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病因构成进行探讨。方法临床早期少有症状,中晚期病人则可有胸痛、胸闷、心悸、乏力、头晕等,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以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ECG),超声心动图(UCG)诊断AHCM。结果20例AHCM均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有的心前导联ST段压低。HolterECG示ST段下垂或水平型压低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有特殊价值,均示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达12mm以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AHCM诊断准确率,因而大部分患者可在门诊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变率成像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HCM患者33例,根据室间隔及室壁厚度分为非肥厚组(NH)、轻度肥厚组(MH)、重度肥厚组(SH);对照组31例。测量二尖瓣口血流播散速度(FPV);再获取其心尖四腔、两腔组织速度成像(TVI)图像脱机分析,测量参数:①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Re);②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Ra);③计算SRe/SR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NH、MH、SH亚组SRe及SRs/SRe均显著降低,且NH>MH>SH;MH、SH组SRa显著降低,而NH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NH>MH>SH;NH与MH组间SRe/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H、MH组比较,SH组SRe/SRa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所有室壁节段平均SRe、SRa及SRe/SRa均显著降低;HCM组所有室壁节段平均SRe及SRe/SRa与FP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5和r=0.70,均为P<0.05),而SRa与FPV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CM患者左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均较正常人减低,且无论肥厚或非肥厚区域舒张功能均降低,而以肥厚节段舒张功能受损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使用小剂量无水乙醇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行PTSMA术,无水乙醇用量均小于2 ml[平均(1.8±0.2)ml],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室间隔(IVS)厚度、射血分数(EF),同时询问患者主观症状并进行心功能评价。结果:术后7 d、6个月LVOTG分别为(20.6±4.7)mmHg、(17.7±4.3)mmHg,较术前[(67.2±14.1)mmHg]均显著下降(P<0.01);室间隔厚度分别为(18.3±3.8)mm、(14.1±1.5)mm,较术前[(23.4±4.7)mm]均明显变薄(P<0.01);心功能分别为(1.8±0.4)级(、1.4±0.5)级,较术前[(2.6±0.7)级]明显改善(P<0.01)。EF值无明显变化。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未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使用小剂量无水乙醇行PTSMA治疗HOC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评判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组(HCM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值及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的平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检测无异常,不能预测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型前间壁肥厚28例,II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6例,III型左心室前壁或/和后壁、侧壁肥厚14例,IV型心尖部肥厚10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IV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它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张璇  汤圣兴 《医学综述》2012,(19):3213-321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晕厥甚至猝死,其猝死率高,为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HOCM的方法已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余年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并且已成为治疗HOCM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主要对HOC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寻学龄儿童肥厚性心肌病(HCM)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和规律性。方法 连续37例学龄儿童HCM患者,同期30例性别年龄体重相近的正常学龄儿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CDE对比观察,寻找HCM患儿CDE特征和规律性。结果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显示HCM组97.3%患儿室间隔均明显增厚并凸向左心室流出道,67.6%左心室流出道不同程度狭窄,所有患儿左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缩小,32.4%合并左心室后壁增厚。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HCM组与对照组数据室间隔厚度为11.8±0.8mm和5.4±0.6mm、左心室内径为34.4±1.4mm和39.8±1.9mm和左心室容积指数为33.3±2.3ml/m2和53.3±2.9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为82.5%±1.7%和6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7.6%显示二尖瓣前叶运动曲线CD段向前运动即SAM征阳性。连续波多普勒估测HCM组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2.4% < 30mmHg、54.1% 30~49mmHg、13.5% 50~75mmHg。HCM组彩色多普勒流显像于收缩期67.6%显示过左心室流出道五彩镶嵌射流束血流信号,45.9%显示过二尖瓣五彩镶嵌返流束血流信号。结论 学龄儿童HCM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CDE对学龄儿童HCM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需要与主动脉瓣狭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心室纵向舒张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方法连续选择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6例,选择同期正常人3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2D-ST1分别测量左心室长轴18节段舒张早期、晚期纵向应变率峰值(SRe、SRa)及达峰时间(TESR、TASR),并计算左心室18节段舒张早期、晚期纵向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ESR-sD、TASB-sD),及任意两节段舒张早期、晚期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ESR-Diff、TASB-Diff),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心室17/18节段的SRe明显减低,6/18节段SRa明显减低,HCM组的TESR-SD、TASR-SD、TESR-Diff明显增大,TASR-Diff虽较对照组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D-STI是一种准确、定量评价HCM患者寿心窜舒张功能及同步性运动的新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中左右心室的增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对患者心功能评级和房室大小情况来判断心脏扩张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将心功能Ⅲ级以上和Ⅲ级以下的患者进行房室大小的比较,寻求房室大小与扩张型心肌病之间的关系;将80组病例按死亡组和存活组划分,比较两组病例中的心脏大小比例。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中左心室大的患者居多,占97.50%;心功能Ⅲ级以上和Ⅲ级以下的对比中,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左室有较为明显的心脏扩大趋势(P〈0.001);在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对比中发现,死亡组的心脏大小比例要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DCM患者确诊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为心脏大小比例的变化,并且根据心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判定,心脏大小是DCM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的根源原因,因此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帮助DCM患者控制心脏扩张,尤其是左心室扩张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晓莉  孙红霞 《医学综述》2009,15(21):3222-3224
蛋白激酶C作为第二信使在多条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心肌肥大、心室重塑等有着密切联系。其激活将导致多种心肌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对蛋白激酶C与上述几种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难治性HOC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6例难治性HOCM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并将A-V间期程控至100-120ms,随访1-8年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1天、7天、3月及1年的IVS、LVPW、LVOT、VP、LVEF的数值。结果 5例临床症状消失,9例明显减轻或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4例发生过晕厥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中所有病例存活。术后的UCG随访:IVS、LVPW有缩小的趋势;LVOT增宽、VP下降,其LVOT增加值越高、VP下降值越大其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反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LVEF也有改善。结论 双腔起搏可作为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HOC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肥厚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肥厚性心肌病动物模型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独特的近交背景和在解剖学上与人类接近的特点,并探讨了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应用于人类肥厚性心肌病动物模型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肥厚型心肌病(HCM)在临床并不少见,其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广大全科医生的关注。了解基因筛查与HCM预后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对HCM早期诊断的作用及HCM的治疗进展对全科医生诊治该病有重要的意义。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定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房功能,并作对比研究。方法:选择ICM患者32例、DCM患者36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采用双平面法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前容积(LAVp),并计算左心房总的射血分数(LATEF)、被动射血分数(LAPEF)、主动射血分数(LAAEF)。运用STI测量左心房房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和后壁的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Ss和SRs),舒张早期应变和应变率(Se和SRe),舒张晚期应变和应变率(Sa和SRa)。计算出所有房壁的平均应变(mSs、mSe和mSa)及应变率(mSRs、mSRe和mSRa),并分析左心房射血分数与平均应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⑴3组受检者在年龄、性别、心率、室间隔厚度(IVS)、E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M组和DCM组A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减小,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A等较对照组增大(P<0.05),而ICM组和DC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与对照组相比,ICM组和DCM组LAVmax、LAVmin增大,而LATEF、LAPEF和LAAEF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CM组相比,DCM组LATEF、LAAEF更低(P<0.05)。⑶与对照组相比,ICM组和DCM组mSs、mSRs、mSe、mSRe、mSa和mSRa均降低(P<0.05),且DCM组降低更显著(P<0.05)。⑷LATEF与mSRs呈较好的正相关(r=0.66,P<0.05),LAPEF与|mSRe|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71,P<0.01),LAAEF与|mSRa|相关性较好(r=0.69,P<0.01)。结论:ICM和DCM患者左心房动态储血功能和主动射血功能均降低,且DCM较ICM患者降低更明显。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较好地评价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16.
俞丽  陈婷  李丹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485-1487
背景 单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pTCM)的发病率较高,但对于pT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鉴别诊断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较系统的研究。目的 探讨pTCM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pTCM患者为pTCM组(42例),并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住院的DCM患者为DCM组(43例)、同时期在本院就诊的有心动过速但无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为对照组(57例),采集患者的病史、入院后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比较pTCM组与DCM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有无高脂血症史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pTCM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心肌肌钙蛋白I(cTnI)、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总心率、心动过速类型、心动过速占总心率的百分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TC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pTCM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高于DCM组,NT-proBNP低于DCM(P<0.05)。pTCM组cTnI、24 h Holter总心率、心动过速占总心率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nI、24 h Holter总心率、心动过速占总心率的百分比是pTCM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M对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要小于DCM,患者年龄较DCM患者偏大,pTCM发病的危险因素为cTnI和24 h Holter总心率、心动过速占总心率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3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21例)与对照组(14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疗程4个月,并随访至半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炎症、超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特异性组织抑制剂2(TIMP-2)的改变情况以及半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治疗后两组氧化应激、炎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心室重构减缓(P<0.05),而卡维地洛组尤为明显(P<0.01).相比对照组,卡维地洛组的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更低(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降低氧化应激、炎症,减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平均(47.1±13.4)岁,均采用95%无水酒精行PTSMA,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术前静息状态的LVOTPG为(92.7±24.3)mmHg,术后为(30.5±25.7)mmHg;消融前、后LVOT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为(7.8±1.3)mm,室间隔(IVS)为(21.6±3.0)mm,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OT为(10.6±1.5)mm,IVS为(17.2±2.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存活,无晕厥及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PTSMA能明显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对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黄源  桂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40-1846
背景 2型糖尿病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发风险,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阐明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利于指导患者的管理。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罹患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66)和非糖尿病组(n=247),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日期截至2021-12-31。采用landmark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Landmark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P=0.218);随访1年后,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χ2=4.414,P=0.036)。分段拟合法构建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HR=0.965,95%CI(0.948,0.982)]、N末端B型利钠肽原[HR=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ESRD发病率高,血液透析技术的改进后,可维持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方法本组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5例,全部采用碳酸盐透析,聚风透析膜,透析面积1.4 cm2~1.6 cm2,血流量220~280 mL/min,每周2~3次,每次4 h。结果本组ERSD患者死亡率12.4%,原发病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发,高血压肾病居第二,糖尿病肾病第三,心血管疾病是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死因,第二位为脑血管疾病,第三位为感染。结论血液透析技术改进后,并发症得到早期治疗,降低了死亡率,亦提高了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