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晓丽 《临床医学》2012,32(7):72-73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助产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指征与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362例,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根据助产方式将产妇分为两组,胎头吸引助产组208例,产钳助产组154例。两组产妇均行会阴切开助产术,使用胎头吸引与产钳助产的指征为胎儿窘迫与第二产程延长。结果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失血量、胎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要求无痛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胎头吸引组产妇胎位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产钳助产组。结论胎头吸引阴道助产术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的助产方式,结合产钳助产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阴道助产掌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阴道助产掌及其操作并评估其在阴道助产中的作用。方法:设计阴道助产掌,并对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期间应用阴道助产掌分娩的30例, 与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应用出口产钳助产的50例、胎头吸引助产的26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阴道助产掌与自然分娩及其他阴道助产方法对母儿损伤的情况。结果:阴道助产掌组产后24h出血量及软产道损伤例数较出口产钳组显著减少(均P〈0.05),而与胎头吸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阴道助产掌组的新生儿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出口产钳组及胎头吸引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掌助产母儿并发症少、安全,可作为除产钳术、胎头吸引术外的另一阴道助产技术选择。[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低位产钳及胎头吸引术是临床上常用的解决头位难产的助产方法[1] 。本院自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 ,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助产 142例 ,结果比较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2例中 ,使用低位产钳助产 98例为产钳组 ;胎头吸引器助产 4 4例 (胎吸组 ) ,均于进入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 ,经阴道检查胎先露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2cm或更低水平。两组助产指征比较见表1。表 1 两组助产指征比较 (例 ,% )组别n 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枕横位及枕后位宫缩乏力 妊高征 胎吸失败改产钳产钳组 9841 (41 .8) 2 2 (2 2 .4) 1 5(1 7.3) 8(8.1 ) 8(8.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头位难产产妇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按照常规产程行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结果:两组产妇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助产护理有利于改变胎头俯屈下降困难,促进第二产程进程加快,提高母婴安全,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使用阴道助产掌38例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阴道助产掌孕妇38例作为助产掌组,低位产钳组为低位产钳术孕妇57例,比较两组对母儿的影响。结果:对母体损伤方面,产钳容易引起母体软产道裂伤及伤口延裂、会阴水肿、产后出血发生,助产掌组与低位产钳组比较,上述损伤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对婴儿方面,产钳组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及头面部损伤,助产掌组与低位产钳组比较,上述损伤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助产掌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助产快、易于掌握的方法,对母婴损伤小。而助产士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腹压助产用于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并有助产指征的产妇200例,分别实施人工腹压助产及产钳助产,其中人工腹压助产组100例,低位产钳助产组58例,出口产钳助产组42例,比较3组的母胎影响。结果:人工腹压助产组的产道损伤,产后出血及胎儿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位产钳助产组(P<0.05),与出口产钳助产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组在新生儿窒息及早期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人工腹压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可取代部分低位产钳及出口产钳助产。  相似文献   

7.
喻灵燕 《当代护士》2018,(3):119-120
目的探究单纯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法与常规阴道保护助产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阴道助产法进行助产,观察组产妇采取单纯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法进行助产,比较两种助产法在临床上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会阴裂伤发生率为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63%;其中,观察组Ⅱ度裂伤3例(4.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例(23.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长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两个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会阴保护法进行比较,通过控制胎头的娩出速度法助产能够显著地降低会阴裂伤发生几率,降低裂伤的程度,使住院时间缩短,对第二产程无影响,安全可靠,可以作为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的重要助产手段。  相似文献   

8.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三维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初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08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46例低位产钳助产者为产钳助产组,62例剖宫产者为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及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3、6个月三维超声检查盆底肌损伤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助产组的处置决策至分娩时间、操作时间、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3.52±3.65) min、(18.21±3.54) min、(60.21±15.84) mL、(2.52±0.55) d,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40.25±12.21) min、(31.07±9.71) min、(140.23±40.15) mL、(3.69±1.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钳助产组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率为4.35%、2.17%,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14.52%、11.29%),产钳助产组产后1 min Apgar评分为(9.69±0.33)分,高于剖宫产组[(9.21±0.25)分],...  相似文献   

10.
经阴分娩助产方式优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产钳阴道助产的指征和对母儿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产钳助产剖宫及胎吸术的优劣性,指导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方法:对在我院278例产钳阴道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2例,276例助产成功,高中位产钳和胎吸失败后改产钳对母儿损伤较大,与低中位产钳和低位产钳机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中位产钳与低位产钳相比较,对胎儿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体的损伤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低中位产钳作为一种快速结束分娩的急救措施是恰当的,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低位和出口产钳对母儿双方都是安全的,是良好的阴道助产手段;高中位和胎吸失败后改用产钳助产方式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头位难产助产护理中对产妇应用徒手旋转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84例头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助产护理)与观察组(42例,徒手旋转助产护理)。评价两组的助产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徒手旋转的助产护理方式可缩短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潘胖娥  葛丹莉 《护理与康复》2011,10(11):965-966
目的 观察收板式助产法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800例,按分娩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助产法,观察组实施收板式助产法,观察两组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会阴愈合不良、新生儿窒息、肩难产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观察...  相似文献   

13.
姜丽利 《妇幼护理》2022,2(9):2029-2031
目的 评价胎吸术助产护理对头位难产产妇早期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至 2021 年 8 月南京鼓 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70 例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资料,按照产程中是否使用胎吸术助产护理分为对照组 41 例和观察组 29 例。对 照组采用头位难产处理,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胎头真空吸引器助产。观察和比较两组中转剖宫产率、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产妇盆底肌力与助产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中转剖宫产率比对照组低,助产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产妇、 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 6 周、产后 3 个月、6 个月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 维级别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胎吸术助产护理可降低头位难产产妇中转剖宫产率,改善产妇早期盆底肌功能,提高助产 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一、对象选自1998~1999年我院分娩产妇中的产钳助产初产妇134例(产钳组);并随机选同期正常阴道分娩初产妇134例(对照组)。两组年龄及孕周无统计学差异。二、潜伏期和活跃期潜伏期产钳组为6.58±0.27小时,对照组为4.23±0.31小时,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跃期产钳组为5.87±0.58小时,对照组为3.72±0.23小时,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胎方位分布见表1。枕横位产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1两组胎方位的比较枕前位枕横位枕后位例%例%例%产钳组134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胎头吸引术在阴道助产分娩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对该院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168例产妇进行胎头吸引术助产分娩,分析其效果.结果 168例经胎头吸引术用于阴道助产分娩均成功,母婴并发症较少.结论 胎头吸引助产能有效缩短第二产程,对避免胎头在产道中过度挤压造成缺氧、窒息及颅内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法在减少产妇会阴裂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阴道助产保护,研究组产妇给予胎头娩出速度控制助产,比较两组会阴裂伤发生率及其裂伤程度、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会阴裂伤发生率、Ⅱ度裂伤率分别为18.33%、3.33%,对照组分别为40.00%、24.33%,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研究组分别为(127.60±47.28)ml、(2.40±0.33)d,对照组分别为(179.52±89.35)ml、(3.43±0.6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能明显减少产妇会阴裂伤发生率,减轻裂伤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助产法对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妇产科自然分娩的产妇7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助产法,观察组采用无保护会阴助产法,观察2组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软产道损伤、产后出血及会阴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锁骨骨折比例(1.43%)低于对照组(4.29%)。观察组产妇对助产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无保护会阴助产法可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符合自然分娩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胎头吸引术是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 ,常被用来缩短第二产程 ,帮助产妇顺利完成经阴道分娩 ,但处理不当可给母婴造成损害 ,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1] 。我院应用硅橡胶胎头吸引器 (以下简称硅吸 )配合先用手法纠正胎方位再助产结束分娩 10 0例 ,在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及母婴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在我院分娩并具有胎头吸引术指征的产妇 2 0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用硅吸10 0例作为实验组 ,用传统的牛角型及圆锥型吸引器 10 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 2 3~ 32岁 ,平均 2 6 5岁 …  相似文献   

19.
李晓丽 《临床医学》2012,32(5):76-77
目的观察改良式助产法在产妇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进行分娩的产妇68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344例和对照组344例,观察组产妇采用改良式助产法进行助产,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助产方式进行助产。比较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和两组产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新生儿并发症和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中应用改良式助产法,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和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分娩的顺利和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气囊助产仪助产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囊助产是一种非药物性催产方法 ,可提高分娩质量保护母婴安全。本文对我院开展气囊助产情况总结分析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8年6月~12月 ,随机选择在本院住院的孕37~42周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 ,称观察组 ,同时选择6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为正常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年龄27~33岁 ;骨盆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胎儿体重估计在2500~3800g左右 ,宫颈Bishop评分在5分以上。2、研究方法临床设计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观察组在正规宫缩开始用气囊助产仪助产。对照组不用任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