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胆管支架置入术(EBS)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或姑息治疗前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9-05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接受临时内镜下胆管引流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NBD组(112例)和EBS组(4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引流管移位、导管堵塞、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导管诱发的十二指肠溃疡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ALP、TB、ALT、GGT水平均降低,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NBD组患者引流管移位、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导管堵塞、胆囊炎、肝脓肿、导管诱发的十二指肠溃疡、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NBD和EBS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但ENBD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或姑息治疗前首选的临时内镜下胆道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IQQA ?-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习惯将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高位胆道梗阻和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多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胆管癌,部分胆囊癌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胆道梗阻;后者系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低位胆道肿瘤的经典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科处理原则相对比较统一,而肝门胆管癌因其解剖部位特殊、切除范围不同、机体受累状态和相应的术前准备不同,以及术者技术经验等差异,在临床实际处理上存在着颇多问题和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和我们的临床经验,拟就肝门胆管癌的术前相关准备尤其减黄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301例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的体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内镜胆管引流术为301例(次)肝门部恶性肿瘤病人解除黄疸。行鼻胆管引流术166例次,塑料内置管引流87例次,放置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48例。全组引流总有效率为67.1%,其中效果满意者42.5%;术后1月内胆管炎发生率为14.0%,3例死亡;长期随访病例的平均存活期5.3月。引流效果与Bismuth分型有密切关系,如果全肝40%以上的胆系得到引流,黄疸有望消退;左、右两侧胆管同时引流可扩大引流范围,提高疗效。对无切除可能的肝门部肿瘤,内镜胆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首选的姑息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瘤中较常见的一种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及生物学特性 ,术前诊断及判断能否手术切除较为困难。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我院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78例 ,现将其磁共振胆管造影 (MRC)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诊断方法。1 资料与方法78例患者中 ,男 40例 ,女 3 8例 ;年龄 45~ 76岁 ,平均 5 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纳差、腹胀等表现。血清总胆红素 1 76 .1~ 3 90 .0 mmol/L,术前全部行MRC检查 ,并均实施手术治疗。MRC检查方法 :采用 Toshiba、0 .5 T超导型 MR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与经内镜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术后并发症及退黄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已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且不能或不愿接受外科治疗的,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ERBD的患者.分析各型肝门部胆管癌之间在行ERBD术后胆管炎、胰腺炎、出血发生率以及退黄效果的差异.结果:Bismut...  相似文献   

7.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对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61~88岁,平均(72.6±10.9)岁,其中胆管癌10例(术后5例),胰头癌3例,胃癌术后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肝癌1例,不宜行十二脂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ERCP失败,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或内支架。结果全部PTBD成功,其中外引流6例,内外引流13例(3例左右胆管双引流),金属内支架4例。引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21.6±132.1)μmol/L,引流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88.6±10.1)μmol/L,较前明显下降(P<0.05),直接胆红素从(252.3±36.3)μmol/L降至(53.3±9.4)μmol/L(P<0.05)。结论PTBD对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霞 《山东医药》2005,45(36):45-45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但临床上常有因操作不当或不熟练而致PTCD失败的现象发生。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我院共实施PTCD5例,均成功。现将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皮经肝胆管腔内射频消融(PTC/EB-RFA)是胆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之一.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介入手术的高风险性,特别是晚期癌性梗阻和实施了毕Ⅱ式或Roux-en-Y胆肠吻合以及经口/鼻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失败者,难以实施经ERCP途径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EB-RFA).本文报告1例基于三维...  相似文献   

10.
11.
方东  石振旺  杨晓军 《肝脏》2023,(8):997-1000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及总体预后差等临床特点,胆汁引流是当前改善黄疸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内镜逆行性胆汁支架引流(ERBD)是临床上使用广泛的胆汁引流方法,本文就ERBD的优势、支架类型、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于武胜 《山东医药》2005,45(25):22-22
近年来,我们采用经内镜置入金属支架及局部放疗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各种良、恶性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是肝胆外科临床常见的病症,梗阻性黄疸病人过去常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达到减轻黄疸的目的,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发展,新的胆道引流方式: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临床处理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院自2001-0l/2003-0l行ENBD共3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解除胆道梗阻能有效控制黄疸和胆管炎症状并为放化疗创造机会,是姑息治疗的关键所在。内镜引流是如今解除胆管梗阻的一线选择,但由于肝门部所处的解剖位置复杂,引流操作技术要求高且术后并发症多,内镜引流依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进展,就内镜操作技术、引流策略制定以及引流导管类型选择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报道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 ,占肝外胆管癌的5 8%~75 % ,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属晚期。本院自1996年1月至2 0 0 2年1月间共收治8例年龄>60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行胆道内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60~87岁,平均(71 3±6 3 )岁,其中>70岁者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受损4例。伴有心肺疾病4例,糖尿病1例。术前B超或CT均提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5例B超及CT均提示肝门部肿块影,增强CT显示肿块与门静脉浸润。2例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5-05/2003-05在我院就诊的梗阻性黄疸32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1次性成功率为78.1%(25/32)2次性成功率为93.7%,3次性成功率为96.9%。PTCD置管成功为27例,置管成功率为84.4%,仅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出血,经充分引流,使用止血药物后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胆管准确率高、成功率高、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简便治疗的方法,对解除梗阻性黄疸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已取得了较好疗效,使该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尤其对该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老年病人,又不宜做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时,进行ENBD是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预后较差。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通常选择内镜下置人胆道支架以解除梗阻,然而该技术对进展期肝门部肿瘤的疗效报道不一。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和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82例接受ERCP下置入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引流治疗的恶性胆道狭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肝门部胆管癌组和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组,对其ERCP参数和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随访期间急性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与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组相比,肝门部胆管癌组术后1周总胆红素降低显效率较低,术后6个月内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增高,初次发生时间提前,支架再狭窄率增高(P=0.000)。ERCP术中括约肌切开为随访期间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危险因素(P=0.004,OR:8.196)。结论: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不及肝外恶性胆道梗阻,且更易早期发生急性胆管炎和支架再狭窄,术中括约肌切开可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DSA透视下经PTCD途径置入金属胆道支架。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均明显减轻,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较前好转(P0.01)。术后3个月生存率94.6%,6个月生存率60.8%,12个月生存率20.3%。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