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室颤患者的QTd与JTd(100.48±27.60ms与100.50±23.10ms)显著高于非室速、室颤组(46.80±18.00ms与48.40±18.00ms),(P<0.01)。随着QTd和JTd值的增大,室速、室颤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提示:QTd和/或JTd可作为预测室速、室颤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可作为判断AMI早期预后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塞组QTd明显长于后壁心肌梗塞组(P<0.01)。结论: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测定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测定其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探讨QT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25例溶栓前QTd为78.10±21.62ms,溶栓后QTd为41.20±18.23ms,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6例溶栓前QTd为79.10±22.31ms,溶栓后QTd为74.20±21.56ms,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AMI溶栓后QTd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TP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观察了1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其中持续性室速组(n=55)QTd为106.85±28.74ms,并行性室速组(n=60)QTd为38.56±12.05ms,频发室早组(n=65)QTd为41.44±15.16ms。结果显示持续性室速组QTd显著高于并行性室速及频发室早组,差异极显著性(P<0.01)。QTd>75ms者,持续性室速检出率为94.3%,而QTd≤75ms者,持续性室速检出率反为3.9%。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本文提示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能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持续性室速患者,QTd明显增加;QTd增加(>75ms)易发生持续性室速,甚至室颤。认为QTd可作为判断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及评估其预后的有效简单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8.
袁红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18-418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UA组和AMI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组(P<0.01),AMI组又较UA组明显增高(P<0.01),而SA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选择素可作为AMI患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就诊的93例疑似AM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根据CAG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非AMI患者,33例)。心脏彩超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动态心电图比较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QT间离散度(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与心率震荡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有26例AMI患者保留6个月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为标准,将观察组分为MACE组(9例)与非MACE组(17例),比较MACE组与非MACE组各指标差异。结果: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O、QTd、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显著大于对照组,TS、SDNN、LV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M...  相似文献   

10.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J波、ST段墓碑型抬高、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临床确诊的1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其相关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n=57)、ST段墓碑型抬高组(n=52,其中26例兼有J波出现)和通常组(n=90),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分别与通常组比较QTd、J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QTd、JTd分别为(75.1+22.0)ms、(72.9±23.9)ms和(71.4±21.3)ms、(69.0±25.0),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59.0±17.9)ms和(53.3±18.4)ms,P均<0.01;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8.8%,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10%,P均<0.01.结论:心电图心室复极异常指标J波、ST段抬高、QTd、JTd延长均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0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5 5例QTcd大于 6 0m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 6 0ms的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胡慧英  李志刚 《临床荟萃》2012,27(4):280-28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4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PTCA术前、术后一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三组:心绞痛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失败组。分别对三组QTd、QTcd作术前、术后比较。结果:前二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失败组术前、术后QTd及QTc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的PTCA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的QTd,提示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心肌梗塞患者QTd减少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内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