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使用时间、初期成熟影响因素、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方法回顾分析182人188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白蛋白、血色素、血肌酐、尿素氮、血脂、术后抗凝剂用量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1年内并发症和透析充分性.结果 182例慢性透析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89例, 平均年龄52.4岁±8.52岁(18~89)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31例(17%).172例内瘘成熟,10例患者16例次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100/60mmHg患者与内瘘初期成熟成负相关(P<0.001),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成正相关(P<0.02);内瘘成熟后1年,通畅率为97.6%(168/172例次),栓塞率为2.3%(4/172例次),感染率为0.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140.2±10.6)次,平均透析时间为(560.8±42.4)小时, 透析血流量200~250ml/min,KT/V为1.2~1.5, 再循环率R为3.2~3.4%.结论自体内瘘为1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血压低于100/60mm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机率较低,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阻塞的发生机率;自体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通路,透析充分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由于透析方法的进步,透析病人可以存活20年以上。因此,血管通路应该能维持更长时间。而目前动静脉内瘘使用3年成功率为65%~75%,其维持时间的长短除与病人动静脉条件外,还与内瘘术后护理和使用是否恰当有关,现就我们对内瘘护理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透析患者人群逐步进入老龄化~([1]),据报道,美国>75岁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2000~2013年增长了44%,远远大于20~44岁(增长率为14%)和45~64岁(增长率为19%)~([2])。我国近10年内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仍主要以动静脉内瘘(AVF)为主,同时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CV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透析用血管通路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年患  相似文献   

5.
牛凌卫 《山东医药》2004,44(3):36-37
建立动静脉内瘘是保证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因此,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动静脉内瘘通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1994~2003年,我们应用袖口状套接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用于慢性肾衰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通路是。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高凝状态、反复穿刺、不适当压迫、吻合口狭窄、低血压等原因造成瘘管流量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66年,Brescia等发明了腕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1],经不断完善手术方式,基本解决了血管条件较好的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问题。然而关于动静脉内瘘影响左心功能及形态的研究也引起注意。现回顾分析46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并对左心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为2000年—2005年于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就诊的自身动静脉内瘘病人4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6.9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2年;平均2年。原发病为糖尿病性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狼疮肾炎3例。30例伴…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透析患者易发生动静脉内瘘炎、栓塞、狭窄及感染,且不易防治。2005~2008年,我们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应用芦荟外敷联合硫酸镁热敷,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著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行血液净化患者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AVF).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近10年.我院对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00例患者建立了AVF,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AVF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发生血管重构,其中一部分患者的AVF在血管重构过程中可发生狭窄以致血管通路功能不良,使得透析不充分或失败。AVF狭窄机制中内膜增生是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因素,而炎症、尿毒症、低氧状态、剪切应力、血栓是内膜增生的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了内膜增生的细胞来源,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模式剪切应力中炎症反应、炎症介质表达和氧化应激等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有望提出针对内膜增生的靶点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因上肢血管耗竭不能建立血管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通过建立股部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15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右侧股部股(浅)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对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且无并发症,术后内瘘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230 ml/min.所有患者随访3~34月,除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血栓形成,取栓成功,半年后再次堵塞取栓失败后改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透析.1例血清肿形成大半年后行手术清除,未影响内瘘使用.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率、收缩压、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内瘘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上肢血管条件无法行人工血管移植的尿毒症患者,选择股部人工血管移植作为新的血管通路,是有效实用的方法.减少超滤率、预防透析低血压、控制高黏滞血症及高磷血症可减少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癀术的术式选择和血管保护经验。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共56例为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以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和血管保护方法。结果本组资料共行鼻烟窝内瘘术12例,腕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35例,曾接受两次以上手术的9例患者均行铅笔上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所有内瘘术均一期成功。患者术后无出血、窃血综合征、血栓形成、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有5例患者因穿刺损伤、针眼未愈合等,造成血管浪费,增加了手术困难。结论内瘘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整体考虑和规划,从而更好的保护血管、确保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2004—2005年收治的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右心室内径(RVD)指标的变化。结果AVF术后LAD、RVD、LVD、LV-ED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SV有所增加,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F可以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04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在医院接收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治疗6个月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患者AVF功能,将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透析6个月时,发生AVF功能不良占26.92%,未发生AVF功能不良占73.08%;发生组AVF狭窄占比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血清D-二聚体(D-D)、血钙(Ca)、血磷(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均能够增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延长内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测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7例(37.2%)患者出现AVF失功,发生时间为透析后(26.1±25.3)个月。与非失功者相比,失功者的前臂动静脉内径较小,透析低血压发生比例更高(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臂动静脉内径小是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前臂动静脉内径是影响AVF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