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徐进康教授应用膏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进康教授善用膏方调治脾胃疾病,认为脾胃为秋冬养阴之要.补益脾胃,主张清养;膏方用药脾胃同举,以平为期;病证结合,科学选药.并举膏方医案1例.  相似文献   

2.
陆长清主任医师是青海省名中医儿科专家,对内儿科病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小儿脾胃疾病的调治尤有擅长。他常师法东垣、仲景,时时顾及脾胃.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和养胃悦脾,顾护脾胃阳气,极少应用苦寒伤胃之品,以防损伤脾胃生发之气;用药多选轻清气薄、输转气机之类药物。爱将陆师常用调治方法举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陆长清主任医师是青海省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对内儿科病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小儿脾胃疾病的调治尤有擅长。他常师法东垣、仲景,时时顾及脾胃,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和养胃悦脾,顾护脾胃阳气,极少应用苦寒伤胃之品,以防损伤脾胃生发之气;用药多选轻清气薄、输...  相似文献   

4.
齐秉慧是清代医家,其治疗脾胃病证,从六经、阴阳、先后天图说出发,主张太阴阳明,分治脾胃;明辨阴阳,脾胃证治;脾胃调治,妙用升提;论治脾胃,推崇温补的观点,体现出治疗脾胃病证时有章可循的辨证论治体系及独特的辨治心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陈如泉教授运用膏剂丸药方治疗甲减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关键在于脾肾阳虚,并临证上以注重整体,因时制宜;补肾为主,兼顾脾胃;病证结合,精选方药;以平为期,以缓图治;衷中参西,欲求优效及区别轻重,加减用药为组方调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小儿脾胃贵在健运,保护脾胃功能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治脾胃法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且有效的作用,调治脾胃用药宜轻灵,同时应注意小儿的日常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孟河医派膏滋药方调治内科病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孟河医派内科病证膏滋药方,采取频次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调治病证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了孟河医派223首膏滋药方,共调治内科病症45种,以虚劳、眩晕、血证、痰饮和腰酸腰痛为主要病症,虚劳最多;调治证型28种,以气虚、阴虚为主。涉及药物(不含收膏药物)390味,以补气药、补阴药为主。虚劳常用药为当归、熟地、白芍等,眩晕常用药为白术、生地、白芍等,血证常用药为白芍、茯苓、人参等,痰饮常用药为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等,腰酸腰痛常用药为熟地、当归、白芍、杜仲等。孟河医派膏滋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当归-白术、当归-熟地、当归-白芍等,当归在膏滋常用中药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图中居核心位置。结论?孟河医派膏滋调治内科病证虚实兼顾,调虚为主。擅以心肝入手,以养血和血调治虚劳;益气升清调治眩晕;益脾统血,敛肝泻热调治血证;健脾理气,利水燥湿调治痰饮;补肾益精,强健腰脊调治腰酸腰痛等病。整体上膏滋用药主和缓调补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录入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案处方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改进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算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经验以及组方规律。结果对脾胃病证筛选出的29个医案,共71首处方、108味中药进行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是甘草、陈皮、砂仁、茯苓、木香、法半夏、厚朴、枳实;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陈皮-甘草""砂仁-甘草""茯苓-甘草";挖掘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的4个核心组合及1首新处方。结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多用醒脾开胃,行气化湿之药品。  相似文献   

9.
杨少山老中医善于运用膏方调治失眠症,临证首先辨证论治,认为并非所有失眠症均适宜膏方调治,仅证属虚而热不胜者方可适当,绝不妄投;膏方调治失眠首先从脾论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宜清补,且兼顾行气活血,使通补相兼,动静结合;同时亦应分析心肝肾等脏腑病变,重视五脏六腑之整体,并兼顾气候变化,使天人合一;认为寤寐的变化符合阴阳特性,其临证用药亦细分阴阳,故调治失眠症总的用药原则不离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0.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刑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是明清治疗脾胃湿热证最常用的5类药物,多使用性味苦寒、辛寒、辛温、甘平、甘温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是茯苓、黄连、橘皮、泽泻、白术、厚朴、猪苓、黄芩、甘草、苍术。  相似文献   

12.
张声生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重在调畅气机,在临证中善于应用对药,从气机升降、出入、从化三方面提出14种治法治疗脾胃病常见症状,包括升清化浊、重镇降逆、理气消胀、疏肝理气、通腑泄浊、辛开苦降、补气健脾、扶阳益肾、收敛止汗、清热凉血、搜风剔络、醒脾开胃、消食导滞、活血化瘀法,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黄元御辨证审慎,用药精简,配伍得宜,用药沿袭张仲景而多有发挥,善于将仲景未用之药融入经方之中。黄氏临床对何首乌的应用十分广泛,其著作《四圣心源》中运用何首乌组方15首。何首乌滋肝养血,润燥荣筋,入足厥阴肝经,与他药配伍得当,可扩大其治疗范围。黄氏运用何首乌与温补、酸敛、滋润等药配伍,治疗病证包括血瘀、中风、目病、须发不荣以及妇产科诸证。总结黄元御运用何首乌的经验,可为进一步研究何首乌的主治功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路志正精通中医典籍,熟悉各家学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文从运用经典理论、经方、各家学说、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民间单验方,整体辨证观和调理脾胃等方面阐述了路志正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方剂应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组成方剂的数味中药中,有些中药为常用药,值得被进一步研究,但始终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别常用药与不常用药。本研究旨在明确方剂中的中药分布是否符合齐普夫定律,并根据中药信息齐普夫分布情况,获得常用中药的分界临界值。方法 共采集84,418首方剂信息。首先预处理方剂中的中药信息,其次分析了中药的分布是否符合齐普夫定律及齐普夫分布,最后进行了线性拟合实验进一步证明中药的频次与排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结果 方剂中的中药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及分布。本研究根据分布曲线获得了常用中药与不常用中药分界的临界值。结论 齐普夫定律适用于方剂信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卷收录83方,认为其选方用药具有以下特点:收录方剂多为历代效方,或当代验方,且适时增补续添新方;方中用药多为补益温散之品,偏重调理气血;剂型以丸、散、汤剂为主,药物根据不同要求分别精细炮制,且制剂时添加辅料亦根据功效有所改变;服用时以煮散法为主要方法,调服法则根据辨证选用不同汤饮送服。在学术上继承了汉唐重视胎产的特点,并初步形成了"妇人调其血"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各种疑难病症,且遣方用药精确而深奥,疗效显著,尤其以合用经方治疗为特色。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多年,受益良多,深感经方用药之妙。现谨举数则彭教授合用经方验案,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温病条辨》药物整理研究,探讨吴鞠通治疗湿温类温病的用药配伍规律,发现吴氏治疗湿温病,重视就近祛邪的同时治疗以中焦脾胃为主,注重祛邪的同时又注重顾护人体的真阴真阳。通过对方药的分析,为临床湿病的辨治提供一定参考,但对于方药的具体应用指征尚需进一步从症状与药物的对应关系进行挖掘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辨证论治心律失常时可引入现代医学病的概念。根据心律失常的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确定治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收集相关行之有效的方药,辨证选用。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可以使心律失常的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