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P波变化结合超声引导下头皮钢针穿刺技术判断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极低体重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穿刺结合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调整PICC导管置入深度,观察穿刺及送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到位精准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应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送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风险,P波形态变化对导管尖端定位精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153例。将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A、B两组,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为A组行传统的PICC穿刺置管术;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患者为B组行床旁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对两组置管成功率、所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6%(46/5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3%(48/55);B组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9%(96/98)、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98/98)。B组穿刺时间30s的比例较A组高(χ~2值分别为8.791、10.318、18.580,P0.05)。结论床旁超声多点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静霞  皇敏  欧阳玲  伍静梅 《妇幼护理》2022,2(11):2516-2518
目的 探究心电定位在新生儿 PICC 导管尖端定位中的效果。方法 我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8 月收治的 60 例新生儿 PICC 导管尖端定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 X 线胸片定位,观察组给予心电定位。比较两 组的置管效果、置管过程指标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整体置管效果、置管时间、置管次数、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心电定位 法与新生儿 PICC 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次数和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黄学良  杜小群 《妇幼护理》2024,4(7):1759-1761
目的 分析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在降低新生儿 PICC 置管异位里面的作用。方法 2022 年 4 月到 2023 年 3 月我院 收治的 70 例的 PICC 置管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在结束置管后予以床旁 X 线 定位干预,研究组在置管完成后,先选择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再进行 X 线定位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置管情况、临床 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置管一次性到位以及成功置管率更高,且原发性导管异位率更少(P<0.05)。与 对照组比,研究组置管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操作时间更少,但是留置时间更多(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 栓、导管堵塞以及局部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的整体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在临床新生儿中 PICC 置管,能够有效调整置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Zone Insertion Method)联合心电监护ECG(Electrocardiography)导管尖端定位对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观察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置管中心电监护导管尖端定位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由操作者凭借自身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均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为超生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区域的选择和导管尖端定位提供了更加标准便捷的方法,对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到位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68.3%%;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5.00%。结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胸外科2022年2-6月住院需进行化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在穿刺时采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定位,对照组常规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完成后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金标准”X线定位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可发现导管异位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由于护士经验不足而判断错误导致二次置管的现象;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适合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对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行无瓣膜双腔耐高压PICC置管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穿刺前测量置管长度,观察组采用穿刺成功顺利放入导丝后测量置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为91.23%,高于对照组的77.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穿刺成功后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可以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监测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59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采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式塞丁格PICC置管术。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时间、穿刺口渗血、患者的疼痛感等情况。结果应用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导管异位率低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穿刺所花的时间及穿刺时的疼痛分值条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实施超声血管监测,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穿刺时间,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对老年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需PICC的老年患者34例,随机分为盲插组18例及超声引导组16例,超声引导组除使用超声引导寻找上肢静脉外,其余步骤与盲插组相同。对比两组穿刺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及1 d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7 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短于盲插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插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盲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17)。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可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心电监护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观察组患儿在B超引导下联合心电监护定位行PICC置管。通过超声探查和特征性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2组患儿在PICC置管后均行X线片,以检测导管尖端位置。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置管一次性到位率、置管时间及出血量等情况。并以X线片尖端定位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估心电图特征性P波预测的准确度。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96.36%)高于对照组(83.63%),χ~2=4.946,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特征性P波预测到位准确度为90.91%,其与X线检测到位情况一致性程度高(Kappa=0.548,P0.001)。结论 :B超引导下心电监护定位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能提高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出血量。特征性P波预测到位情况与X线检测到位情况一致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上对照组于置管后通过常规X线摄片法定位;观察组操作过程中使用心脏超声进行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移位及导管未达指定位置情况,比较两组置管耗时及穿刺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尖端移位及导管未达指定位置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心脏超声技术用于PICC导管置管尖端位置判断,具有定位准确,缩短操作耗时,减少操作损伤等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80例需实施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盲穿PICC置管术,观察组实施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置管,对比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穿刺出血量、单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舒适度评分、穿刺出血量、单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相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为2.50%、0.00%,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9,P=0.009;χ2=10.322,P=0.014)。结论肿瘤患者实施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置管穿刺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好,结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7例肿瘤病人,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作为对照组(109),差者为实验组(7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通过超声波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病人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炎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病人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置管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6月—2020年11月置入PICC导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尖端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PICC置管周围出血率、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率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缓解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用于肿瘤患儿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65例肿瘤患儿作为观察组,以2010年应用常规穿刺法留置PICC导管的45例肿瘤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患儿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盲探操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操作,比较两组准备耗时及穿刺操作耗时;统计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及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耗时显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渗漏、堵管、感染及尖端异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PICC置管,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头皮钢针替代长穿刺针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3例成人应用9F头皮钢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患者(观察组),并与应用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的10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非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头皮钢针可以替代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的使用,值得在无超声引导条件下行PICC置管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