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40例,脑血栓形成63例,后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塞部位分为皮层动脉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脑梗塞组。比较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并分析病人组血浆LCAT活性与脂蛋白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p-PLA2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提供准确简便快捷的方法。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病例组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21例,无症状脑梗死组31例,症状性脑梗死组46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同时检测血浆CHOL、TG、LDL-C、HDL-C水平。结果①病例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有症状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高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组和无症状脑梗死组(P<0.0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结论 Lp-PLA2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有关,Lp-PLA2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测定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并与14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升高(P<0.01),而且其浓度与梗塞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脑动脉硬化症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浆内皮素高于无高血压病史者(P<0.05),说明内皮素可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可能作为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积极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周定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129-130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城乡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80/10万,年死亡率为80~120/10万。以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80万,死亡约110万,发病后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和影响。而在脑卒中病人中,75%~90%为缺血性卒中。因此,进一步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必将造福于广大病人和整个社会。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三类:(1)药物治疗,(2)外科治疗,(3)血管…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脂水平,为今后预防保健及康复干预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1991-2004年诊断为ICVD的病例共2886例,其中2000-2004年ICVD患者共1430例为一亚组,以我院同时期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记录血脂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血TC、TG和LDL—C水平ICVD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性血脂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50岁以上女性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随着年代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总胆固醇从1991—1994年的24.5%到2001-2004年的38.1%(男性)和22.3%到38.5%(女性),且明显高于国内2000-2001年普查人群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结论佛山地区血脂异常是ICVD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例皮层动脉梗塞(CACI),54例穿通动脉梗塞(PACI)与50例健康人对照的血清脂蛋白(a)[LP(a)]的测定,结果提示CACI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PACI患者(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PACI患者轻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60岁以下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P<0.05),尤以45岁以下年青患者增高明显。LP(a)浓度与传统危险因素无相关性。提示LP(a)在CACI患者及年青患者的发病机理探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HBO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MDA,SOD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收到明显的临床疗效,但HBO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如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从自由基的角度,对32例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30例只用药物治疗者及20例正常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HBO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抗磷脂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是循环血清中可与阴性或中性磷脂特异性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或复合物),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和狼疮抗凝物(?upus anticoagulant,LA)。报告表明许多血栓性疾病与aPL相关,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尤为突出。目前aP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已受到广泛重视。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治疗脑血管病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血管病是当前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但迄今国内外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提高脑血管病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为了开拓治疗的新途径我们选用了超声波治疗,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选用1995年中美合作应用于临床的北京东健公司高科技新产品“SVT—100”多功能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 相似文献
10.
抗磷脂抗体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磷脂抗体(aPL)是存在于循环血清中的一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统称,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抗卵磷脂抗体(aPC)、抗磷脂酰肌醇抗体(aPI)、抗脑磷脂抗体(aPE)等,共表现形式为IgG、IgM及IgA。抗磷脂抗体与免疫介导的血栓性疾患密切相关,并且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临床症状涉及多系统,包括偏头痛、癫痫发作、有舞蹈病史的偶发性构音障碍、缺血性卒中、横贯性脊髓病、进展性心脏瓣膜病,无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习惯性流产、一过性黑朦、多发性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2.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高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13-1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明显升高(26.48%,20.22%);在缺血发生24h后开始显著上升,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血浆抑制性氮基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在脑缺血急性期也升高,r-氨基丁酸在恢复期下降,而甘氨酸、丙氨酸未见下降。本文结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参与人类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变化,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各亚型之间的差异及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20例脑梗死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与脑梗死的OSCP分型无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脑梗死的传统危险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设立对照组120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病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密度脂蛋白进行监测及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的可行性及潜在修订点.通过翻译及修订英文原版MoCA,形成长沙版MoCA.方法 在长沙地区年龄≥40岁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及32名对照人群中应用北京版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进行认知及日常生活、情绪、精神评估.通过相关、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及比较北京版MoCA各子测试项目在对照组人群中的得分率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等,探讨北京版MoCA的可行性及潜在修订点.进而通过申请英文版MoCA的翻译修订权、翻译、专家评议、修订、小样本临床试验等步骤,最终确定长沙版MoCA.结果 北京版MoCA与MMSE的总分高度相关(r=0.926).北京版MoCA诊断认知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可信区间为0.848~0.966).按照推荐划界分值(25/26分),其诊断认知障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35%及55.56%.如果将划界分值调整为23/24分可得到最理想的灵敏度(86.04%)和特异度(82.22%).3个存在修订争议的子测试项目进入小样本试验,经反复评议及修订,于2010年7月确定长沙版MoCA.结论 北京版MoCA为一种有效、可行的认知筛查量表,但尚存在一些不适用于我国大陆人群的不足.长沙版MoCA为一种适合中国大陆人群使用的认知筛查量表. 相似文献
17.
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分为 3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9例 )、脑梗死急性期 (74例 )和脑梗死恢复期 (5 9例 ) ,正常对照组 38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 ;同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病灶体积计算。采用 SPSS软件分析。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恢复期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 (P<0 .0 1) ;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 ;血清 Hcy水平与病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 (r=0 .4 5 ,P<0 .0 5 )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与血清 Hcy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结论 高 Hcy血症可能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苏成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3):7-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我院2014-09—2015-03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轻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采取蒙特利尔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认知功能低于轻危组,以动物命名试验、图形描画、数字交替试验、言语复述、语言流畅、延迟记忆、警觉性、计算力、时间定向等方面评分降低明显;高危组较轻危组及中危组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上升;3组仅大脑左侧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轻危组对比,频谱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损伤对患者认知功能可产生严重影响,是造成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认知及记忆障碍的相关原因,随着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多,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Shortened megakaryocyte-platelet regeneration tim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megakaryocyte-platelet regeneration time (MPT) based on measurement of the rate of reappearance of platelet cyclooxygenase activity following oral aspirin was recently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ies.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apparently healthy subjects as well as to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mean regeneration half time in the former group was 5.2 ± 0.15 (S.E.M.) days (n=11) and in the latter group, 4.2 ± 0.21 (S.E.M.) days (n=1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相似文献
20.
邓永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分为常规组、强化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对症治疗;常规组患者服用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强化组服用强化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治疗6个月后,常规组屏气指数为1·21±0·13,脑血管储备能力为30·44±5·09;强化组屏气指数为1·54±0·11,脑血管储备能力为36·14±5·13;对照组的屏气指数为0·95±0·11,脑血管储备能力为21·42±5·20。3组患者的屏气指数和脑血管储备能力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强化组增加的幅度最明显。结论强化剂量的辛伐他汀对患者CVR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