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从臭米面食物中毒标本分离的新食物中毒病原菌——酵米面黄杆菌的分类学位置,对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冻干保存的17株酵米面黄杆菌的鞭毛着生状况作了研究。一、研究方法先将菌种在 P.D.A 琼脂平板上作分离培养,25℃孵育48小时后,将纯种转种半固体琼脂高层和 SIM 培养基。用悬滴法及相差显微镜检查,确定固有运动。  相似文献   

2.
酵米面黄杆菌(又名臭米面黄杆菌、产毒黄杆菌)食物中毒是由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所致的一种生物性食物中毒. 1984年8月我省西畴县新乡村徐××等10人同餐食入以酵米面制作之品(当地群众称人之为吊浆粑)及被该品污染之食物致10人中毒9人丧生.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关于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食物中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特征。方法对中毒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从可疑银耳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从52例患者血液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及米酵菌酸,实验小鼠染毒死亡后解剖见肝脏广泛性出血,从其血液中检出此菌和米酵菌酸。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因食用变质银耳而引起的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臭米面中毒在我省每年都有发生,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疒死率很高。近十几年来,对臭米面中毒的疒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注意力多集中在霉菌方面。一九七七年七月我省通河县曾发生一起臭米面中毒,当时吃臭米面食物的共四人,这四人都因中毒死亡。我们从剩余臭米面样  相似文献   

5.
酵米面中毒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对健康危害极大,病死率高达40~60%,我们曾抢救1起6例全部死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蜡样芽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2003年8月23日,勃利县冷冻厂工地民工食常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对食堂及患者采样进行实验室检验,从剩余食物及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通过进一步的毒力试验和血清学试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胞菌污染食物所引起的.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8年8月1日,围场县围场镇河东村发生一起家庭食用霉变粉条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9人,其中死亡2人。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确认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1998年7月20日,河东村村民王某在奶牛场打工时,将他人放在草垛旁的粉条(马铃薯粉)带回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州市天河区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初步确定易受污染的食品,为防范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08年8月~2011年7月以无菌方式定期随机采集广州市天河区6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内的7类农贸市场的2321份食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的沙门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7类食品中均检出沙门菌,食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7.07%,沙门菌检出率以生肉(11.03%)为最高,依次为淡水产品(4.47%)、熟肉制品(1.60%)、速冻米面(1.47%)、熟制食品(0.75%)、生制食品(0.69%)及生食蔬菜(0.51%);检出沙门菌164株分属6个群、19个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菌为最高(21.34%),其次是沙拉坚沙门菌。结论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的食品均不同程度受到沙门菌的污染,以生肉污染严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畜禽类在屠宰、运输、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监测,减少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黄月娟  李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24-2525
酵玉米面中毒是属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毒中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2000年8月~2004年9月我地区发生5起酵玉米面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多达43人。我院ICU共收治26例酵玉米面中毒患者,经积极抢救与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0月31日,佛冈县机关幼儿园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以及实验室检验,确认为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年来,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为了掌握本病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现将我院2000年10月31日收治的116例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总结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方法、流程规范。方法随机选择萍乡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6例确定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抽检18例患者服用过的食物以及中毒后的呕吐物,对12例与中毒事件有关联的厨师进行了手试子检验,同时对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操作间进行了采样检查,以此来分析和探索导致食物中毒的真实原因。在本次检验中,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包含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在内的引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检查,符合流程规范。结果根据细菌种类的检出率结果显示,沙门菌最高为10%,其次是蜡样芽胞杆菌8.89%、金黄色葡萄球菌6.11%,检出率最低的是副溶血性弧菌3.33%。根据检测样品分类,细菌检出率最高是食品83.33%,其次是中毒患者的呕吐物39.29%,厨师手试子的检出率为22.7%,最低的是食物操作间的厨具仅为6.41%。结论微生物检验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到底是何种细菌类型导致食物中毒,最大污染源是哪里,能够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分析近5年东莞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情况,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总结2008-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东莞市共发生可疑细菌性食物中毒62起,检出病原菌32起,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46.88%)、沙门氏菌(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15.62%)、蜡样芽孢杆菌(9.38%)、志贺氏菌(3.12%).共分析797份可疑食物中毒样品(包括肛拭子、粪便、食具、可疑食品、呕吐物等),各类样本中肛拭子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东莞市近5年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宣传教育,可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荣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0):51-51
蜡样芽孢杆菌(以下称蜡样菌)是一种需氧芽孢杆菌、能腐败食物的肠道致病菌。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常存于空气、土壤、灰尘、水、植物中,在食品、海产品、人的粪便中也可以查出。蜡样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了解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特点,增强学生食堂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减少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方法 采用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根据GB/T4789.28-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结果 经实验室检验,在剩米饭和患者呕吐物同时检出一种优势菌,该菌为G+粗大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混浊,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为不透明菌落,表面粗糙似融蜡状,边缘不齐;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半固体表面有动力,甘露醇细菌计数为1.08 ×106个/g.结论 通过实验室检验,表明该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胞杆菌所致.监督部门应该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卫生工作的经常性监督,督促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由酵米面引起的食物中毒,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几省。近年来在南方的广西,四川也有报告。我省大理州(永平县)、文山州(麻栗坡、广南、西畴)自1982年以来相继  相似文献   

16.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进食补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细菌有沙门氏菌属、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杆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呈暴发或集体发病,有共同的传染源,即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夏秋季细菌容易繁殖,发  相似文献   

17.
关于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我省尚未见正式报导,一九七八年九月,昆明市一起因吃剩大米饭所致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验证实为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现将调查和实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1.1978年9月10日,省××单位×××一家四人,在家吃过中饭后不久,首先是家长出现胃区不适,恶心和呕吐。接着其他三人也相继出现上述症状。家庭成员中其他两人虽然在家一道吃早餐,但没有在家吃中饭,也没有发生上述症状。因此,认定这次食物中毒与中餐有关。2.当餐主食为大米饭,大部分为当餐所  相似文献   

1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人兽共患食物传播性病原菌,由于该菌一年四季均可引起感染,并且病死率甚高,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欧美、日本由该菌造成的临床疾病和食物污染问题,已超过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第一位的沙门菌,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点 该菌为革兰阳性较小的球杆菌,共有8个种,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ICU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9株G-杆菌中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弗氏枸橼酸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克雷伯菌属中以臭鼻克雷伯为主.18株G 菌中以头部葡萄球菌为主.58株真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G-杆菌对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磷霉素、头孢吡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G 菌对万古霉素及利福平的敏感性较高;真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氟康唑的敏感性最低.结论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有效控制ICU的下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1982年7月我省承德地区平泉县发生了一起酵米面中毒,4人食用均死亡。我们对这起中毒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酵米面中首次分离到“酵米面黄杆菌”并检出毒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该县某社员全家3口人,1982年7月10日与一客人同餐,用自制并储存10多天的酵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