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学的一门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证组方能力,为今后学好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笔者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面临方剂考试时,常常感到压力大,甚至出现恐慌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方剂学的课堂讲授与解除学生的困惑融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学生学习方剂存在的主要困惑1.消极盲目地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  相似文献   

2.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又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方剂学的学习,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前期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等中医基础知识,而且能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故方剂学的教学在整个中医教学中尤为重要。现就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方剂学教学水平,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谈方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又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方剂学的学习,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前期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等中医基础知识,而且能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故方剂学的教学在整个中医教学中尤为重要。现就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方剂学教学水平,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方剂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但该课程内容编排形式多有雷同,每首方的学习内容均为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运用等,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教学中的体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方剂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但该课程内容编排形式多有雷同,每首方的学习内容均为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运用等,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教学中的体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是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中医药理论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方法,是中医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博的学科。方剂学涉及内容较多,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经常感到该课程信息容量大,难以理解和记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笔者打破现有教材的知识框架,重构新的知识框架并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方剂学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相关学科,是学习中医学的基础之一,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作用。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后期学习及将来的临床能力。为了改变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普通案例式教学的不足,我们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病案视频教学,即将病案案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临  相似文献   

8.
方剂学是一门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学好方剂学至关重要。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体会,针对高职高专生年龄、知识结构、理解力、及学习时间等特点,对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作如下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中药方剂学》课程,该课程学习为72学时,包含《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课程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45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为中药方剂学的基础学科,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中药方剂学教学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涉及许多中医基础和临床知识等突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受挫,以致学习态度消极,丧失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方剂学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学科,是学生临床辨病论治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环节。对方剂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的要求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益于方剂学教学方法的完善、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利于为社会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学子如何学好《方剂学》.[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研究,爰举浙江名医朱丹溪、张景岳等的学术观点,并以作者本人教学和临证经验为例,阐发《方剂学》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结论]对《方剂学》课程作用和意义的揭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学好《方剂学》及中医各专业课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临床辨证用药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一门桥梁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对方解的讲授,强调配伍,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四诊技能训练课是一门重点培养中医学生的四诊技能的必修实训课。但是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欠佳,课堂沉闷,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四诊技能不熟练,无法构建临床思维等问题[1]。而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模式又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4.
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方剂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方剂及临证遣药组方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方剂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在方剂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就方剂学的教学方法,浅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基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能否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关键。然而很多人却感到中医基础理论不易理解,结果放弃了对中医的学习,可见不解决这一瓶颈则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1] ,是中医四门核心基础课之一,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课程.学生只有学好了<方剂学>,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所以研究和探索<方剂学>教学方法,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方剂学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容广博,难于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直以来,困绕着从事方剂教学的教师,以及学习方剂学课程的学生。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要针对方剂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监控,是提高方剂教学质量的保证,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 ,同时对中药的植物形态、药材的形状及炮制有基本的了解 ,力求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掌握中药 ,以加深对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解 ,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临床课奠定基础。中药学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因为授课时数及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实验环节较薄弱 ,直接影响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记忆药物的性味、功能 ,没有直观教学 ,对中药没有立体的认识 ,记忆不够扎实。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方剂学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容广博,难于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直以来,困绕着从事方剂教学的教师,以及学习方剂学课程的学生。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要针对方剂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监控,是提高方剂教学质量的保证,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1认真备课抓住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  相似文献   

20.
方剂学是一门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