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胃癌非筛查性早期诊断困难,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大数据、随访、进展及预后分析对胃癌的病因、病程及早诊早治有现实临床意义。目的 通过对13 962例多次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同一个体中胃炎、胃上皮内瘤变到胃癌发生发展的动态进展。方法 2007年1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活检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结果98 241例,其中多次随访行胃镜活检病例13 962例。从13 962例多次胃镜随访病例中筛选出216例有胃部疾病连续进展的患者,构建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患者人口信息、发病部位、随访及病程进展、诊断结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等。比较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时间、患者初诊断年龄及Hp检出情况。结果 176例胃炎进展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0个月,最长时间间隔为89个月。12例胃上皮内瘤变进展为胃癌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6个月,最长时间间隔仅26个月。胃炎进展为胃上皮内瘤变的时间跨度大于胃上皮内瘤变进展为胃癌的时间跨度(P<0.05);胃炎进展为胃癌的时间较胃炎进展为胃上皮内瘤变的时间短,较胃上皮内瘤变进展为胃癌的时间长(P<0.05);在胃炎进展为胃癌的患者中,未观测到胃上皮内瘤变过程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较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3个过程均被观测到的患者短(P<0.05)。萎缩性胃炎进展到胃上皮内瘤变的时间较非萎缩性胃炎进展到胃上皮内瘤变的时间长(P=0.017)。患者由胃炎进展为胃上皮内瘤变(暂未观测到是否进展为胃癌)的过程中,Hp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P<0.001)。结论 在胃癌进展过程中,胃炎进展到胃上皮内瘤变的时间长于胃上皮内瘤变到胃癌的时间。非萎缩性胃炎进展到胃上皮内瘤变时间较萎缩性胃炎进展到胃上皮内瘤变时间短。积极随访并治疗非萎缩性胃炎和胃上皮内瘤变对预防胃癌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胃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50例胃黄色瘤患者,采取13C或14C呼气试验进行HP的检测,随机选取同时期150例无胃黄色瘤伴随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P感染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癌发生率。结果 150例胃黄色瘤组的HP感染率高于150例无胃黄色瘤组(74.67%比60.67%,P=0.010);胃黄色瘤组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30.00%比10.00%,P<0.001)、肠上皮化生发生率(34.00%比20.67%,P=0.010)及胃癌发生率(10.00%比3.33%,P=0.021)均高于无胃黄色瘤组。结论胃黄色瘤患者伴发较高的HP感染率,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癌。  相似文献   

3.
黄珏 《医学综述》2012,18(11):1661-166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不同形式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上皮反复的退化和再生,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起了一个引导作用,现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杨百京  熊琪  盛萍  黎永军 《农垦医学》2011,33(5):422-425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本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者546份病例.其中研究组胃癌的癌前状态,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和肠型化生、上皮内瘤变共456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胃癌共90例.收集胃镜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结果:发现在各组疾病中,脾胃气虚与肝胃气滞两者构成比相加,除胃癌组外,均大于56%;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肝胃气滞的相关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胃络瘀血增加.不同性别的546例胃病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胃气滞、胃络瘀血与胃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以及浅表性胃炎、胃癌均于脾胃气虚、肝胃气滞关系最密切;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性别与部分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 ( sHLA-G)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8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39例胃上皮内瘤变患者(胃上皮内瘤变组)、3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组)、5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浅表性胃炎组)及67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浆中sHLA-G水平,同时检测血浆癌胚抗原(CEA)水平,分析二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及sHLA-G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组、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01);胃上皮内瘤变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胃癌组血浆CE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sHLA G作为诊断指标的ROC曲线AUC为0.814,其诊断价值高于CEA (0.692,P=0.01)。sHLA-G和CEA联合检测的ROC曲线AUC为0.846,明显高于sHLA-G或CEA(P<0.05;P<0.001)。ROC曲线确定sHLA-G诊断临界值为101.37U/mL,其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82.5%,阳性预测值为63.8%,阴性预测值为87.9%,准确性为79.7%。胃癌患者血浆sHLA-G水平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结论 血浆sHLA-G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血浆sHLA-G有可能成为临床胃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潜在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期系统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浓度相关性,分析其在随访期间胃癌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既往内镜诊断为CAG并经病理证实符合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患者进行内镜监测.根据新悉尼系统活检标准对随访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并根据组织学结果进行OLGA及OLGIM分期,0~Ⅱ期为胃癌低风险,Ⅲ~Ⅳ期为胃癌高风险.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结果 纳入1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8±10.71)岁,男/女为102/62.所有患者均曾被诊断为胃黏膜萎缩伴或不伴IM、LGIN,平均随访时间为(4.2±3.3)年,至少进行了2次内镜随访.与OLGA分期及OLGIM分期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中G-17增加,胃蛋白酶原Ⅰ(PG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共检出胃癌6例(3.65%),其中男性4例,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进展率每年为0.5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萎缩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状态,采用内镜病理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60岁以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胃镜.  相似文献   

8.
王森 《开卷有益》2023,(9):31-32
<正>一、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面腺体的萎缩减少,并不是胃体积的缩小。二、肠腺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纽蛋白在胃上皮内瘤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纽蛋白(vinculin)在胃上皮内瘤变的表达及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胃黏膜慢性炎、10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胃黏膜上皮内肿瘤、50例胃腺癌中纽蛋白的表达,利用SAS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纽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在正常胃黏膜高表达,随着病变加重而表达减弱.在胃癌中显著低于上皮内瘤变(P<0.05)且与胃腺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生存期等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 纽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在胃上皮内瘤变过程中起作用,纽蛋白的失表达对胃癌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由于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胃黏膜慢性炎症[1].高盐饮食、偏食辛辣是其常见的致病因素[2].早在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疾病,在 CAG 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被列为肠型胃癌的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RRM1、CDX2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9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正常胃黏膜各30例,共2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组织检测RRM1、CDX2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RR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83.3%,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66.7%(P<0.05)和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1),浅表性胃炎组66.7%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的CD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63.3%、61.1%,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33.3%(P<0.05)和浅表性胃炎组的0(P<0.01).(2)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s=0.352,P=0.000),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223,P=0.034).结论:RRM1、CDX2表达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预警.  相似文献   

12.
苑坤  于燕  齐玲芝 《吉林医学》2012,(32):7067-7068
目的:探讨胃黄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73例胃黄色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中单发60例,多发13例,窦部47例,胃体13例,胃底部5例,贲门4例,胃角2例,残胃2例。伴随其他疾病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3例,胃溃疡1例,胃癌1例,残胃炎2例。结论:胃黄色瘤属于良性的瘤样变,与胃慢性炎性反应及肠上皮化生有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20-23+169
目的探讨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活检蜡块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Lgr5、TFF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Lgr5、TFF2蛋白表达均为阳性,Lgr5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F2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水平低于萎缩性胃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gr5、TFF2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病理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潜在预测胃癌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f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联合胃蛋白酶Ⅱ(PGⅡ)对胃病的检查价值,提高胃部疾病的早期检出率。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胃部疾病患者又分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组68例,萎缩性胃炎组8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1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4例,胃癌组2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4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PGⅠ与PGⅡ检测,判断PGⅠ和PGⅡ对胃部疾病的检出价值。结果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6±9)μg/L、(54±6)μg/L、(64±4)μg/L、(44±4)μg/L比(79±12)μg/L](P<0.05),胃十二指肠溃疡组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82±9)μg/L比(79±12)μg/L](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31.2±4.0)μg/L、(30.2±4.2)μg/L、(35.1±4.6)μg/L、(9.7±2.4)μg/L比(38.5±4.6)μg/L](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Ⅰ/PGⅡ比值低于对照组[(4.2±2.0)、(4.2±1.6)、(4.2±1.6)、(2.8±1.4)比(9.2±2.6)](P<0.05);血清PGⅠ/PGⅡ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5.0%(228/240)、97.5%(234/240)、96.3%(462/480)。结论 PGⅠ联合PGⅡ对胃疾病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为无创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利于胃部疾病早期检出,早期治疗,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定植于胃上皮黏膜后,可经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而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P中的多种毒性物质可通过巨噬细胞表面受体、改变胃内微环境、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等多种途径使巨噬细胞发生极化失衡,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巨噬细胞在胃炎和胃癌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在HP相关胃炎及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检测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1蛋白在199例胃癌、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例肠上皮化生、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Twist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组织中Twist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4 cm 组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4 cm 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但Twist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类型、患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T分级、肿瘤分化、临床分期和肿瘤组织学类型无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和患者预后有关,其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萎缩性胄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腺癌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菜豆凝集素(PHA)、花生凝集素(PNA)对浅表性胃炎79例、萎缩性胃炎135例及胃癌91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伴有Ⅱb型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且凝集素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D)蛋白在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探讨其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H.pylori的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AID蛋白在H.pylori阳性及阴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与CDX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pylori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肠型胃癌组胃黏膜AID的表达率高于相应的H.pylori阴性组(P<0.05),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胃黏膜AID的表达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P<0.05),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AID的表达与CDX2表达均呈正相关(r=0.310, P<0.05; r=0.324, P<0.05)。结论 H.pylori慢性感染能导致胃黏膜上皮AID的异常表达,AID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胃黏膜的肠化生及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