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对3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其中闭合复位28例,切开复位3例。结果2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非内植物相关原因,另29例获5-28(14.2±7.5)个月随访,其中26例患肢基本恢复到伤前功能,3例较伤前减退。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1.9±1.6)周。1例术后早期出现大腿近端疼痛,1例肺部感染。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85.8±5.4)分。结论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问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62~85岁(平均74岁)。按股骨近端骨折AO分型:A1型5例,A2型15例,A3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手术时间1~1.5h,平均1.2h,术中出血100~400ml,平均180ml。术后随访4~1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切割现象,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4.6周,无髋内翻。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防旋转、骨量丢失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但选择固定方式不当,可能造成内固定失效,产生髋内翻或外旋、肢体缩短等,不利于预后。本研究探寻骨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法,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6-15-2018-02-15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五科收治的9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组,观察组46例接受PFNA治疗,对照组46例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s plate,LPFP)治疗,对两种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开长度分别为(7.53±1.03)和(12.82±2.08)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1.53±20.15)和(342.36±32.58)m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丢失量分别为(22.13±2.36)和(28.96±3.41)g,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58±1.02)和(16.35±2.33)s、手术时间分别为(40.12±7.12)和(58.38±8.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57、39.097、11.170、23.385和11.069,均P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73.83±5.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1±6.17)分,t=9.397,P0.001;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较对照组17.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截取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选取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70例。其中,采取解剖型锁定钢板(PFLAP)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其包含了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记录病患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病患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等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围术期各项指标有所优化,对患者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所有患者均经胫骨结节骨牵引、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2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5±1.5)个月.均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损坏、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髋内翻及其他畸形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3%(14/15).结论 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周定原则、骨折固定牢固、防切割、防旋转、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适合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体会,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2006年1-6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均在C臂机X线透视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牵引复位,于大转子顶端前中1/3交界处,插入主钉,于股骨颈中轴线击入PFN—A螺旋刀片并锁定,安装远侧锁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个月,骨折均愈合。本组病例未出现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坏死或切割、内植物局部感染或断裂失败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理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Ib型4例,Ic型11例,Id型7例,II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后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术后随访6~18(12.5±5.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脱出.本组优19例,良2例,一般2例,优良率91.3%(21/23).结论 PFNA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体会,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2006年1~6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均在C臂机X线透视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牵引复位,于大转子顶端前中1/3交界处,插入主钉,于股骨颈中轴线击入PFN-A螺旋刀片并锁定,安装远侧锁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个月,骨折均愈合.本组病例未出现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坏死或切割、内植物局部感染或断裂失败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理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进行治疗。观察、记录、分析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 2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后,术后均恢复良好。对患者实施X线片检查后,患者骨折位置的内固定效果良好。2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0.19±3.63)mL;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0.61±10.28)min;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32±0.23)个月。在对患者6个月的术后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肢体短缩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干预,具有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创面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益处,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各30例,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仰卧位,患侧臀下垫一软枕,患肢伸直,内收15°,内旋15°。用牵引床维持牵引,C型臂X线机监视下闭合复位,并维持牵引固定。PFNA组选择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牙腔。DHS组复位满意后切开大粗隆外侧,C型臂X线机引导下定位插入导针,旋入拉力螺钉,安装带套筒钢板,螺钉固定。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两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给予止痛、抗骨质疏松、活血化瘀等治疗。术后第1天鼓励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第3天后予以连续被动运动仪(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辅助训练,第7天后扶拐下地活动,患肢逐渐负重行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位质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76.5±31.6)min、(278.8±40.1)ml、(10.4±0.4)周、(89.3±0.7)分]与DHS组[(104.3±27.9)min、(456.3±36.4)ml、(13.1±0.2)周、(72.1±0.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15~30个月,平均24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中DHS组有1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优良率PFNA组93.3%,DHS组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PFNA较DHS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点,能取得更有效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3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1±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入选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经X线、CT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FNA固定(PFNA组)和DHS固定(DHS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获得1年有效随访。PFNA组有效率为100.00%(32/32),与DHS组的93.75%( 3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43.73±2.84) min,明显短于DHS组的(71.56±2.25) min(P< 0.05),术中出血量(81.34±25.68) ml,明显少于DHS组的(332.33±18.84) ml(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2/32),明显低于DHS组的18.75%(6/32)(P< 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与DHS相当,但较DHS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防旋转骨近端髓内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以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这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防旋转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进行分析,探讨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6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的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进行分组,分析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62例患者总失血量为(775.8±129.6) ml,显性失血量为(120.6±42.0) ml,占总失血量的15.5%,隐性失血量为(655.2±109.1) ml,占总失血量的84.5%,隐性失血量显著高于显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组(20例)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773.3±131.5)、(122.5±44.1)、(650.8±114.2) ml;女性组(42例)分别为(777.0±124.7)、(119.7±40.2)、(657.3±107.7)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35例)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分别为(813.1±107.5)、(117.7±49.7)ml;非高龄组(27例)分别为(727.4±114.3)、(124.4±36.6)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隐性失血量为(695.4±74.1) ml,高于非高龄组的(603.0±65.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14例)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78.1±82.3)、(68.5±23.1)、(509.6±63.1) ml,低于不稳定组(48例)的(833.5±84.1)、(135.8±35.0)、(697.7±79.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主要来自于隐性失血,年龄及骨折稳定性是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卫生》2016,(13)
目的:探讨大转子式股骨柄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8例,其中分为研究组(61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大转子式股骨柄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老年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值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大转子式股骨柄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状发生,缩短治疗和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老年IT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功能Kuderna 评分优31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为96.2%(51/53);对照组优28例,良14例,可11例,优良率为79.2%(42/5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18.29±74.26)ml比(425.16±82.52)ml、(47.45±12.57) min比(61.99±13.62) min、(6.77±1.16)周比(8.28±1.2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1例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障碍,观察组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治疗老年ITF,可以明显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卫生》2016,(22)
目的:比较PFNA和PFLCP两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劣。方法:选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按照内固定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45例)和PFLCP组(45例)。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半年临床疗效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优良率为88.9%(40/45),PFLCP组优良率为84.4%(38/4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PFLCP内固定相比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技术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提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疾病治疗质量。方法收集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来我院采取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手段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病患47例。均采用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之前的准备、手术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术之后的治疗,对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进行分析。结果 47例病患手术时间为45~80min,平均时间为55min,手术过程当中出血为48~245mL,平均出血量为90mL。47例病患当中有40例病患随访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5个月,没有死亡出现。X线片结果显示骨折一期都有效愈合,没有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骨不连和断裂等现象的发生。治疗效果优22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90.0%。结论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技术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过程中成功率较高,出血量小,风险较少,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质量,值得广泛的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邢彬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14):42-44
目的 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采用LCP或PFNA治疗的60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LCP治疗28例(LCP组),PFNA治疗32例(PFNA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等指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3~18(7.8±1.9)个月的随访.PFN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8.3±1.8)cm]、手术时间[(46.4±14.3) min]、下床负重时间[(9.3±3.2)周]明显短于LCP组[(19.2±2.5)cm、(93.7±21.4) min、(16.1±2.4)周],术中出血量[(110.3±40.8)ml]、术后引流量[(52.8±24.7) ml]明显少于LCP组[(397.5±160.5)、(186.9±77.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PFNA固定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优于LCP固定方式,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