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ELISA、核酸检测技术联合检测献血人群HIV感染标志物,为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363 156份,进行2遍ELISA+1遍核酸检测(NAT)的筛查模式进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反应性标本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试验,并对HIV检测模式进行分组,A组ELISA单试剂(3代)+NAT、B组ELISA单试剂(4代)+NAT、C组ELISA双试剂+NAT,比较分析各组间筛查反应性率、确证阳性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检测363 156份献血者血液标本,共筛查出反应性样本348份,确证阳性样本45份,3种检测模式均能将45份确证阳性样本正确检出,但不同组合筛查反应性率、确证阳性符合率差异显著。结论 不同组合模式均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引入NAT检测后可减掉1遍ELISA检测,不影响灵敏度的同时提高特异性,可降低假阳性血液报废,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人份核酸检测方法 (NAT)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结合血站常规的血清学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部分仅核酸检测阳性的献血者,特别是仅HIV核酸单阳性献血者和非重复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并进行人群特性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在304 103份标本中,ELISA阴性NAT初始反应性标本608份(0.20%)。经鉴别实验检出HBV-DNA阳性标本232份,鉴别阴性复试阳性标本74份,非重复反应性阳性标本301份。追踪分析17名非重复反应性献血者,发现4人有HBV-DNA可鉴别的阳性。结论核酸检测技术用于献血者的常规血液筛查能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非重复反应性的标本存在着真阳性的可能,应重视核酸检测非重复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结果和追踪数据,为优化HIV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6-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653 13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山东省血液中心对所有标本分别进行2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1遍核酸检测(NAT)试验,所有实验严格按照实验说明书进行阴性或者反应性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按照一检ELISA加NAT、二检ELISA加NAT和两遍ELISA加NAT三种检测策略进行统计分析。反应性标本送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免疫印迹(WB)确证试验。结果 653 13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送检济南市CDC初筛反应性样本642例,经确证追踪共77例为HIV反应性标本,三种检测策略均能将所有反应性标本检出;不同ELISA试剂之间酶免确证反应性符合率比较,珠海丽珠的酶免确证反应符合率最高(39.78%),高于其他试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确证阳性的标本,其初筛结果均为双ELISA试剂反应性;同时,WB确证阳性标本的S/CO值普遍偏高,无S/CO值<5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血站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NAT)的价值。方法:选取我血站2016年1月-2017年5月合格献血者血液标本共38658人份,实施核酸3项联合检测,分项确证NAT检测反应性标本。结果:38658人份血液标本实施NAT检测,阳性检出率为0.12%;HIVRNA分项确证检测阳性率为0%,HCVRNA分项确证检测阳性率为0%,HBVDNA分项确证检测阳性率为65.21%。结论: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IV RNA-1,-2、HCV RNA和HBV DNA反应性标本,有助于提升血站献血质量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9—2014年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人群分布特点,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2009年1月—2014年12月326 856人份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抗 HIV ELISA检测,将HIV初筛阳性标本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并对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证阳性41例,确证阳性率为0.13‰,各年度确证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 801.87,P<0.01)。除婚姻状况及感染途径外,HIV确证阳性献血者性别、年龄、区域、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等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男性占87.80%,18~25、36~45岁年龄段的献血者分别占41.46%、31.71%,无偿献血人群HIV异性性传播占56.10%,男男同性恋性传播占43.90%。工人和商业/公共服务业人员所占比率高,分别为21.95%、17.07%,献血人群HIV确证阳性患者以市区所占比率较高(60.97%),初中/中专学历者占56.10%,首次献血检出HIV阳性者占总检出人数的65.85%。结论为确保血液安全,血站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缩短HIV检测窗口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山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展趋势,为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0月采集的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试剂进行筛查,反应性标本用免疫印迹(WB)法进行确证。结果 294 988例标本中,初筛阳性338例,WB阳性41例,符合率为12.1%。进口和国产试剂确证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8.2%和44.4%。确证标本中,S/CO值均≥5.98;两种试剂均有反应性且S/CO值>10.0的标本确证阳性符合率为100%;gp160、gp120、p24出现频率100%。结论中山献血者感染趋势呈波形变化。双家阳性标本S/CO值越高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海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为献血者招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2019年北海市无偿献血者82123人份的血液标本,采用两种ELISA试剂同时检测,对任何一种呈阳性反应者均进行双孔复查,复查仍呈阳性反应者,由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WB)法进行确证,分析初筛结果与确证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2016—2019年北海市无偿献血标本82123人份,初筛检出抗-HIV阳性100份,确证检出抗-HIV阳性25份,阳性率为0.03%。其中,男性占88.0%,女性占12.0%;18~29岁占48.0%,30~39岁占36.0%,40~55岁占16.0%;已婚占52.0%,未婚占48.0%;外地占72.0%,本地占28.0%;学生占8.0%,服务行业占4.0%,农民占20.0%,自由职业占68.0%。两种试剂阳性的标本确证阳性率为78.1%,两种试剂吸光度/临界值(S/CO)≥6的标本确证阳性率为86.2%。结论北海市HIV疫情不容乐观,应加强献血前咨询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招募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HIV RNA阳性献血员进行追踪检测,以确定其HIV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早期各项指标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献血员初次献血标本及追踪采样的标本,采用两次ELISA筛查及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并将反应性标本送疾控中心进行确证。结果献血者在高危行为约10d后献血,初次献血标本检测结果为HIV抗体阴性,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均为阳性,随后对该献血员进行了7次追踪随访。在献血第16d后血液标本HIV P24抗原转阳,HIV病毒载量急剧增加;第37d后HIV抗体阳性,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第58d后的标本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该献血员献血时处于HIV感染窗口期。核酸检测能有效降低输血残余风险,对保障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昂  王华洪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35-1337
目的利用HIV ELISA检测值/临界值(S/CO值)预测确证结果,探讨建立献血者告知的可行性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集的91 231份血液标本均采用2种试剂进行筛查,有反应性标本267份,其中试剂1检测有反应性标本113份,试剂2检测有反应性标本164份,2种试剂检测均有反应性标本10份。267份有反应性标本送市CDC用WB法确证。结果 257份标本单种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确证为阴性247份,不确定10份;两种试剂均有反应性的10份标本,确证阳性8份,确证阴性1份,不确定1份。确证阳性标本的S/CO值明显高于不确定和阴性标本。结论 2种试剂检测均为反应性,与WB确证阳性结果有较高的符合性。确证结果与确证的条带分布有关,可根据ELISA筛查反应性强度(S/CO值高低)预测确证结果,有助于献血者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济南市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为隐匿性乙型肝炎(乙肝)的检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07 705份,均经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筛查,经筛查后HBsAg、抗-HCV和抗-HIV-1/2无反应性及仅1种试剂为反应性的标本共203 606份,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NAT)检测。结果 ELISA检测HBsAg阳性1 059份,阳性率0.510%;NAT检测NAT阳性130份,阳性率0.064%。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74份,阳性率64.910%。结论 HBV感染仍是导致血液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NAT检测,可以极大地增加隐匿性乙肝的检出率,降低血液残余风险。要加强采血前征询及HBsAg快检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现有HBV、抗-HCV、抗-HIV检测方法对云浮地区献血者病毒感染情况的有效性。方法 2016年1-11月共22 17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用2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出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及谷丙转氨酶(ALT)不合格献血者标本,再剩余标本进行核酸联合检测HBV-DNA、HCV-RNA、HIV1-RNA,并对有反应性标本进行拆分试验。结果两种厂家ELISA试剂检测出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分别为187、98、7、48例,分别占总献血人数的0.84%、0.44%、0.03%、0.21%;4个项目均有单种厂家ELISA试剂阳性,分别为HBsAg 20例、抗-HCV 13例、抗-HIV 3例、TP 11例,分别占总献血人数的0.09%、0.05%、0.01%、0.05%,ALT不合格296例,占总献血人数的1.33%;用核酸检测法检测21 542例献血者标本,HCV1-RNA、HIV-RNA均暂未发现拆分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检测能提高HBV、HCV、HIV病毒的检出率,缩短"窗口期";ELISA和核酸联合应用结果互补对于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和保障临床血液安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ELISA和NA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两种检测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优势、劣势。方法:收集宁夏地区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ELISA和NAT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比对中共检测标本60958份,酶免检测总阳性数为477份,阳性率为0.78%,NAT检测阳性数154份,阳性率为0.25%。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5.14%,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17%,灰区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7例,全为HBV 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0例是隐匿性乙肝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假阳性率较ELISA低,ELISA方法漏检主要为隐匿性乙肝感染的漏检。NAT检测方法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优于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献血者中乙肝低水平感染的血清学分布情况,为寻找最佳筛查手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进口和国产ELISA试剂进行血液筛查,对筛查出HBsAg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证实验、HBsAg滴度分析及常规“两对半”检测。用标准质控品考评检出限并评估试剂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结果在10003份血样中共检出HBsAg阳性样本57例,确证阳性54例,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BsAg真阳性率为0.54%,其中国产试剂检出33例,占61.1%,滴度在0.5μg/L以下阳性标本23例,占42.6%。结论有必要重视低水平乙肝感染献血人群,提高国产试剂的灵敏度,以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检测(NAT)筛查血液HBV/HCV/HIV感染的结果。方法对绍兴市2015年1月—2016年2月采集的52 339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并采用2家不同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A/B)进行HBs Ag、梅毒、HCV抗体、HIV抗体检测,排除ALT和梅毒阳性标本后进行HBV/HCV/HIV核酸检测。结果共有52 228份标本用ELISA和NAT作平行检测。以NAT检测结果为金标准,HBV检测阳性169份,阳性率3.24‰;A试剂灵敏度为55.62%,特异度为99.95%;B试剂灵敏度为59.76%,特异度为99.97%。HCV检测阳性11份,阳性率0.21‰;A试剂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83%;B试剂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93%。HIV检测阳性5份,阳性率0.10‰;A试剂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9.98%;B试剂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9.95%;A、B试剂均有1例窗口期漏诊。结论 ELISA联合NAT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病毒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阳地区献血者血液标本血清学及核酸筛查情况,并对部分NAT检测阳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为提高血液质量及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6年1月~2017年2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68 450例,分别应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进行HBs Ag、抗-HCV、抗-TP、抗-HIV和ALT血清学检测,上述项目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NAT检测阳性献血者跟踪调查。结果 68 450例献血者中血清学检测共1 417项不合格,其中25例存在两项指标重叠感染;1 392例(2.03%)血清学检测不合格,67 058例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合格;血清学检测合格的67 058例献血者,HBV-DNA阳性55例(0.08%),未检出HCV-RNA和HIV-RNA阳性献血者;成功追踪随访36例献血者中,窗口期感染2例,隐匿性HBV感染34例。结论 ELISA筛查献血者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NAT检测可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追踪结果显示隐匿性感染是本地区HBV-DNA阳性献血者的主要感染形式,为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中的相关性。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2年12月1日-2013年5月31日共计33 708份献血者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HBV/HCV/HIV三联核酸定性检测。单纯核酸检测反应性的标本需进行鉴别试验,对鉴别阴性的献血者进行跟踪检测。将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三项酶联免疫检测与核酸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酶联免疫检测单试剂不合格率为1.38%。酶联免疫检测双试剂反应性而核酸检测无反应性的不合格标本有40份,其中HBsAg反应性12份,HCV抗体反应性28份。单纯核酸检测反应性标本有46份,经鉴别和追踪确认HBV感染献血者15例,HIV窗口期感染1例,无HCV RNA的检出。结论核酸检测对于血清学阴性的HBV感染检出效果明显;但对于感染了HBV但病毒载量极低的献血者,核酸检测存在漏检的可能;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不能代替血清学检测;慎重对待核酸检测的假阳性结果,制定合理的献血者评估策略以减少献血者流失。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9,(5):698-700
目的对云浮地区2013年1月—2018年9月无偿献血者HIV检测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为本地区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招募、献血者健康征询提供相关依据,降低因输血传播HIV的风险,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方法统计云浮地区130 404例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抗-HIV初筛阳性及确认阳性结果的情况,并对HIV确证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ELISA初筛抗-HIV阳性反应214例,经云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21例,无偿献血人群中感染率为0. 016%。其中21例确证阳性者中13例为初次献血者,8例为重复献血者。初次献血群体阳性率为0. 013%,重复献血群体(献血次数2次及2次以上)阳性率为0. 02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确证阳性者中男18例,女3例,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6例。结论本地区2013—2018年HIV阳性率无明显上升趋势,感染者呈低学历、低龄化趋势,以及性别差异,应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以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长沙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评估长沙市采供血机构的检测策略和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了2016—2020年长沙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数据,分析了初筛、确证检测数据。并将结果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长沙市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为0.14%(1 070/777 937),HIV确证阳性率为2.02/万(157/777 937)。每年HIV初筛阳性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dy=0.029,P=0.392),每年1,3,7,8和10月初筛阳性率相对较高。HIV确证阳性人群均为ELISA双试剂检测阳性。不确定人群S/CO值主要分布在0.5-5范围内,占60.7%。HIV不确定人群确证结果以单p24条带出现为主,出现率为64.3%。 结论 长沙市无偿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不高且近5年来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长沙市采供血机构目前筛查HIV检测策略和处理措施合理高效,能够有效降低因HIV初筛阳性造成的血液报废,也能够有效降低HIV输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3种检测模式筛查血液抗-HIV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法3种模式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比较,探讨各检测模式的特点,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抗-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步法单试剂、二步法单试剂、(一步法 二步法)双试剂3种检测模式,平衡检测献血者标本52404份,初筛阳性标本送广东省艾滋病检测确证中心实验室进行确证.结果:检测52404份标本,一步法单试剂初筛阳性95例,确证阳性4例,假阳性率0.17%;二步法单试剂初筛阳性27例,确证阳性4例,假阳性率0.04%,双试剂联合检测初筛阳性115例,假阳性率0.21%;二步法单试剂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一步法单试剂和双试剂(P<0.01),3种检测模式的特异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LISA双抗原夹心二步法单试剂的综合检测效果优于一步法单试剂和(一步法 二步法)双试剂;一步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强阳性标本漏检的隐患,不再适合于检测HIV抗体的初筛试验,二步法更适合于HIV抗体的初筛试验和血液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可行性,以及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合格血液的输血残余风险。方法采用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核酸检测试剂盒及PCR-荧光法,对洛阳市血站经EIA筛查合格的40 195份献血者标本进行核酸筛查。阳性标本经拆分后使用Gen Probe公司试剂进行确认,并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试剂对HBV-DNA阳性样本进行乙肝五项免疫指标检测。结果在40 195份EI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25份HBV-DNA阳性(阳性检出率0.622‰),1份HCV-RNA阳性(阳性检出率0.025‰),未发现HIV-RNA阳性。在20份HBV-DNA阳性标本中,发现3份(15.0%)乙肝免疫学指标五项全阴的"窗口期"标本以及17份(85.0%)HBs Ag阴性而HBc Ab阳性的疑似HBV隐匿性感染标本。结论现行血清学EIA筛查方法对于HBV、HCV仍具有一定的输血残余风险,尤其是来自隐匿性HBV感染。在EIA检测后增加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同时说明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过程机器运行状态良好,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