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心肌肌钙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免疫抑制法检测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同工酶是诊断AMI的金标准[1]。受专科和经验思维的影响,患者CK同工酶异常升高者多被考虑为心肌损伤或肌肉疾患,特别是中老年伴有胸闷、胸痛或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2-4]。实际上,CK同工酶异常升高要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GHB)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发生率、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370例CHB患者分别接受LAM(n=108)、ADV(n=146)、LdT(n=78)和ETV(n=38)治疗52周。将血清CK升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同时观察肌肉、关节疼痛情况,并作相应的处理。结果在LAM治疗组,出现血清CK轻度升高10例(9.25%);在ADV治疗组,CK轻度升高12例(8.22%);在LdT治疗组,出现CK升高13例(16.7%),其中10例(12.9%)为轻度升高,2例(2.6%)为中度升高,1例(1.3%)为重度升高;在EDV治疗组,2例(0.53%)轻度升高。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CHB过程中均可有血清CK一过性升高,轻度升高者无需停药,能自行缓解,对重度升高者,应换药治疗。CK升高的发生率并未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肝炎转归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虎  蒋敏 《肝脏》2003,8(1):63-63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发生慢性重型肝炎常是导致病情加重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临床抢救成功率低。为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转归的因素 ,我们将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 11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其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 ( 4 5例 )和未愈组 ( 74例 )进行临床分析以期为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119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好转组 45例 ,男 3 3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 4 1.4± 12 .3 )岁 ,未愈组 74例 ,男 67例 ,女 7例 ,平均…  相似文献   

4.
黄燕萍  张琴  孙明瑜 《肝脏》2023,(1):124-12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肝癌的早筛早治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还没有可以直接诊断的早期标志物,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篇综述主要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癌的危险因素。慢乙肝患者在HBsAg阴转后仍需监测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躯体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临床实践中,慢性HBV感染者常诉躯体不适,对出现躯体不适的患者进行肝功能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可以发现不少患者肝功能和ALT是正常的。相反,对无任何自觉症状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检测,却发现部分患者ALT或肝功能明显异常。因此这些症状不能单纯以肝炎活动来解释。为探讨该类患者出现的躯体症状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门诊288例患者的躯体症状、ALT、HBeAg、抑郁和焦虑情绪、人格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患者躯体症状与以上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一、对象1997年5月~1998年12月期间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肝炎门…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年来在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就其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6.5%,高于我国的平均医院感染率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腹腔感染为主;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医院感染率越高;运用组胺H2受体桔抗剂与导尿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高达26.5%,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陈娟  赵洪雯  邓玲  朱研  张长江  王小红 《肝脏》2016,(5):334-337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孕期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258例,其中36例孕妇并发ICP。将36例ICP患者和222例未发生ICP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并发IC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25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中,并发ICP36例(14.0%);ICP组孕妇有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高雌激素的比例分别为13.9%、22.2%、36.1%和58.3%,显著高于非ICP组(1.8%、8.6%、5.9%和7.7%,P<0.05);ICP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119.2±10.2 U/L、139.1±15.4 U/L、5.5±0.5 mmol/L、48.9±6.5 μmol/L和15.5±2.0μmol/L),均显著高于非ICP组【(78.3±8.3 U/L、98.5±14.2 U/L、4.6±0.4 mmol/L、32.0±5.1 μmol/L和9.1±1.5 μmol/L),P<0.05】;ICP组孕妇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为(2.1±0.6)g/L,显著低于非ICP组【(2.9±0.5)g/L,P<0.05】;ICP组孕妇年龄、初次妊娠比例、体质指数(BMI)和糖尿病比例分别为(28.6±4.1岁、61.1%、25.9±1.2 kg/m2和13.9%),与非ICP组(27.8±4.2岁、59.0%、25.5±1.1 kg/m2和11.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高雌激素为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发生IC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有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雌激素高水平均会增加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发生ICP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尽管经过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下降至7.18%,但我国仍属HBV感染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140例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后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n=77)、死亡组(治疗后无效死亡,n=63).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  相似文献   

11.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8(10):401-4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尽管经过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下降至7.18%,但我国仍属HBV感染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尽管经过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下降至7.18%,但我国仍属HBV感染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疗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结果进行评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LAM)治疗2年后改用LdT继续治疗1~3年患者14例(中间无间隔).LdT用药时间1~5年.治疗期间每8~ 12周随访1次,评估项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K)、血液学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药.结果 LdT治疗中,随访1、2、3、4、5年的过程中,CK1 ~4级升高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2% (30/49)、81.6% (40/49)、87.8% (43/49)、91.8% (45/49)、95.9% (47/49),CK1-2级升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1% (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6% (40/49),CK3 ~4级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2/49)、12.2% (6/49)、12.2% (6/49)、14.3% (7/49)、14.3% (7/49),第2年CK 3级以上年发生率最高(14.妣).7例患者出现8例次3级以上CK升高,见于36~ 168周,其中6例患者发生于52 ~ 104周,CK最高达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级以上CK升高患者有诱因存在,去除诱因、继续用药,CK多于2~3周下降至3级以下或正常,无肌力改变.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终止治疗;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 U/L且出现肌无力而终止治疗;1例LAM经治患者因诊断肌病停止治疗.结论 CK升高不能作为停药的依据,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且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S2期定义为显著纤维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记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同时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本组发现显著肝纤维化患者58例(72.50%);显著纤维化患者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分别为(9.32±1.20)log10 IU/ml、(49.50±12.48)U/L、(48.91±10.11)U/L、(60.38±21.21)U/L、(15.52±1.28)s、(15.51±2.33)%和(12.20±3.05)fl,显著高于22例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分别为(6.49±1.18)log10 IU/ml、(31.29±8.50)U/L、(28.47±6.77)U/L、(26.35±17.49)U/L、(14.10±2.31)s、(13.29±3.20)%和(10.13±3.22)fl,P<0.05];显著纤维化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5.10±1.73)×109/L、(123.47±12.10)g/L和(120.76±20.85)×109/L,显著低于非显著纤维化患者[(6.51±1.52)×109/L、(130.85±13.10)g/L、(213.75±23.48)×109/L,P<0.05];HBV DNA、ALT、AST、GGT、PT、RDW、M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642、r=0.411、r=0.411、r=0.447、r=0.397、r=0.538、r=0.486,P<0.05),而WBC、Hb、PL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75、r=-0.362、r=-0.5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T下降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3,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是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并选择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正常者50人作为正常对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作为测评工具,结合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满意度的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四个评价生存质量领域的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病程、经济情况、乏力腹胀等躯体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60例CH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他汀类药物使用史、运动史、肝硬化病史、联合抗病毒治疗史,以及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5项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运动等是替比夫定治疗时影响CK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显示CK的变化与AST、乳酸脱氢酶(LDH)有线性回归关系,且AST对CK的影响最大。结论:运动是替比夫定治疗时血清CK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时尽量避免运动疲劳,以防止CK水平升高甚至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仍维持低水平病毒复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CHB患者,根据至观察期结束患者HBV DNA载量分为低病毒血症(LLV)组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观察患者人口学特征参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期恩替卡韦经治患者出现LLV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60例CHB患者,其中LLV组204例,SVR组356例。两组患者比较,年龄(Z=-3.530,P<0.001)、性别(χ2=4.270,P=0.039)、是否存在肝硬化(χ2=53.879,P<0.001)、服药依从性(χ2=5.326,P=0.021)、HBeAg阳性率(χ2=90.681,P<0.001)、治疗前基线HBV DNA载量(Z=-8.337,P<0.001)、基线HBsAg定量(Z=-10.472,P<0.001)以及用药类型(χ2=7.558,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基线HBeAg状态(OR=3.381,95%CI:1.985~5.756,P<0.001)、HBV DNA载量(OR=1.223,95%CI:1.050~1.424,P=0.010)和HBsAg定量(OR=2.448,95%CI:1.743~3.438,P<0.001)是长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出现LLV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基线高载量HBV DNA水平、高HBsAg定量和HBeAg阳性的CHB患者即使长期坚持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也存在较高的LLV风险。因此,对于此类人群应予以重视,需动态监测HBsAg定量、HBV DNA载量、HBeAg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因素,方法:应用纯中药辨证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2例,结果:治疗应答者110例,非应答者72例,应答率为60.4%,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男性,病程短者疗效较佳,年龄因素则有待进一步分析,治疗过程中ALT水平可作为疗效的预测指标,而单纯以HPeAg阳性与否作为有无传染性的指标并不可靠;慢性乙型肝炎中中医证型以虚证居多,多见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56例慢重肝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抗病毒治疗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复常、HBV-DNA水平及HBsAg滴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除年龄、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 IL)等因素外,抗病毒治疗也是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独立因素(P〈0.05),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论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综合治疗基础上适当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例,观察6年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的5.36%和小于50岁组患者的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3.82%(P〈0.05);HBV 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 DNA≤1×102copies/ml患者的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的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的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 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和对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