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切口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7月~2005年2月,采用经腹股沟区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共80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年龄1~10岁。交通性鞘膜积液68例,股沟斜疝10例,2例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并发腹股沟斜疝。病灶位于右侧32例,左侧40例,双侧8例。1.2方法: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方法 180例3个月~9岁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下腹小横切口手术方法.结果 手术所需时间最短9min,最长60min,平均19.5min,住院所需时间2~6天,平均3.6天.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切口全部达到Ⅰ期愈合,手术疤痕小,未发生睾丸扭转、阴囊血肿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均未复发.结论 下腹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  相似文献   

3.
鲍荣学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27-3727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疝,手术是治疗膜股沟斜疝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我院自2001年采用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超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腹股沟区外科疾病的方法.方法 对312例小儿先天性腹股沟外科疾病采取患侧以腹股沟管内环为中点下腹最低位皮肤皱纹作横小切口治疗.其中,男性患儿304例中腹股沟斜疝203例,鞘膜积液63例,隐睾38例;女性患儿8例中腹股沟斜疝7例,Nuck管囊肿1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5~65 min,平均25 min,术中出血平均5 ml,术后3~7 d出院,平均4.6 d,无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随访0.5~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腹股沟外科疾病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达到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皮下环横行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2000年5月开始采用皮下环横行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3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0例,男315例,女15例。年龄2~13岁,单纯右侧185例,左侧111例,双侧19例;腹股沟斜疝205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25例;住院225例,门诊手术105例;采用氯胺酮麻醉235例,局部浸润麻醉9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诊断情况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2年2月53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切口全部一期愈合,平均住院7.5 d。无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3年随访36例,无复发。结论:准确诊断分型可以决定手术入路,以免增加切口或造成复发。小切口经腹股沟管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寻找鞘突管容易,放液彻底,对阴囊损伤小,同时可以方便兼顾处理合并的斜疝、精索鞘膜积液、隐睾等情况,基层医院有实际运用价值,仍可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腹股沟区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 经鞘腹股沟区小横切口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术式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结论 本术式较传统手术较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 996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 ,在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中 ,采用皮下两针法缝合切口 2 8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2 80例中 ,年龄 1个月~ 1岁 95例 ,~ 2岁1 0 5例 ,~ 3岁 80例。腹股沟斜疝 2 2 0例 (其中男性 2 0 0例 ) ,鞘膜积液 60例。二、方法 在病儿腹横纹处作 2~ 2 5cm长的横切口 ,切开皮肤 ,用拉钩将切口下缘皮肤向下拉开 ,暴露外环口。鞘膜积液病儿需斜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斜疝的病儿则不需要。男患儿 ,切开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前内方找出疝囊或鞘状突。疝囊切开证实后 ,将…  相似文献   

9.
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传统的手术入路为:经腹股沟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此切口破坏了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可能诱发腹股沟疝.2007年6月至2011年7月,北戴河医院和大成县中医院采用阴阜远侧、阴囊上部小切口并固定精索治疗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194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先明  李天国  洪漫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914-1915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方法较多,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疝囊的高位结扎。经腹股沟管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典型并且比较通用的手术方法。我院1994年至2004年共收治1944例,根据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经阴囊(或大阴唇)小切口入路和腹股沟区沿皮肤横纹小切口入路,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阴囊微小切口(观察组)手术,同时选择经腹股沟管外环口体表投影处小横切口(对照组)手术9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囊血肿、切口愈合、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术后精索内小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寻找疝囊时更直接,更易操作,且切口隐蔽,术后出血、精索内小血肿发生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推广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治疗腹股沟斜疝。方法选取26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患侧经腹横纹下1 cm小切口,分层细线悬吊法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269例患儿手术顺利,术中出血2 mL以内,术后住院时间2~3 d,仅1例因扎线滑脱导致复发。结论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切口美观等优点,比较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0月间,我院109例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95例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6例患儿并发阴囊水肿,发生率0.05%;3例并发阴囊积液,发生率0.03%,未有复发,其余105例患儿术后一周左右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痛苦小,一般仅需15~50min;且术中出血量少,疝囊结扎可靠,便于腹壁修补,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相对较低,切口小而不影响美观,有利于术后患儿尽快恢复,其安全性及精准性较高。目前认为,是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子宫圆韧带鞘膜积液误诊为腹股沟斜疝1例,分析子宫圆韧带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及子宫圆韧带鞘膜积液的手术方式和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腹正中横纹小切口,行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下腹正中横纹小切口,对126例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结果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减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无瘢痕,降低费用。结论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无复发,切口无感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技术要点。方法 在氯胺酮全麻下取腹股沟皮下环投影处横切口,切口长约1.5-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皮下环;打开疝囊,剥离疝囊外组织直到疝颈部,于疝颈部结扎、缝扎各一道:不作腹股沟管修补。结果 582例患者2例复发,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睾丸萎缩等其它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3d。结论 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相对传统腹股沟切口具有美观、微创,住院周期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自1998年10月~1999年9月经外环小横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6例,疗效满意,与传统的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打开腹股沟管方法相比有显著优点,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6例,男305例,女11例。年龄6月~6岁,右侧194例,左侧92例,双侧30例。其中疝嵌顿经手法复位的21例,滑动疝5例,疝合并鞘膜积液17例,疝内容物进入阴囊223例,疝包块直径大于5cm64例。  相似文献   

18.
微小切口疝囊颈高位结扎术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很好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这种切口长度很短、视野小,寻找疝囊有一定难度.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耻骨结节处伸人血管钳能快速地将精索提出微小切口外.  相似文献   

19.
欧荣册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34-2735
目的: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降低小儿斜疝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基础上的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将腹膜外脂肪分离,向里再分离2—3cm,将疝囊颈往上提直至将疝囊后壁收紧为止。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此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随访无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熊斌 《江西医药》2001,36(3):237-237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但许多小儿斜疝在各级成人医院进行治疗,手术方式仍延用成人疝修补方式,切口大、时间长,人为地改变腹股沟管正常结构,但并不能减少复发,而且增加了周围重要组织的损伤机会。我科自1984年5月至2000年9月使用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