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0.05和χ2=0.75,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0.05和χ2=7.92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针刺配合手法组和针刺组,针刺配合手法组采用针刺“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配合被动肢体活动,同单纯针刺相比较,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配合手法组的显效率为27%,显著高于针刺组13%,总有效率73%明显优于针刺组47%(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明显相关,其中&;lt;3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56,P&;lt;0.01);3~6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X^2=3.99,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智力、性别无显著关系(P&;gt;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侧忽略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伴有患侧忽略的偏瘫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积极采用患侧忽略的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明显差异(X^2=3.55,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21,P&;lt;0.01),观察组疗效显著,对照组疗效一般。结论:在康复治疗时,加强对患侧忽略的强化训练,对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出院前进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运动功能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优于对照组(X^2=23.49,P&;lt;0.05;X^2=56.87,P&;lt;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康复计划.有利于其运动功能和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组合模式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脑卒中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30例,在常规进行促通技术治疗基础上,给予AK-2000型微电脑低频治疗器治疗,取连锤加针灸和推拿加按摩4种模式;治疗时间每种选择模式各15min,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不采用上述方法,仅采用常规促通技术。结果:治疗Fugl-Meyer评分(FNA)由治疗前(12.55&;#177;9.04)分升至(21.26&;#177;8.1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2,P&;lt;0.05),治疗组较对照组(16.36&;#177;8.27)分改善明显(t=2.33,P&;lt;0.05),独立功能性测评治字疗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AK-2000型低频治疗器提供的电刺激能恢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可作为瘫痪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联用神经促通技术及中医按摩疗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药物口服。分别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偏瘫都以一侧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躯干训练未受到重视。探讨躯干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康复医院2003-01/2004-12的住院脑卒中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接收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躯干功能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总体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积分均有显著增加(P&;lt;0.05或P&;lt;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躯干功能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组合针灸法并用自拟中药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方法:选择2001-07/2004-0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风病治疗中心病房及针灸门诊的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为组合针灸法(体针+脊背针)并用自拟益气养阴解痉方药综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组,患者就诊后即行治疗,于入选时及治疗6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6周后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上肢(24.20&;#177;2.12).(13.35&;#177;198)分.下肢(24.80&;#177;2.74).(9.95&;#177;1.23)分;对照组:上肢(19.25&;#177;1.97).(11.65&;#177;1.53)分.下肢(18.65&;#177;1.09),(10.20&;#177;1.76)分,t=14.756~44.54.P&;lt;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上肢(10.85&;#177;1.09),(7.60&;#177;2.30)分;下肢(14.85&;#177;2.72).(8.45&;#177;1.32)分,t=-5.703,-9.472.P&;lt;0.05],③治疗组的Ashworth痉挛评级在治疗后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5,15.7.4例,对照绢为8.9+15.8例,t=3.897,P&;lt;0.05]。结论:采用针灸并自拟中药方治疗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和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4139名被调查者分成脑卒中组、对照组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吸烟组。观察各组间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的高血压发病率最高为61.9%(39/63),高于TIA组45.45%(75/16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10.257,P(0.05).TIA组的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为16.36%(27/165),明显高于其他相关因素组(X^2=4.924~109.089,P&;lt;0.01)。脑卒中组高血压,心脏病发病率高于TIA组(P&;lt;0.05)。TIA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脑卒中与以高血压、TIA为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汉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34-4834
目的 观察中药袋配合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1组46例,对照2组47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袋配合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对照1组采用中药袋疗法,对照2组采用推拿疗法,3组患者治疗期间每2周检查1次椎基底血液流变学情况,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与对照1组比较t=4、4,5、0,4、9,P&;lt;0、01;与对照2组比较t=2.8~3、3,P&;lt;0、05。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对照1组比较t=45.7,2.2,P&;lt;0.01或P&;lt;0.05;与对照2组比较t=45、9~-5、2,P&;lt;0、01或P&;lt;0、05。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2例。对照1组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8例。对照2组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X^2=4.46,3、3,P&;lt;0、05,两个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X^2=0.11,P&;gt;0.05。结论 中药袋配合推拿疗法对椎一基底动脉血液流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联合治疗比单一疗法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安神解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神解郁汤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并与氟西汀比较。方法将1998-08/2004-05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5例按自愿接受治疗而分为安神解郁汤治疗45例(治疗组),氟西汀治疗30例(对照组)。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按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抑郁程度及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愈显率(47%,50%)与总有效率(82%,8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恶心呕吐两组分别有1例和5例(X^2=5.103,P&;lt;0.05),肝功异常两组分别有0,4例(X^2=6.338,P&;lt;0.05)。结论安神解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与氟西汀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氟西汀为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老年患者198例,男196例,女2例,年龄72—92岁。应用彩色多普勒B超显像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1.3%。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X^2=8.8342,P&;lt;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与颈动脉正常高龄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332.P&;gt;0.05;X^2=0.6275,P&;gt;0.05;X^2=1.07018,P&;gt;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26.1%)与颈动脉正常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8.1%)比较相差显著(X^2=9.9675,P&;lt;0.01)。但是,当并存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72%)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检出率(18.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常见,高血压是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重叠增加后者的危险性,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音乐电疗及心理疗法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音乐电疗和心理疗法治疗老年肠激惹综合征(IBS)的疗效,选择130例IBS患者,单纯随机分为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治疗组应用音乐电疗结合心理治疗1个月,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10mg,3次/d)、谷维素(30mg,3次/d)。分别于治疗1个月、治疗后2个月(随访)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表明治疗1个月后两组显效率(76%和59%;X^2=1.99,P&;gt;0.05)和总有效率(91%和91%;X^2=0.002,P&;gt;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个月后,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2%和38%;X^2=13.38,P&;lt;0.01),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和44%;X^2=11.01,P&;lt;0.01)。提示治疗IBS的药物很多,近期疗效显著,但停药后易复发,而音乐电疗及心理疗法的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且巩固。  相似文献   

17.
促进技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促进技术组(A组),传统针灸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A、B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明显高于C组(P&;lt;0.05);A组治疗后BrunstromⅣ级以上和FIM评分高于B组(P&;lt;0.05)。B组高于C组(P&;lt;0.05)。提示促进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且比传统针刺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不同阶段特征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接受普通康复治疗,但治疗组强调偏瘫不同时期的特殊训练项目。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提高,肢体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掌握脑卒中偏瘫不同阶段的特征对偏瘫肢体的恢复有利,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并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7/2004-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有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疗法加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70.3&;#177;11.6)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48.4&;#177;10.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8,P&;lt;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74.9&;#177;15.7)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52.2&;#177;16.3)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17,P&;lt;0.01)。结论: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治疗30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77;10.17)分与治疗前(15.32&;#177;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177;9.81)分,30d后为(16.97&;#177;9.74)分(P&;gt;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