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管内皮因子C(VEGF-C)蛋白及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比较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的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明确存在的关联性。结果VEGF-C蛋白及mRNA两者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相关,基因检测优于蛋白,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区域(前哨)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远处播散的第一步,并且可以看做是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转移至前哨淋巴结后,可以继续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首先发现的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许多临床试验表明,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目前又发现了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其他细胞因子,如VEGF-A.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特异性抗体、可溶性受体结构或小的膜激酶抑制剂阻断细胞因子作用的信号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这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C重组质粒转染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VEGF-C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方法,将构建好含有VEGF—C的重组质粒转染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新霉素(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稳定转染后细胞中VEGF—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转染并获得稳定高表达VEGF—C的乳腺癌MCF-7细胞系,其转染组VEGF—C mRNA相对吸光度值(12.382±2.183)较空载组(6.039±1.950)显著上调(P〈0.01)。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组VEGF-C蛋白相对灰度值(0.971±0.186)较空载组(0.594±0.196)明显上调(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cDNA3.1-VEGF-C转染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可显著增加VEGF—C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接触蛋白-1(CNT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肿瘤原发灶和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C、VEGFR-3和CNTN-1蛋白表达,测定VEGFR-3阳性淋巴管密度(FVD)和D2-40阳性淋巴管密度(LVD)。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和CNTN-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4%(39/68)、60.3%(41/68)和55.9%(38/68),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20.6%(14/68)、23.5%(16/68)、16.2%(11/68)〕,P=0.000。在TNM分期较晚、发生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肿瘤组织中三者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P<0.05)。CNTN-1蛋白表达与VEGF-C(r=0.372,P=0.002)及VEGFR-3蛋白(r=0.308,P=0.011)表达之间呈正相关。68例患者肿瘤组织中FVD为(10.41±9.38)个/HP,明显低于其LVD〔(18.19±7.44)个/HP〕,P=0.000。在TNM分期较晚、有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组织中,FVD与LVD均较高(P<0.05)。VEGF-C和CNTN-1蛋白表达阳性者FVD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P=0.029和P=0.003);LVD与CNTN-1(P=0.727)、VEGF-C(P=0.173)和VEGFR-3蛋白(P=0.924)表达均无关。VEGF-C、VEGFR-3及CNTN-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较表达阴性患者低(P<0.05)。结论 CNTN-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胃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VEGF-C可能通过CNTN-1通路介导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胃癌的淋巴浸润。  相似文献   

5.
新生淋巴管形成对肺癌的转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新生淋巴管形成是肿瘤转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肿瘤转移中所起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肺癌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新生淋巴管与肺癌转移之间的关系现还有许多不明之处。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C-erbB-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VEGF-C和C-erbB-2表达。结果:VEGF-C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7%和51.31%,均高于其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同时,VEGF-C的表达还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VEGF-C和C-erbB-2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临床上判断乳腺癌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在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C和VEGF-D在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至12月80例胃癌手术患者,48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32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另设10例胃溃疡患者的正常胃黏膜为对照.ELISA法检测血清VEGF-C和VEGF-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标本VEGF-C、VEGF-D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VEGF-C和VEGF-D明显高于胃溃疡患者(χ2=8.39,P<0.05).胃癌患者血清VEGF-C阳性率受淋巴结转移影响(χ2=7.01,P<0.05).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42/80)、63%(50/8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χ2=6.44.6.58,P<0.05),VEGF-C阳性表达率受淋巴结转移影响(χ2=11.25,P<0.05).结论 VEGF-C的表达受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血清VEGF-C可作为胃癌的标志物,对术前判定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在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自行设计构建包含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和正常对照的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C在乳腺癌的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和远处(距肿瘤边界〉3cm)腺体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68/98)、69.1%(67/97)和52.9%(36/68);在乳腺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的腺上皮细胞则均为阴性表达。在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肿瘤中心和肿瘤边缘癌细胞的VEGFC表达阳性率(75.0%(51/68),76.1%(51/67)]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相应部位(25.0%(17/68),23.9%(16/67)],P〈0.05。VEGF—C在乳腺癌原发灶不同部位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组织芯片用于多因素比较研究具有高效率、质控好的优点。VEGF—C在人乳腺癌中有高表达,并可能是乳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微 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1996年1月~1998年1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且接受正规随访的大肠癌 病例69例;采用 EnVision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VEGF-C 在69例大肠癌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采用抗 CD3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大肠癌 MVD;采用 Axioplan 2 Imaging 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 行定量。结果:94. 2%(65/69) 大肠癌组织和30%(6/20) 正常大肠组织检测到 VEGF-C 表达,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浆; 大肠癌 VEGF-C 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大肠组织(P<0. 01) ,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MVD 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 0. 05) ,而与病人年龄(≤68;>68岁)、性别、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相关性均无统汁学意义; VEGF-C 高表达的病人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显著低于 VEGF-C 低表达病人组(P<0. 05) 。结论:VEGF-C 在大肠 癌中异常高表达,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病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可作为大肠癌预后判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A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生长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mRNA和蛋白水平对HPA1在结直肠癌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初步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HPA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HPA1 mRNA在正常肠道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患结直肠腺瘤呈正相关(r=0.352,P=0.024);免疫组化结果发现,HPA1蛋白主要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肿瘤边缘的浸润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HPA1阴性患者的2年无病生存率(88.9%)高于HPA1阳性患者(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HP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生成及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VEGF-C和VEGF-D可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胃癌中VEGF-C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淋巴侵犯、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低的5年生存率相关;VEGF-C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VEGF-D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理想靶点,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表达的调控及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IGF-1刺激前后目的基因VEGF-C mRNA及其蛋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检测细胞内相关信号传导分子Akt、ERK1/2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改变。结果:IGF-1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株的VEGF-C表达(P0.05);VEGF-C表达与IGF-1间呈浓度依赖关系;在IGF-1作用下,p-Akt及p-ERK1/2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IGF-1能显著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的VEGF-C表达,信号传导分子p-Akt与p-ERK1/2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计数,探讨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行VEGF-C和淋巴管染色。结果 RB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Ⅰ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年RB病例VEGF-C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明显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年病例(P〈0.05或P〈0.01)。VEGF-C阳性表达RB中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论 VEGF-C表达水平和淋巴管计数可能是反映RB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标记物,VEGF-C可能具有促进RB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PN)、乳腺肿瘤激酶(Br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及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近端(2 cm)非癌乳腺组织及癌旁远端(〉5 cm)正常乳腺组织中OPN、Brk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OPN、Brk和VEGF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和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Brk在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OPN、VEGF在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中和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OPN和Brk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及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VEGF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③在乳腺癌组织中OPN、Brk和VEGF表达之间两两呈正相关性(P〈0.05),在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和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中OPN、Brk和VEGF表达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位于同一信号传导通路上的OPN、Brk在癌旁远端正常乳腺组织、癌旁近端非癌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递增。OPN可能通过VEGF、Brk刺激内皮细胞黏附和迁移而加速血管修复,通过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乙酰肝素酶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3例HCC中HPA的表达,用T—A克隆测序法检测其扩增产物有无突变,并与HCC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有16例癌组织HPA表达阳性,阳性率(48.5%)显著高于癌周肝组织(P〈0.01)。术后转移复发组HPA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7例PCR产物测序发现有4例均存在2处点突变,其中一处为有义突变,突变率为57.1%。结论 HCC中HPAmRNA表达率增高,可作为HCC术后预测转移复发的一个重要指标。HPA基因点突变可能是其表达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Flt-4,酪氨酸激酶受体-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直肠癌临床病理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术后肿瘤组织标本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本组88例患者均获得5年以上犤62~88(平均75.4)个月犦的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70.5%、63.6%。有46例患者VEGF-C表达阳性(52.3%)、40例VEGFR-3表达阳性(45.5%)。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生存率相关(P<0.05~P<0.01),与性别、肿瘤大小、侵犯肠壁深度无关(P>0.05)。VEGF-C的表达与直肠癌患者年龄相关(P<0.05)。结论VEGF-C和VEGFR-3的检测,对术前预测直肠癌的淋巴转移、术后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EGF-C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抑制丝裂霉素(MMC)诱导T2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及流式细胞术(FCM)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μg/L)VEGF-C对T24细胞生长及MMC诱导的T24细胞凋亡的影响。所有实验重复3次。结果:随着预处理VEGF-C浓度的增加,T24细胞的增长率由27.3%上升到65.0%;MMC诱导的T24细胞凋亡率由29.5%下降至14.0%。结论:VEGF-C促进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和抑制MMC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VEGF-C作用通路可能防治膀胱癌复发。  相似文献   

18.
HIF-1α及VEGF-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C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结果HIF-1α、VEGF-C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5%/10.9%、70.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分别为4.9±1.3和2.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C表达有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HIF-1α、VEGF-C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微淋巴管的形成可能会促进食管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发生,MLVD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指标。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进而通过VEGF/VEGFR信号系统,对肿瘤淋巴管形成调控,促进食管癌淋巴管生成,并导致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右后肢淋巴水肿模型;SD大鼠制成尾巴淋巴水肿模型.每种动物随机分2组,治疗组皮内注射人VEGF-C基因,对照组皮内注射生理盐水.测量治疗前后水肿部位体积变化;第3周取材,测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增生情况.结果 基因治疗后兔右后肢体积明显减少,其减少值分别为:治疗组(24.40±1.08)ml,对照组(5.80±1.9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治疗组VEGF-C mRNA及蛋白明显表达,而对照组则不明显;治疗组淋巴管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04),且管腔较粗.结论 用VEGF-C基因治疗可诱导淋巴管生成,减轻或消除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表达、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检测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分析中的意义。方法纳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NSCLC患者269例,均行标准肺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病理标本保留完善,手术前、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检测癌组织标本中VEGF-C表达,以CK19标记检测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9例患者的性别(Hc=1.722,P=0.084)、年龄(Hc=0.914,P=0.360)、吸烟情况(Hc=2.440,P=0.295)、病理类型(Hc=5.668,P=0.058)和肿瘤直径(Hc=0.165,P=0.920)间VEGF-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分化程度间VEGF-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9.178,P=0.000);患者CK19检测在性别(χ2=0.000,P=0.999)、年龄(χ2=0.005,P=0.999)、吸烟情况(χ2=2.294,P=0.317)、病理类型(χ2=0.573,P=0.289)、病理分化程度(χ2=2.927,P=0.231)和肿瘤大小(χ2=0.006,P=0.99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C表达强度不同时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18,P=0.000);CK19阳性和阴性表达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87,P=0.000);VEGF-C表达与CK19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54,P=0.000)。结论 VEGF-C表达、CK19结果与Ⅰ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关系密切,VEGF-C、CK19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患者手术后辅助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