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泡状棘球蚴病门脉血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活体碘油门静脉灌注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分布,初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脉血供。方法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20只)。两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正常组每个亚组分别为4只、3只和3只大鼠。实验组20只感染肝泡球蚴病的大鼠每个亚组分别为8只、6只和6只大鼠。所有动物均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于透视下缓慢注射碘化油0.2 ml,分别在15 min、4 d和7 d后处死动物,取新鲜肝脏行钼靶摄影后进行HE染色及苏丹Ⅳ染色,观察碘油分布。结果活体条件下对感染肝泡球蚴病的大鼠经门静脉灌注碘油后,通过低电压X线摄影共9只实验动物肝脏中可见碘化油选择性地进入病灶,而苏丹Ⅳ染色有8只于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带中可见碘油沉积,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活体碘油门静脉灌注方法简单易行,结果真实可靠;②门静脉参与了部分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供血;③本实验为肝泡球蚴病双重途径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是一种极少见的寄生虫病,因起病隐匿,具有癌样浸润生长,可广泛侵犯肝实质导致肝功能衰竭,并可经血液向脑肺等处转移,病死率高,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难治良性占位病变。我们回顾分析我院近30年来68例肝泡球蚴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肝泡球蚴病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表现.单凭触诊或B超等检查容易被误诊为肝脏肿瘤,我院自1986年6月~2003年4月共治疗肝包虫病136例。其中经术后病理诊断的肝脏泡状棘球蚴病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泡状棘球蚴病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74年~2006年,对328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病人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出现并发症者846例,占25.79%.本文针对肝包虫病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肝泡状棘球蚴病肝移植一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肝移植组于 2 0 0 0年 12月 2 7日对 1例肝泡状棘球蚴病 (AE)患者实施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 ,2 2岁 ,因肝区胀痛和黄疸于 2 0 0 0年 11月 4日经手术探查 ,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由于巨块病灶侵犯第一肝门和胆道系统 ,难以行肝切除而被迫终止手术。患者于 12月初转入我院 ,自诉上腹部胀痛 ,纳差 ,皮肤搔痒 ,巩膜皮肤中度黄染 ,肝功能除胆红素 10 6μmol/L外 ,其他基本正常。CT和MRI显示病灶侵及左半肝和部分Ⅴ及Ⅵ段 ,并累及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决定给患者施行肝移植术 ,移植前给予阿苯…  相似文献   

8.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73例,手术病死率3%(2/73)。出院的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9例,均健在。其中7年后复发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4例,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58例,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18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16例,其中存活4例,死亡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多数肝泡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肝移植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AHD)的临床进展。方法复习文献,综述国内、外最新研究与治疗进展。结果肝移植治疗晚期肝AHD的5年生存率达71%。术中切除病肝和术后避免复发是治疗的主要难题。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惟一有效而又可行的能治愈肝AHD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10.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呈恶性浸润性生长的寄生虫疾病,所以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近期文献的复习,对其B超、CT、MRI和DSA等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了扼要的概述,并指出了各种影像检查和治疗手段的优缺点以及当前治疗问题的存在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剩余肝体积(RLV)不足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泡型包虫(HAE)常侵及肝内外重要血管,致使功能肝段的保留极为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尽管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ERAT)极大拓宽了晚期HAE手术指征,但RLV不足仍是限制HAE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包括分期肝切除、肝静脉支架置入序贯ER...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治疗晚期泡型肝包虫病五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晚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效果。方法为5例无法行肝叶切除术的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例不行体外静脉转流,4例肝移植在体外静脉转流下进行,其中3例采取先体外静脉转流、后游离肝周的技术,供、受者的肝动脉及胆管均行端端吻合,2例胆管内放置T管。手术耗时平均为8.3h。结果1例术后第10dT管脱出,再次手术置入T管,另1例发生胆漏,再次手术行腹腔冲洗、胆道引流,此2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4例完全康复,1例因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和肝动脉栓塞导致的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存活的4例术后随访21~37个月,随访期间生活正常。结论肝移植术可用于晚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治疗,其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1年2月4例难以常规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肝泡型包虫病行"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病人全面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ABZ)抗包虫治疗。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历时中位时间267.5 min(210~32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737.5 mL(600~95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4.0 U(2~6 U)。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0.0个月(8~14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残腔胆瘘,1例患者出现残腔积液。患者梗阻性黄疸、下肢水肿均消失,未发生患者病灶肝内转移或死亡。结论:"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为难以根治性治疗的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路径。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后规律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防治HAE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肝癌肝外供血的形成规律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分析46例肝癌患者54条肝外动脉供血的特征,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插管,并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RH、Cobra导管配合SP导管使用,肝外动脉供血支插管成功率为81%。4~6周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完全。结论肝癌可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明确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形成机制对临床准确和彻底阻断肝癌的动脉供血,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肝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范围:27~52岁)。7例曾行姑息性治疗但服药依从性差。10例均存在肝右叶和右肾的联合病灶,2例分别合并肝左外叶和左肾小病灶。病灶体积为(726.4±576.1)cm3(范围:117.0~1998.0 cm3)。病灶侵犯右侧膈肌7例、下腔静脉7例、右肾上腺6例、腹壁2例、右侧腰大肌1例、十二指肠1例和右肺下叶2例。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和血管重建等方法治疗肝肾及邻近器官的AE病灶。半肝及以上肝切除8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2例,肝部分切除1例;右肾全切除7例,右肾部分切除3例,左肾部分切除1例;清除肝肾外受侵组织器官的病灶,并进行相应修补或重建。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肝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右肾周围尿漏,置入双“J”管并保守治疗后改善。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发生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病者。1例术后7个月时发生腹壁切口疝,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随访中无复发,1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性或原发性肝肾AE安全可行,可同时有效清除其他邻近器官的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63例行根治性切除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手术平均时间(3.1±1.2)h,术中出血量(763±498)m L。术后携带腹腔引流管中位时间6 d,11例携带T管,术后1个月拔除。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0.8)d、经口进食时间(2.7±1.1)d、住院时间(7.9±3.4)d。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胆瘘,1例术区感染,2例术后腹水。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6个月无死亡及包虫复发情况。结论:根治性切除是当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手术可行性,术中充分掌握肝脏血流控制、肝脏外科解剖、门静脉重建、胆管重建等技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李嵩  陈永标  江艺 《消化外科》2014,(5):395-397
肝脏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罕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全球仅有30余例报道。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2012年11月5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1例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术前拟诊为肝占位性病变,肝包虫病待查。患者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脏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0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行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8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35 min(490~760 min),中位无肝期为66 min(44~240 min),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中位数为20U(4~40 U).1例行抢救性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因严重的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于术后1 d死亡,其余7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3~29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6个月因胆源性脓毒血症、胆道铸型、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行胆肠吻合后痊愈;1例患者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和稳定;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漏经治疗后痊愈;1例行左半健侧肝脏自体移植的患者,健康生存.结论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是肝移植的适应证.低剂量免疫抑制剂和术后长期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预防术后肝泡型包虫病复发和转移的关键.自体肝移植术后因无需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