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重症医学科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应用替加环素后患者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分为低FIB组[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FIB)<2.0 g/L, 43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FIB≥2.0 g/L, 58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停用替加环素后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低FIB组的腹腔感染占比41.86%、维持剂量100 mg q.12 h.占比30.23%高于对照组的10.34%、12.07%,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3.71±1.27)g/L低于对照组的(4.65±1.49)g/L,替加环素应用时间(8.98±2.47)d长于对照组的(7.33±2.33)d(P<0.05)。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应用替加环素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应用替加环素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致病菌、用替加环素前器官功能、负荷剂量100 mg、联合应用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2.
李洁  祝德秋 《中国药房》2023,(8):1010-1013+1024
目的 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药学监护和替加环素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案例,对替加环素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判断,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机制;建议医师停用替加环素,并给予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纠正。结果与结论 替加环素与患者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意见,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疗程用药,以及患者自身合并肾功能不全。临床药师及时给予医师停药建议,并建议在必要时输注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液制品进行纠正,避免了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凝血障碍的发生,保障了替加环素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否与浓度有相关性,并确定造成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记录其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值及其他临床指标,按设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良反应(ADR)组49例,对照组74例。分析两组患者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值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发生ADR的浓度折点。结果 ADR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替加环素剂量、疗程等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谷浓度(Cmin)、峰浓度(Cmax)和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通过ROC曲线得到替加环素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折点为Cmin=0.775μg·mL-1,AUC0-24 h=28.38μg·h·mL-1。结论 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临床在应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1例独立文献报道,患者多为男性,偏老龄。11例病例中5例采用常规剂量治疗,3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11例患者中有8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FIB低于1g·L-1,3例FIB介于1~2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介于3~10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应用替加环素(tigecycline, TGC)后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TGC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 331例接受TGC治疗的成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GC使用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根据用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是否<2.0 g·L-1分为低FIB组和正常FIB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总发生率为59.9%,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1.2%vs.58.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疗程、合并肾损伤是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疗程>9 d是独立危险因素(OR:3.100,95%CI:1.707~5.631,P<0.01),而高水平的基础FIB值则是保护因素(OR:0....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药物治疗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替加环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能发生在使用替加环素5~7d,并且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是持续性的,一旦停止使用替加环素,纤维蛋白原在5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本院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121例,按照3 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HFIB的发生情况予以预测与验证。结果 训练集91例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期间有23例(25%)发生HFIB,疗程和基线纤维蛋白原(FIB)是发生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Y=-1.344+0.118X疗程-0.679X基线FIB。构建各危险因素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发现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联合预测因子的Youden指数最大(0.704)时,其在ROC曲线上最佳截断值为-2.702。30例验证集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7%。结论 疗程和基线FIB为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拟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HFI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替加环素是一种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因其耐药率低、抗菌活性强,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伴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其安全性争议也越来越多,关于凝血系统的不良反应报道明显增多,研究报道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引起的凝血系统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替加环素用药期间可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等凝血参数的改变,长疗程使用替加环素、用药前低纤维蛋白原值、腹部感染、高龄和肾功能损伤可能是替加环素相关凝血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对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替加环素使用时间、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15例个案报道,Naranjo’s评分多为“很可能”,男性患者10例,7例采用常规推荐给药方案,6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1,4例介于1~2 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为使用替加环素后3~10 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 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可致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使用期间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患者血药浓度进行监测,计算其PK/PD达标率,为临床更加合理地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纳入的45例重症患者分为高、低剂量组,收集第7次给药后的谷浓度、中浓度及峰浓度(Cmin、C1/2t、Cmax),计算2组AUC0-24、AUIC值及不同感染部位PK/PD达标率,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高剂量组的Cmin、C1/2t、Cmax、AUC0-24及PK/PD总达标率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在肺部、腹腔、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达标率均高于低剂量组,其中2组在肺部感染的达标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随着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增高,PK/PD达标率显著下降。45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共7例,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替加环素对重症患者安全性较好,对于重症患者肺部感染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特别是具有高MIC的病原菌感染,可适当地提高替加环素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确诊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并使用国产或进口替加环素治疗的342例患者资料,其中国产组186例,进口组156例,采用1∶1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评分匹配,获得组间协变量较均衡的2组样本,以临床有效率和细菌学清除率评估疗效,以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安全性,以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国产组和进口组最终各纳入122例患者。国产组和进口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6.9%,细菌学清除率分别为50.0%和54.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2.5%,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每使1例患者临床获益,进口组需要的增量药物治疗成本为105 233.52元。结论国产与进口替加环素在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国产替加环素经济性优于进口替加环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在不干扰胰腺手术治疗早期重症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46例SAP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手术和抗生素,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手术后46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出现发热,无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第1阶段中有5例(33.3%)使用庆大霉素后7~9d,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蛋白和少量管型,停药改用氨卞西林;第2阶段1例(6.7%)因长期使用氯霉素后出现精神症状,停药后缓解;第3阶段无不良反应发生,3个阶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成递减趋势,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干扰胰腺手术治疗SAP时,合理选用抗生素可以明显减少SAP患者的腹腔内感染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手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Tigecycline is a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agent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minocycline. Pancreatiti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tetracycline class of antibiotics and concerns about tigecycline-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have recently been raised. We describe a 69-year-old female who received tigecycline for treatment of a complicated skin and skin-structure infection. Following 7 days of tigecycline she developed severe abdominal pain and elevated pancreatic enzymes suggesting acute pancreatitis. According to the Naranjo adverse drug reaction probability scale, tigecycline was the probable cause of her acute pancreatitis.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 of tigecycline. We recommend that clinicians monitor patients for signs and symptoms of pancreatitis, including abdominal pain, during treatment with tigecyclin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并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蛇毒血凝酶的临床真实应用情况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使用蛇毒血凝酶的住院患者病历信息,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用药情况、疗程>5 d、是否监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ADRs)等相关信息,依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共识,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 22个临床科室共1 170例患者使用了蛇毒血凝酶,使用量前3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及耳鼻喉科;622例患者(占53.16%)为预防性用药,548例(占46.84%)为治疗性用药;给药途径以iv为主;共有578例次不合理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监测FIB、疗程过长以及给药途径不合理等;总ADRs发生率为1.54%,发生FIB降低的ADRs共有18例,无过敏反应的ADRs。结论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使用蛇毒血凝酶的比例高,但仍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共识使用并监测凝血指标,避免疗程过长,以减少ADR,并增加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康复双路径管理三级康复医院住院患者注射用替加环素的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该院康复药学中心会诊的99例应用注射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用药合理性、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该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度腹腔感染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免疫功能、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CU重度腹腔感染80例作为研究资料,男46例,女34例,年龄(61.57±4.08)岁,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取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治疗后,两组MMP-9、Toll样受体(TLR-4)、Ⅳ型胶原(Ⅳ-C)水平减少,与治疗前有明显变化,观察组3项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86、9.097、10.124,均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有所减少,与治疗前比较的变化明显,对照组在3项指标水平方面与观察组相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58、3.807、5.396,均P<0.05)。治疗后,两组T亚群细胞CD3+、CD4+、CD4+/CD8+水平有所增加,较治疗前的指标水平有明显变化,对照组的3项指标水平较观察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6、5.062、4.682,均P<0.05)。用药治疗过程中,共有9例病患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4例来自对照组,剩余5例来自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重度腹腔感染患者采取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机体健康状况,并降低血浆MMP-9、TLR-4、Ⅳ-C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取得确切的疗效,联合用药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但需加强监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病例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其中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