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垫块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1—2014-12对15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翻修。关节髋臼侧翻修原因:髋关节无菌性松动10例,习惯性脱位5例。均采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对假体进行单侧翻修,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12~18(13.6±2.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3.9±10.3)分,术后6个月(80.5±4.6)分,末次随访(85.1±5.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01;t=30.10,P0.001)。VAS评分:术前(4.4±1.7)分,术后6个月(0.9±0.8)分,末次随访(0.7±0.8)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93,P0.001)。术后无一例出现翻修失败,假体与机体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末次随访患髋屈曲均能达到90°,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正常行走、下蹲。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应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的初始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itanium trabecular metal,TTM)臼杯联合植骨重建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使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治疗全髋置换术后骨缺损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8.1±7.0)岁。Paprosky髋臼骨缺损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髋臼骨缺损形态设计并制作TTM臼杯,结合植骨技术,重建髋臼骨缺损。随访时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疗效,摄X线片评价假体位置、稳定性和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18~36个月,平均(25.0±6.1)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36.3±8.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2.8±6.3)分。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基本位于解剖位置,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健侧相差(0.5±2.7)mm,水平距离与健侧相差(-2.0±6.1)mm。末次随访假体位置良好,随访期间假体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假体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植骨愈合良好,无再次翻修病例。结论应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进行髋关节翻修重建髋臼骨缺损,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假体初始稳定性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1例(84髋)在THA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AOS分型法,Ⅰ型7髋,Ⅱ型56髋,Ⅲ型17髋,Ⅳ型4髋。分别采用大直径非骨水泥假体臼、非骨水泥假体臼+松质颗粒植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和骨水泥假体臼+定制型假体+松质颗粒植骨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骨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有松动,移植骨是否愈合。结果对本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45个月(13~118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6.2分,较术前平均改善40.6分。2髋因脱位需进行再翻修,其余效果良好,X线片无假体松动下沉,可见移植骨一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小梁骨通过。结论在THA翻修术中,大部分髋臼骨缺损可使用较大型号非骨水泥假体或加松质颗粒植骨进行修复;对于影响假体稳定性的较大缺损,使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的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定制型假体在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髋关节置换使患者疼痛缓解、行走及运动能力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然而因人工关节假体使用有一定的年限,且初期假体设计亦尚不完善,术后因应力遮挡、机械因素、骨坏死、骨溶解、术后感染、患者依从性差、过早下床等因素使假体发生脱位、感染、松动~([1-3]),不得不对髋关节进行翻修。不论是哪种因素导致的髋臼骨缺损,缺损部位和程度在翻修术中都对植入物的充分固定、正确对线和稳定韧带产生影响~([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臼杯重建重度骨缺损髋臼旋转中心病例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应用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臼杯重建重度骨缺损髋臼旋转中心的10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36~67岁,平均(54.71±10.23)岁.术前Paprosky髋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质缺损的处理和重建方法。方法对2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翻修,观察术后随访X线片上的髋臼假体及周围骨质变化情况,并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结果 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4个月,平均61.6个月。1例术后出现脱位,2例术后出现骨溶解并伴患髋疼痛。7例术后随访的X线片上出现髋臼的骨溶解,但髋臼假体无松动表现,患髋无疼痛,患髋功能不受影响。至末次随访为止,25例髋(89%)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8分(14~5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5.2分(46~99分)。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植骨的方式和翻修假体的选择还需结合术中对骨缺损的评价。髋臼假体表面被自体骨覆盖超过50%,可考虑行植骨加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置换;自体骨覆盖不足50%,宜行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置换。如骨缺损面积较大,可行加强环等翻修。从随访中可见,颗粒骨打压植骨是治疗髋臼骨缺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是髋关节翻修的难点.在进行全面术前评估和计划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分型和选用合适的技术对实现髋臼的成功重建至关重要.生物型髋臼杯、骨小梁金属垫块等新方法显著改善了髋臼重建效果,3D打印等新技术也为髋臼重建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 3D 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itanium trabecular metal,TTM)臼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6 月,选取 19 例(20 髋)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采用臼杯类型不同分为 TTM 组和 Pinnacle 组。TTM 组 9 例(10 髋),男 7 例,女 2 例;年龄 54~65 岁,平均(61.0±3.5)岁。 Pinnacle 组 10 例(10 髋),男 6 例,女 4 例;年龄 51~67 岁,平均(61.3±4.8)岁。术后 6、12 和 24 周进行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和髋臼表面与骨界面的骨长入能力;采用 SF-36 健康调查量表、WOMAC 健康调查表和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关节功能。结果 TTM 组术后 6 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48.2±5.5)分提高到(89.5± 4.0)分,SF-36 健康调查量表分值由术前(329.1±86.7)分提高到(763.8±15.1)分,WOMAC 健康调查表分值由(18.8±11.0)分改善到(1.3±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 Pinnacle 组(术后 6 个月)比较,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 健康调查量表分值、WOMAC 健康调查表分值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臼杯稳定,无松动及移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进行性增加的透亮线。 TTM 组 2 例髋臼假体植入后存在透亮线,均位于 2 区和 3 区,术后 6 个月随访时透亮线消失;1 例髋臼后壁存在骨缺损,行股骨头骨块植骨后髋臼假体稳定,随访过程中植骨块与臼杯接触紧密,未出现松动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 3D 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的初始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68岁,因右髋关节二次翻修术后1年,左髋部疼痛数月入院。自诉右髋疼痛,活动受限。体查见右大腿外侧约25 cm陈旧手术瘢痕,无肿胀、青紫,右髋部无明显压痛,不能直腿抬高,足跟纵向叩痛阳性。患者骨密度T值小于-2.5,属于严重骨质疏松,术前X线及CT检查示右股骨髋臼假体中心性脱位,脱入盆腔内,髋臼固定螺钉断裂(图1)。根据髋臼骨缺损分型定义为PaproskyⅢ型,术前采用金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应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3-01—2015-01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4例(26髋)髋关节疾患。采用Kawamura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骨长入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平均16(6~28)个月随访,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6.6±10.2)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88.3±6.3)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表现:2例术后发现透亮带,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固定稳定,未出现明显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骨溶解征象。其中21髋发现在假体与界面之间有明显骨长入征象。并发症:4例术中出现股骨距裂缝骨折。结论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骨长入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在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重建术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两组,42例采用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方式进行翻修为A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4~72(60.57±4.62)岁;41例采用金属垫块联合骨水泥型臼杯进行翻修为B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2~71(58.74±4.25)岁。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olue scale,VAS);根据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髋臼外展角、股骨偏心距以及影像学标准合格率,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5.36±3.59)个月。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疼痛、功能、畸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P<0.05),且术后12个月A组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1、12个月VAS均依次降低(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股骨偏心距均升高(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旋转中心高度及髋臼外展角均降低(P<0.05),且A组旋转中心高度低于B组(P<0.05),但两组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影像学合格率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治疗髋臼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以及髋臼外展角,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病例1患者女性,65岁,18年前因左髋疾病在外院行左髋人工关节置换术,13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髋关节疼痛,无外伤,疼痛一般,间歇性发病,活动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卧床时症状减轻。近1个月来,患者因髋关节持续性疼痛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门诊就诊。体格检查:左侧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左髋部外侧见一长约25 cm的手术疤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孔钽金属杯联合钽金属垫块在髋关节翻修中治疗髋臼巨大骨缺损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应用多孔钽金属杯联合钽金属垫块治疗伴有严重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17例.男5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63.94±8.81)岁.髋臼骨缺损分型:Papros...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1],但假体的寿命有限,多种原因常会导致假体需要翻修。而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植骨修复骨缺损及可靠地固定翻修假体[2],其中髋臼骨缺损的程度可以对假体的选择、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疗效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笔者就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缺损的钢板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在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通过髋臼钢板对严重的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恢复髋臼的骨性解剖结构,提高翻修术后髋臼假体的长期稳定性。方法自1998年1月~2000年3月行全髋翻修手术47例,对10例髋臼Ⅲ型缺损和2例髋臼Ⅰ型缺损病例,采用异体松质骨进行髋臼植骨重建后,选用合适的髋臼重建钢板,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加强,以恢复髋臼骨性结构及强度。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62岁(37~72岁),术后随访平均9.7个月(6~25个月),在近期随访病例中,髋臼侧异体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吸收和塌陷。结论对严重髋臼缺损的病例,采用髋臼重建钢板进行重建,具有植骨方便、早期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近期疗效十分满意,其后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失败的翻修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的技术挑战.翻修时面对广泛的髋臼骨缺损,可能需要采用几种不同技术,尽可能使髋臼侧恢复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的骨量.获得翻修假体初始稳定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关键.该文就全髋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术前计划和翻修重建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8例(8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45~78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12年,平均5.94年行翻修术。其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翻修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3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54分,平均46.25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6.25个月;其中获随访1年以上3例,2年以上2例。患者术前患髋疼痛、跛行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9~89分,平均83.75分。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臼杯及垫块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1例出现臼杯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且臼杯及垫块周围有骨密度增强,骨长入良好。结论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可保证假体良好初始稳定性及覆盖,且能实现早期骨长入,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