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_A,R_P,R_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PanNETs一般较小,较少合并胰管扩张,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延迟期明显,而非功能性PanNETs三期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MSCTA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 I型),120例(12.00%)存在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其中72例(7.20%)属于Mi-chelsⅡ~X型;48例(4.80%)不属于Michels分型,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31例(3.10%),脾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O.50%),胃十二指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3例(O.30%)、肝左动脉1例(O.10%),腹腔干缺如2例(O.20%),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各1例(O.10%)。结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MSCTA有助于了解变异情况,对腹部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MS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相同碘浓度和注射速率、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n=50),分别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进行主动脉CTA检查:A组注射对比剂100ml,对比剂浓度300mgI/ml,注射速率3ml/s;B组注射对比剂6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率同A组。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测量升主动脉、胸7(T7)及腰2(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255HU和240HU,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组血管清晰度无统计学差异。两侧肾动脉及分支血管清楚显示率为93%。结论应用对比剂60ml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洗行主动脉MSCTA能满足主动脉检查要求,并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9.
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膈下动脉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低。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