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Wallenberg综合征磁共振诊断及五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玉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26-1527
目的 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部CT及MRI特点进行分析,总结5例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结果 颅脑CT扫描检查未发现延髓病灶,11例MRI显示延髓长T1,长T2异常信号,临床表现复杂,多以头晕、眩晕或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结论 临床特点、MRI是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德  李鱼  杨晓苏  何亮  陈科宇 《重庆医学》2015,(8):1060-1062
目的:探讨急性型胼胝体变性(M BD )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该院诊治的3例急性型M 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随访结果。结果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谵妄性震颤、高热等;CT与MRI可见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病灶,CT示病灶为低密度,MRI表现为 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ADC等或低信号;3例均伴发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病灶,1例出现脑桥臂对称性病灶,1例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出现类似“三明治”样改变。结论急性型M BD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但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腔隙性脑梗死,CT、MRI的检查及对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有部分患者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还有部分患者临床无症状。25例患者MRI扫描发现病灶80个,CT扫描发现病灶22个。结论:MRI对早期病变、微小病变及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显示较CT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9例临床症状明显者采取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④结论 MRI是骶管囊肿诊断的主要依据.对MRI确诊骶管囊肿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金怀玉  孙志先 《吉林医学》2011,(36):7791-7791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病灶的分析诊断。方法:选取54例患者,于TACE术后4周行CT图像与MRI图像对比分析研究。结果:54例共67个病灶,MRI显示共35例53个肿瘤病灶残留,11例出现14个新发病灶;螺旋CT共显示19例32个肿瘤病灶残留,13例出现21个新发病灶。以螺旋CT为标准,MRI判断病灶残存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100%。结论:MRI能准确显示肝癌TACE术后的肿瘤的大小、坏死程度、碘油沉积以及侧枝血管循环形成等情况,是无创性检查判断TACE术后病灶情况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耳腺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分析影像学检查对中耳腺瘤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例中耳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与颞骨CT、MRI检查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例患者病灶局限于鼓室腔内,4例患者病灶范围自鼓室至鼓窦(其中1例患者肿物穿透鼓膜至外耳道);4例鼓膜表现向外膨隆,1例鼓膜正常;经音测听显示,3例传导聋、2例混合聋;患者术前颞骨CT检查均显示存在听骨链包绕软组织影,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见盾板较尖锐;4例患者术前经内耳MRI扫描显示存在鼓室病变,T1见等信号影、T2见等信号影,肿瘤均存在明显强化;3例患者术后行颞骨CT扫描,1例患者见鼓室腔内软组织影膨出,经手术证实为病变复发;2例患者术后行内耳MRI扫描均显示鼓室存在未明显强化,未见复发症状,考虑鼓室内存在瘢痕组织。结论:中耳腺瘤患者的颞骨CT检查特征主要为鼓室软组织影且不伴听骨链、骨质等结构异常;而内耳MRI检查的特征则为鼓室T1、T2等信号、出现明显强化的结节影。中耳腺瘤的CT与MRI特征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在术前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方法:筛选腔隙性梗死患者群体40例,之后在此基础上将其视为核心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在入院之后进行了详细的内行急诊螺旋CT检查后和MRI检查,随之将临床诊断作为最终诊断指标,深度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信息和具体的患者身体部位诊断现状。结果:经过最终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的患者案例数量为6例,顶叶患者案例数量6例,其次是枕叶患者和基底节区患者以及丘脑患者、脑干患者和小脑患者、颞叶患者,案例数量依次为4例、8例、3例、3例、4例、6例。在40例患者案例中,CT检查过程中一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最终总共显示患者病灶为45处;MRI检查阶段,38例患者均存在脑梗死病灶,最终显示患者病灶为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查,其检测效率明显高于CT检测效率(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诊断过程中,MRI检查效率优于CT检测效率,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9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 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其中 6例在发病后进行了 MRI检查 ,3例加做了 DSA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 CT资料。结果 :3例患者 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 ;6例 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 ,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 ,随诊 MR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 :结合多层螺旋 CT平扫 ,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 ,以 CBF、MTT及 TP最为敏感。而且还可观察慢性脑缺血性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6层螺旋CT与1.5T MRI扫描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回顾性病理分析和临床随访的64例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依据检查手段分为CT组(32例)和MRI组(32例),影像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为对比依据.结果 检查CT组32例41个病灶,MRI组32例38个病灶,小肝癌病灶检出率CT与MRI平扫分别为75.0%和93.4%,差异有显著性(P<0.01),增强扫描分别达到了97.2%和98.3%,MRI组略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RI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增强扫描可提高两者检出率,且增强CT和MRI扫描可以更清楚显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优于平扫.CT与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增强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其中6例在发病后进行了MRI检查,3例加做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CT资料.结果:3例患者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6例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随诊MR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合多层螺旋CT平扫,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以CBF、MTT及TP最为敏感.而且还可观察慢性脑缺血性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CT,MRI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来促进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进一步科学性诊治,找到有效实际的疗法,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检查方法 :CT检查20例,MRI检查20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结果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中CT表现以大小范围不等片状低密度为主,多分布于额、颞、顶皮质、皮质下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常为多发。单侧发病范围较大时,有明显占位效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与同时做CT检查者比较,MRI显示病变更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以无明显强化为主。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中CT未显示病灶,但MRI均发现病灶,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2例。结论 MRI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CT、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紧密结合,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正确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5例,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CT及常规MRI检查均无特征性,本组25例CT共检出病灶37处,19例MRI共检出病灶97处,且DWI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常规CT及MRI对DAI病灶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DWI序列是评价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MRI序列。  相似文献   

13.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和PE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HSLE)的CT、MRI和PET特点。方法 对29例患者行脑部CT、MRI,对4例患者行PET,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CT显示脑白质内界限清楚的对称性低密度病灶;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扫描无强化,FLAIR序列病灶范围同T2所示一致;PET显示未治疗患者内囊后肢、枕叶和小脑白质无代谢,临床症状改善者上述部位代谢明显减低,临床症状改善者和未治疗者小脑皮质代谢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小脑皮质正常。结论 HSLE患者脑部CT和MRI改变多局限于白质,PET显示病变部位低代谢或无代谢,小脑皮质和白质代谢的改善与HSLE患者临床转归一致。  相似文献   

14.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和PE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spongiformleukoencephalopathy,HSLE)的CT、MRI和PET特点。方法对29例患者行脑部CT、MRI,对4例患者行PET,并分析其结果。结果CT显示脑白质内界限清楚的对称性低密度病灶;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扫描无强化,FLAIR序列病灶范围同T2所示一致;PET显示未治疗患者内囊后肢、枕叶和小脑白质无代谢,临床症状改善者上述部位代谢明显减低,临床症状改善者和未治疗者小脑皮质代谢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小脑皮质正常。结论HSLE患者脑部CT和MRI改变多局限于白质,PET显示病变部位低代谢或无代谢,小脑皮质和白质代谢的改善与HSLE患者临床转归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继发脑内感染的MRI及CT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AIDS继发脑内感染患者32例,进行常规CT、MR及MR增强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CT、MR常规表现及MR增强表现。结果:32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血清HIV、弓形体Ig G及Ig M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脑内感染分别为弓形体、隐球菌、结核感染,32例患者完成了CT、MR常规检查,28例患者完成MRI增强检查,脑内感染病灶部位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处(19例),其次为半卵圆中心(11例)、侧脑室周围(18例)、基底节区(6例)、小脑(9例)、脑干(3例)。艾滋病脑内感染MRI表现为斑片状、块状及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多为高信号;MR增强后表现为斑片状、环状强化,并且以环状强化多见(27例)。CT表现多为片状、斑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部分病灶密度不均,呈混杂密度影。结论:CT、MRI及MRI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诊断脑内感染及感染的分型提供依据,对AIDS继发脑内感染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选取的100例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其中老年组54例,非老年组46例,采用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两组的CT特点和所出现的临床表现。结果:CT检查显示局限性低密度区改变、豆状核边界不清、大脑中动脉区改变和双侧额极低密度改变等病灶非常明确,具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非老年组患者CT检查显示的单侧脑组织病灶明显多于老年组,显示的多脑组织病灶则明显较老年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患者的构音障碍、偏瘫和意识障碍等明显较非老年组多见,而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头晕和头痛等症状明显少于非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CT扫描检查对于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患者的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价值,与临床表现结合可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军强 《吉林医学》2010,(30):5364-5364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检查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肿瘤位于股骨干12例,股骨颈11例,胫骨干9例。其中皮质型15例,松质骨型10例,骨膜下型和髓腔型7例。X线表现有25例显示瘤巢。14例行CT检查100%可显示出清楚的瘤巢。5例骨样骨瘤病灶MRI检查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等信号。结论:骨样骨瘤是常见骨肿瘤中体积最小的良性肿瘤,诊断本病的关键是确定瘤巢,X线平片是最广泛的诊断方法,CT扫描是显示瘤巢明确诊断的最佳方法,MRI对瘤巢的骨化病灶显示仍不如CT清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桥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重新认识桥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本文对绩溪县人民医院内科从2008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9例桥脑卒中患者,其中梗死性卒中3例,出血性卒中6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7.8岁,并对二者的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和头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桥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杂性和多样性,头痛、呕吐、眩晕是常见症状,病情危重,头颅CT对早期梗死性卒中的病灶不易发现,MRI检查更有价值,对桥脑出血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病灶,对早期正确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桥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部位,病情取决于病变性质和病灶大小,头颅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桥脑梗死的确诊率,桥脑出血患者病情较桥脑梗死严重,出血量大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实施办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患者中随机选择91例进行研究,并对这125例患者分别利用MRI与CT进行诊断。分析这两种技术的实施办法及效果。结果:91例患者中,MRI对病灶数量的检出明显高于CT技术,P0.05,但MRI检查病灶的大小以及检查时间则明显低于CT,P0.05。结论: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MRI较之CT更具优势,尤其是对于症状和病灶位置、性质明显不符以及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要尽可能的采用MRI进行检查。但考虑到费用等问题,具体的诊断中,医生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灰质移位症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提高对脑灰质症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灰质移位症临床CT,MRI的影像学资料,评价脑灰质移位症病变的大小、分布、伴随的其他脑发育畸形,如胼胝体的发育畸形、平滑脑、脑裂畸形等,病变有无占位效应及其周围有无水肿情况.结果:30例脑灰质移位症患者中,脑灰质移位伴胼胝体发育畸形5例(17%);脑灰质移位脑裂畸形11例(36%);脑灰质移位伴平滑脑3例(10%);脑灰质结节位于室管膜下5例(17%);巨大孤立性脑灰质移位2例(7%);脑灰质结节位于半卵圆中心4例(13%);多发生在25岁以下,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18例患者有智力低下,2例肢体活动障碍,病灶多位于顶叶,其次是颞叶和枕叶,病变均为单发,CT和MRI能够清楚显示病变,T1WI与T2WI均显示等皮质信号,PDWI显示病灶更清楚;CT显示半卵圆中心,脑室白质区及室管膜下移位的灰质结节或团块,呈稍高密度影,与正常脑皮质密度相等,增强扫描病灶与正常脑皮质强化一致.结论:脑灰质移位症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均有一定特征,CT平扫一般即可做出诊断,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可作为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