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0.05和χ2=0.75,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0.05和χ2=7.92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冉春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70-970,975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抗痉挛模式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 ,绝大多数患者都伴有肌痉挛 ,并且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痉挛的抑制和治疗在康复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其方法很多 ,疗效不一。笔者着重探讨了抗痉挛模式对痉挛的抑制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1年 10月至 1997年 3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 12 0例 ,均经临床及CT确诊为首次发病。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除偏瘫外无明显骨骼、肌肉病变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60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 1~ 2。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x±s)组 别年龄 (岁 )开始时间 (d)…  相似文献   

4.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临床研究证明,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神经机制研究报告甚少,近十年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对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33-3535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患者,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施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HAMD、HDM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85%,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痉挛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痉挛体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综合训练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行肢体功能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抗痉挛体位摆放。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步态、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步态、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及相关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8.87%(P<0.05)。结论 抗痉挛体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综合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促进步态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目的:探讨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2组均采用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将抑制痉挛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肢体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抑制痉挛贯穿康复训练中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世栋  张智  黎艳 《系统医学》2023,(21):188-191
目的 分析探讨中药熏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病案号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周径、血液流变指标、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与Lovett分级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35.86±4.61)cm/s,下肢周径(30.25±2.11)cm,优于对照组的(24.95±4.16)cm/s、(33.14±2.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4、4.086,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指标、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Barthel评分与Lovett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应用中药熏洗与康复训练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升血流速度,有效预防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切实改善生活能力,整体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陈玉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2-3142
选择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良肢位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只用药物治疗。经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下肢功能恢复和步行能力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目的 分析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抽选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用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治疗。详细统计临床疗效、步行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等级良好率68.89%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NIHSS评分、Fugl-Meyer以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予以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降纤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强化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强化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的影响。方法:10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均采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治疗,给予PT、OT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抗痉挛药物及抗痉挛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对治疗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ADL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抗痉挛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26例偏瘫进入后遗症期的病人进行康复干预.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方法进行评测,发现手、上肢、下肢运动功能仍有一定改善,说明康复治疗对偏瘫后遗症患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疾病谱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由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多存在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电刺激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电刺激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本文仅就国内外关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低频脉冲电治疗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确诊,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5.4岁;病程2~48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2](21.9±8.5)分;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有严重脏器疾病、多种药物过敏的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神经康复机械手联合常规训练用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进行常规肢体运动训练,联合组30例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神经康复机械手进行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20.
孔莉  林智 《中国康复》2019,34(9):455-457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家庭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及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痉挛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医师的定期指导下,由家属和患者自己进行综合的抗痉挛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入组前、入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入组1个月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3个月和6个月,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在服用抗痉挛药物的同时坚持抗痉挛康复训练是切实有效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