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并对再障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97例住院治疗的再障患者,其中重型再障44例;再障阴虚型41例,阳虚型25例,阴阳两虚型22例,气血两虚型9例。均用活血化瘀基本方治疗,96例配合丙酸睾丸素治疗,治疗时间平均为213天。结果:总有效率为80.41%,重型再障的总有效率为81.82%。阴虚型的总有效率为73.17%,阳虚型总有效率为84.0%。阴虚型与阳虚型再障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88,P>0.05)。39例治疗前查甲皱微循环均明显异常,治疗有效的19例中甲皱微循环明显改善或正常,其总积和分值与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611,P<0.01;r=0.481,P<0.01)。结论:血瘀在再障患者中是一个普遍规律,再障的病机是因“瘀”致“虚”。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各型再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一种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AA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细胞及体液因素调节异常及其启动因素,以及造血干/祖细胞缺陷与细胞及体液因素调节异常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对识别存在不同病理机制的AA患者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病理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病理机制夏长青综述储榆林审校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三种学说,即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紊乱及造血微环境异常。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表明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AA最常见的病理机制。我们就AA的免疫病理机制进行概述。1...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具有多元发病机制,其中免疫发病机制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分析了32例A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某些造血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AA的免疫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32例AA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5~48岁,平均30岁。依据1987年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会议标准[‘j,分为重型AA(SAA)I型7例,SAA!型12例,慢性AA(CAA)13例。其中4例有长期苯接触史,3例合并病毒性肝炎,余25例病因不明。所有患者2周内无感染征象,亦未曾输血。2样品制备取静脉血Zml,目凝后分离血清,-80C保存待检。取肝素抗凝静脉…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急慢性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急慢性分型杨崇礼196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急、慢性分型。从病理变化的角度看,再障的基本病变是红髓总容量的减少,呈向心性萎缩。急性型红髓在短期内遭到广泛的破坏,非造血细胞增多;慢性型红髓...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免疫抑制疗法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文简要综述其主要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合理用量及疗效、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所综述的药物包括抗人胸腺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环孢菌素A(CSA),ALG/ATG与CSA联合应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IIST HGFs),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HD—MP)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VIG)。本综述目的是指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全面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包括三个方面;造血干细胞本身增殖缺陷、对干细胞的免疫损伤及造血微环境异常。本文主要综述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药物、化学物质、电离辐射及病毒感染;妊娠亦偶可引致AA。其中以氯(合)霉素和肝炎病毒最为重要。上述病因的作用机制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16.
李又平  王龙成  白洁 《临床荟萃》1999,14(7):307-308
与肝炎病毒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及与肝炎病毒相关性再生不良,与肝炎病毒相关性单种血系统再生障碍等均是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一项研究。我院近几年来对肝炎后肝硬变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血象及骨髓象作了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与方法 慢性活动型肝炎(CAH)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21~45岁,病程0.5~10年。肝炎后肝硬变(HLC)73例,男51例,女22例,年龄33~66岁,病程3~23年。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方法采用常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镜下分类法。诊断各型肝炎用ELISA和PCR法。 1.2 血象特点 在CAH31例中,Hb减少者9例,占29.03%。范围8.4~10.3g/L。PC减少者11例,占35.48%。范围在7.5~9.7×10~9/L。WBC减少者9例,占29.03%,范围在2.7~3.8×10~9/L。三系均减少者9例,占29.03%。单纯性血小板减少2例,占6.45%。  相似文献   

17.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孙关林陈惠仁李晶邬维礼钱六妹史冬梅吴裕忻王振义尽管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病因众多,且有的尚不明确,然而近年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我们应用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方法,结合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病因及其病理机制不十分明确、其急性病例病死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疾病。由于再障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的加重,再障的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国...  相似文献   

19.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型及其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