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3例缓解期(缓解期组)、47例活动期(活动期组)UC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IF-1α含量,并对活动期组患者行肠镜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组HIF-1α含量[(73.21±28.6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44.54±14.75)ng/L]与正常对照组[(42.83±15.49)ng/L],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结论]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CRP的含量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0例健康对照者、13例缓解期UC患者、47例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HIF-1α、CRP的含量,并对活动期UC患者行肠镜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HIF-1α、CRP含量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者(P0.05),且缓解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及CRP含量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且HIF-1α与CRP之间呈正相关(r=0.881,P0.01)。结论 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联合检测HIF-1α及CRP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了检测外周血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因子表达变化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UC患者76例,另入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HIF-1α和IGF-1因子表达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UC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分别为(38.64±7.53)ng/ml和(57.82±12.2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75±3.16)ng/ml和(26.35±5.14)ng/ml(P0.01)。活动期UC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分别为(44.52±8.37)ng/ml和(64.65±13.14)ng/ml,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的(19.68±4.34)ng/ml和(5.73±6.58)ng/ml(P0.01)。不同临床严重程度UC患者间HIF-1α和IGF-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又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UC患者不同内镜分级间HIF-1α和IGF-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级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显著高于Ⅱ级患者(P0.05),Ⅱ级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又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UC患者HIF-1α和IGF-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5)。[结论]UC患者存在HIF-1α和IGF-1异常高表达,HIF-1α和IGF-1的检测有可能用于UC患者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P)的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100例和对照40例, 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α1-AGP的含量, 同时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UC疾病活动性根据Mayo评分标准判定.结果:UC活动期血清α1-AGP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1446.0 mg/L±543.6 mg/L vs857.2 mg/L±310.9 mg/L, 653.7 mg/L±308.9mg/L, 均P <0.01), 缓解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期组轻、中、重度3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血清α1-AGP含量与疾病活动指数显著相关(r = 0.777,P <0.001).结论:血清α1-AGP能客观地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对UC患者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和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中NF-κB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0例活动期UC内镜活检标本及30例正常对照石蜡组织中NF-κB表达情况, 同时用放免法检测UC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β, TNF-α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60例UC组中NF-κB p65均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对照组均为阴性和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 UC组的NF-κB p65表达平均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66.62±14.88 vs 142.30±19.01, P<0.05); 活动期UC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9±0.36 vs 1.29±0.36,4.47±1.08 vs 1.37±0.26, 均P<0.01), 而IL-10表达水平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F-κBp65的表达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 NF-κB诱导、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与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较好相关性, 可客观反应UC的炎症活动情况; 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不一致, 可能与NF-κB诱导调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环氧合酶-2(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UC患者(活动期38例,缓解期13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中的HIF-1α、COX-2表达.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HIF-1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153.29±15.26vs.193.28±16.65)(P<0.01),缓解期HIF-1α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185.45±12.08 vs.193.28±16.65)(P>0.05).溃疡性结肠炎中HIF-1α的表达与Walmsley评分标准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活动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156.45±18.25 vs.199.28±15.43)(P<0.01),缓解期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190.93±13.78 vs.199.28±15.43)(P>0.05).溃疡性结肠炎中COX-2的表达与Walmsley评分标准也呈正相关;溃疡性结肠炎中HIF-1α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0)(P<0.5).结论 HIF-1α和COX-2均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且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是COX-2均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且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是COX-2基因表达中的一个重要调节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C反应蛋白 (CRP)活性与尿白蛋白 (AU )含量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试剂盒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2 5例缓解期UC患者、3 2例活动期UC患者及 3 0例对照组的血浆CRP活性及AU含量 ,并对活动期患者行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 活动期患者组血CRP活性和AU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 (P <0 .0 1) ,且二者与UC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内镜表现分级呈中度正相关 ,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 血CRP活性和AU含量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UC患者(活动期38例、缓解期13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中的HIF-1α、iNOS表达。结果UC患者活动期HIF-1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153.29±15.26 vs 193.28±16.65,P〈0.01),缓解期HIF-1α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185.45±12.08 vs 193.28±16.65,P〉0.05),HIF-1α的表达与Walmsley评分标准呈正相关;iNOS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151.32±14.62 vs 196.67±17.43,P〈0.01),缓解期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189.93±15.20 vs 196.67±17.43,P〉0.05),iNOS的表达与Walmsley评分标准也呈正相关;HIF-1α和iNOS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27,P〈0.05)。结论HIF-1α和iNOS均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且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是iNOS基因表达中的一个重要调节者。  相似文献   

9.
韩玮  许建明 《胃肠病学》2010,15(4):209-213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性疾病,评估疾病活动度对其疗效判断非常重要,实验室标记物尤其是粪便标记物可很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目的:探讨钙卫蛋白(Cal)、乳铁蛋白(Lf)在UC患者结肠黏膜和粪便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具备完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UC患者120例。以临床活动度指数(CAI)评分进行疾病分期,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黏膜Cal、Lf表达,以ELISA法检测粪便Cal、Lf含量。结果: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中均表达Cal、Lf,缓解期无或仅弱表达。活动期UC患者粪便Cal、Lf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UC患者结肠黏膜Cal和Lf表达以及粪便Cal和Lf含量均与CAI评分呈正相关(P=0.000)。粪便Cal和Lf含量与结肠黏膜Cal和Lf表达亦呈正相关(r=0.588,P=0.000;r=0.519,P=0.000),且判断UC活动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结论:UC患者结肠黏膜Cal、Lf表达可反映临床严重度,粪便Cal、Lf含量与UC活动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IL-17BR在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克罗恩病(CD)患者、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内镜结肠黏膜标本以及30例CD患者、27例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和PBMC中IL-17BR表达,并分析其与CRP、ESR以及CDAI、Mayo评分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前后血清TNF-α浓度,并分析其与IL-17BR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D和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7BR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活动期CD和UC患者IL-17BR表达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CD、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中IL-17BR阳性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C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CRP、ESR、CDAI评分、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FX治疗后C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血清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调(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炎症程度和TNF-α水平密切相关,IL-17BR可能参与IBD肠黏膜免疫应答,因此可作为反映IBD疾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4例,另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法检测IGF-1和MMP-9表达。[结果]对照组IGF-1表达为(113.64±32.52)ng/ml,显著高于UC组的(68.57±21.38)ng/ml(P〈0.05)。对照组MMP-9表达为(16.15±3.23)ng/ml,显著低于UC组的(24.36±5.74)ng/ml(P〈0.05)。缓解期患者IGF-1表达为(90.52±28.18)ng/ml,显著高于活动期患者的(45.32±17.52)ng/ml(P〈0.05)。缓解期患者MMP-9表达为(18.09±3.07)ng/ml,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的(33.42±4.72)ng/ml(P〈0.05)。内镜活动性分级Ⅰ、Ⅱ、Ⅲ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之间IGF-1和MMP-9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IGF-1表达Ⅰ级患者高于Ⅱ级患者(P〈0.05),Ⅱ级患者又高于Ⅲ级患者(P〈0.05);其中MMP-9表达Ⅰ级患者低于Ⅱ级患者(P〈0.05),Ⅱ级患者又低于Ⅲ级患者(P〈0.05)。[结论]IGF-1和MMP-9异常表达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二者有可能作为评价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B7-H1和受体PD-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结肠黏膜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及正常对照者10例,结肠镜下活检结肠黏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黏膜中B7-H1和PD-1的表达,以阳性细胞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值)为评价指标,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B7-H1和PD-1主要在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表达。UC活动期患者炎症最重部位及炎症不明显部位、UC缓解期患者原炎症部位B7-H1和PD-1的表达强度(IOD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B7-H1表达强度最高的为UC活动期患者炎症最重部位,其后依次为UC活动期患者炎症不明显部位和UC缓解期患者原炎症部位,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最高的为UC活动期患者炎症不明显部位,其后依次为UC活动期患者炎症最重部位和UC缓解期患者原炎症部位,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中B7-H1和受体PD-1表达上调,且表达水平与炎症程度有关,提示二者参与了肠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mad3和Smad7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UC患者的结肠黏膜及16例正常结肠黏膜(对照组)中Smad3和Smad7的表达.回顾性分析Smad3和Smad7的表达与UC临床分期、病变范围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Smad3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与病变范围无相关性(r_s=-0.192,P=0.141),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_s=-0.283.P=0.029).Smad7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值均<0.05),且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Z=2.097,P=0.036);其与病变范围无关(r_s=0.066,P=0.614),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_s=0.453.P=0.000).相关分析结果提示,Smad3和Smad7在UC中的表达水平间呈负相关(r_s=0.420,P=0.001).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的异常表达与U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Smad7有可能成为反映UC疾病活动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 IL-34)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IL-34与患者临床指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了解其在IBD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48例,其中缓解期9例,轻度11例,中-重度28例;CD患者21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度6例,中-重度9例。2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24例结肠癌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34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34的表达。并收集IBD患者临床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数据。结果活动期患者IL-34水平在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期及CD活动期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P0.05),对照组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及CD组血清IL-34水平中-重度组分别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IL-34水平与疾病活动度、ESR及CRP呈正相关。结论 IBD患者结肠组织及血清中IL-34明显升高,提示IL-34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UC患者结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1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UC患者40例,选取20名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肠黏膜IFN-γ、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occludin、ZO-1 mRNA表达。结果:IFN-γ主要表达于黏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而occludin、ZO-1主要表达于肠上皮细胞。UC组结肠黏膜IFN-γ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0),且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P=0.004)。UC组结肠黏膜occludin、ZO-1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不同疾病活动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蛋白表达与occludin、ZO-1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s=-0.794和rs=-0.820,P均0.05)。结论:IFN-γ可能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从而参与U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sTREM)-1与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以及两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内镜分级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IBD患者和20例对照组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50例IBD患者中,包括42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8例克罗恩病(CD)患者。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sTREM-1和COX-2在UC不同的病情分级及不同内镜分级中表达中有显著差异(F=19.055,P<0.05;F=34.119,P<0.05.F=54.617,P<0.05;F=58.608,P<0.05)。IBD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2,P<0.05);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呈正相关(r=0.945,P<0.05;r=0.944,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亦呈正相关(r=0.944,P<0.05;r=0.944,P<0.05)。IBD患者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和COX-2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对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UC患者74例(UC组)和健康体检人群32例(对照组),收集UC患者CRP、SAA、PCT、肠道内镜检测结果、Mayo评分,通过ROC曲线分析CRP、SAA、PCT对UC价值并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炎症指标分层,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炎症指标是否为UC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评价炎症指标与Baron内镜分级、Mayo评分的关系,并对比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CRP、SAA、PCT对U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813、0.63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58 mg/L、16.21 mg/L、0.71 ng/mL,AUC_(SAA)AUC_(CRP)、AUC_(PCT),(均P0.05),CRP、PCT均UC的影响因素(均P0.05),PCT不是UC的影响因素(P0.05),CRP、SAA、PCT与Baron内镜分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8、0.513、0.329,均P0.05,r_(SAA)r_(CRP)r_(PCT),SAA、CRP阳性率在Baron内镜分级的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SAA、PCT与UC患者Mayo评分r值分别为0.384、0.417、0.251,均P0.05,r_(SAA)r_(CRP)r_(PCT),UC缓解期CRP、PCT、SAA低于活动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CRP、S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SAA、PCT对UC有一定临床价值,SAA反映UC肠道黏膜愈合、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价值均优于CRP、P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Siglec-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c,U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UC活动期患者、30例UC缓解期患者、40名健康体检者的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Siglec-1的表达水平。结果 UC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1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UC缓解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级(轻度、中度、重度)UC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1阳性细胞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lec-1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1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分布与表达,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内镜下活动度分级以及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40例活动期UC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肠黏膜组织中Th17细胞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患者肠黏膜组织中IL-17、IL-21的表达与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细胞数明显增多.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组织及血清中IL-17、IL-2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087±0.0019vs0.0008±0.0001,P<0.05;0.0082±0.0017vs0.0005±0.0001,P<0.01),且IL-17、IL-21的表达在轻、中、重度患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0020±0.0004vs0.0079±0.0016vs0.0173±0.0011;0.0020±0.0004vs0.0097±0.0002vs0.0120±0.0006),随疾病活动度增加而逐渐增强.IL-17、IL-21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CRP水平、内镜下活动度分级、组织病理分级均显著正相关(P<0.05),IL-17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的ESR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IL-21在活动期UC患者高表达,且随疾病活动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UC的疾病活动与黏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强促炎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IL-17在活动期IBD患者血浆和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9月—201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活动期IBD患者25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7例,克罗恩病(CD)8例。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组织IL-17表达。结果:UC组和CD组血浆IL-1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92±3.72)ng/L、(19.10±3.83)ng/L对(15.78±2.98)ng/L,P0.05]。UC组和CD组肠黏膜组织IL-17表达均为阳性,对照组肠黏膜组织未见IL-17表达。结论:活动期IBD患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IL-17表达升高,提示IL-17可能参与IB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