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在肺结核CT征象群分类的价值,为继发性肺结核病的CT分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将243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涂阳、涂阴肺结核分别为129例和114例)的肺内CT征象分为13种,应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继发性肺结核进行影像分类.并比较在涂阳、涂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经因子分析后可形成5个公因子,即播散因子、实变因子、小叶中心正因子、小叶中心负因子、空洞因子。经聚类分析后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类型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空洞播散型59例(24.3%)、空洞为主型34例(14.0%)、气道播散型32例(13.2%)、实变为主型54例(22.2%)和结节型64例(26.3%)。涂阳、涂阴肺结核2组间类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涂阳组空洞播散型、实变型明显多于涂阴组;而涂阴组结节型明显多于涂阳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可较好地对活动性肺结核的复杂CT征象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特别是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在肺结核CT征象群分类的价值,为继发性肺结核病的CT分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243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涂阳、涂阴肺结核分别为129例和114例)的肺内CT征象分为13种,应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继发性肺结核进行影像分类.并比较在涂阳、涂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因子分析后可形成5个公因子,即播散因子、实变因子、小叶中心正因子、小叶中心负因子、空洞因子。经聚类分析后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类型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空洞播散型59例(24.3%)、空洞为主型34例(14.0%)、气道播散型32例(13.2%)、实变为主型54例(22.2%)和结节型64例(26.3%)。涂阳、涂阴肺结核2组间类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lt;0.05)。其中涂阳组空洞播散型、实变型明显多于涂阴组;而涂阴组结节型明显多于涂阳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可较好地对活动性肺结核的复杂CT征象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特别是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疗前及治愈后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临床治愈的活动性肺结核31例,对比观察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转归表现.结果 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治愈前检出率为100.0%,治疗后检出率为35.5%.活动性CT征象中毛玻璃阴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影、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厚壁空洞和肺实变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87.1%、80.6%、80.1%、61.3%、58.1%、48.4%和32.3%、,治愈后检出率分别为0、19.4%、0、0、12.9%、0和3.2%.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CT检查可检出多种活动性影像,而疗程结束后上述征象减少并多以单发为主,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疗效的判定,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增多对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0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活动性肺结核340例,其中有涂阳患者31例,涂阴患者309例,非活动性患者140例。结果发现血小板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组(P〈0.01),在涂阳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涂阴组(P〈0.01)。结论血小板增多可以作为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普通高考招生体格检查结核病检出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09--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考招生体格检查病案资料和全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的疫情资料,共有316386名考生参加体格检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检出的23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用7。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9--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考招生体格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75.2/10万,2010年和2011年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15.0/10万、102.0/10万,2012年检出率最低,为46.5/10万。其中男性为55.9%(133/238),女性为44.1%(105/238)。根据学校生源地区检出例数从高至低排列前5位为番禺区54例、越秀区37例、荔湾区29例、增城区25例、天河区22例、白云区22例。5年间检出患者均为初治类型,涂阳肺结核患者占18.I%(43/238),涂阴肺结核患者占81.9%(195/238),肺部病灶以1~2个肺野为主,占90.7%(216/238)。结论广州市普通高考招生体格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广州市在校高中学生,尤其是老城区和流动人口密集区域高中学生的结核病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结核疗前及治愈后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临床治愈的活动性肺结核31例,对比观察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转归表现。结果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治愈前检出率为100.0%,治疗后检出率为35.5%。活动性CT征象中毛玻璃阴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影、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厚壁空洞和肺实变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87.1%、80.6%、80.1%、61.3%、58.1%、48.4%和32.3%、,治愈后检出率分别为0、19.4%、0、0、12.9%、0和3.2%。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CT检查可检出多种活动性影像,而疗程结束后上述征象减少并多以单发为主,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疗效的判定,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路希伟  伍建林 《中国防痨杂志》2007,29(1):25-28,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 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营养不良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痨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熙  何钟宓  李曦  周小飞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596-1598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痨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85例初治涂阳肺结核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与193例营养状况正常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均采用2HREZ(S)/7HRE治疗,观察痰菌阴转率、X线好转率。结果2个月强化期结束时蛋白质营养不良组与营养状况正常组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5.7%,65.8%(P〈0.05);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73.5%,83.9%(P〈0.05);空洞闭合率分别为13.5%,30.4%(P〈0.05)均有显著差异。9个月疗程结束时,蛋白质营养不良组与营养状况正常组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6.2%,97.4%(P〉0.05);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92.4%,95.3%(P〉0.05);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2.7%,84.8%(P〉0.05)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蛋白质营养不良影响肺结核患者的早期抗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抗酸杆菌(AFB)阳性检出特征,为肺结核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63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直接厚涂片AFB检查,并对涂阳患者进行I豳床分析。结果发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95例,阳性率36.1%。其中AFB(±)7例(7.4%)、AFB(1+)36例(37.9%)、AFB(2+)20例(21.0%)、AFB(3+)13例(13.7%)、AFB(4+)19例(20.0%)。三个痰标本首次涂片阳性率为65.3%(62/95),清晨痰标本阳性检出率为61.8%(84/136),涂阳患者三种不同痰标本和不同送检次数在AFB阳性检出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涂阴肺结核比较,涂阳肺结核患者咳嗽、咯血、发热、空洞形成和病灶≥2个肺野等比例分别高达97.9%、41.1%、54.7%、48.4%和82.1%,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留取合格痰标本,认真涂片检查,提高痰标本阳性检出率,痰涂片检查符合我国国情,是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DOTS策略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选取150例确诊的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同期随机抽取痰检阳性1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及病变CT表现。结果观察组病变分布广泛,累及≥3个肺叶为44.6%(67/150),大于对照组26.8%(40/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1);观察组CT表现示空洞、新月征及结节、条带影、晕征、胸膜下段叶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6.0%(84/150)、36.0%(54/150)、8.0%(12/150)、59.4%(89/150)、56.0%(84/150)、41.0%(62/150)、54.6%(82/150),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0%(42/150)、5.3%(8/150)、1.3%(2/150)、13.6%(20/150)、18.5%(28/150)、25.4%(38/150)、40.8%(6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4.14,P<0.01;χ^2=20.88,P<0.01;χ^2=7.49,P<0.01;χ^2=68.61,P<0.01;χ^2=44.68,P<0.01;χ^2=8.64,P<0.01;χ^2=5.89,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多肺叶受累,空洞内结节、新月征、条带影、晕征、两肺下叶胸膜下片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液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诊断蒿属花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1043例患者皮内试验结果,将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结果分别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及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IgE,sIgE)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皮内试验诊断蒿属花粉过敏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及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血清sIg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同时评价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用于皮内试验的安全性。结果以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将蒿属花粉皮内试验结果≥“+”作为诊断界值,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灵敏度为95.99%,特异度为84.36%,阳性预测值为85.01%,阴性预测值为95.79%,准确度为89.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的可信区间为(0.943—0.970)。当以蒿属花粉皮内试验结果≥“++”为诊断界值时,蒿属花粉皮内试验灵敏度为79.29%,特异度为97.33%,阳性预测值为96.48%,阴性预测值为83.57%,准确度为88.66%。次要评价指标以PhadiaUni-CAP系统血清蒿属花粉变应原sIgE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将蒿属花粉皮内试验结果≥“+”作为诊断界值时,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95.23%,特异度为45.98%,阳性预测值为88.97%,阴性预测值为67.80%,准确度为86.39%。如以蒿属花粉皮内试验结果≥“++”为诊断界值时,则皮内试验灵敏度78.89%,特异度为96.55%,阳性预测值为99.05%,阴性预测值为50.00%,准确度为82.06%。蒿属花粉血清sIgE阳性组中,血清sIgE水平与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的阳性反应程度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68728。1043例受试者中,与蒿属花粉变应原有关的局部不良反应为7.01%(73/1043);仅有1例患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该患者同时合并律草花粉、圆柏花粉过敏。结论使用蒿属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可以有效、安全地诊断蒿属花粉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73例,根据其图像特点进行分类并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按图像特点分为6型,其中多空洞型7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无结核播散灶;肺间质型20例,表现为肺内大片细网织样密度增高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病变区内部分病灶融合实变,并可见多发垂直于胸膜的小叶间隔增厚影;雪花型16例,4例合并间质型,表现为多发腺泡样结节沿小支气管及其分支周围分布,受累各级支气管管腔充盈,内形成多发“小树芽征”及小叶性实变;肿块型29例,病灶边缘可见光滑、深分叶、长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未见短毛刺征,病灶平扫为等密度,其中3例肿块呈薄壁或厚环形强化,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内出现假性动脉瘤;实变型4例,为多发段、叶实变,段、叶支气管腔内无异常改变。 结论6种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中,肺间质型、雪花型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有一定特异性,但所有类型需结合临床、化验检查等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11年7月间,住院的HIV/AIDS合并肺结核的病人,回顾分析其末梢血CD+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试验)、痰涂片、结核抗体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涂片的关系。结果117例病人中,cD。细胞计数〈50个/mm3时,PPD试验无阳性反应,痰涂片阳性率为20.0%(3/15),结核抗体阳性率为26.7%(4/15);CD4细胞计数在50~200个/mm3时,PPD试验阳性率为25.0%(16/64),痰涂片阳性率为40.6%(26/64),结核抗体阳性率为35.9%(23/64);CD4细胞计数在200~500个/mm3时,PPD试验阳性率为55.3%(21/38),痰涂片阳性率为60.5%(23/38),结核抗体阳性率为52.6%(20/38),其中65例痰涂片阴性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涂片有29例(44.6%)抗酸杆菌阳性;CD4细胞计数〉500个/mm3时,痰涂片阳性率为71.4%(5/7),结核抗体阳性率为57.1%(4/7)。结论CD4细胞计数在500个/mm3以上时,痰涂片阳性率、结核抗体阳性率与HIV阴性肺结核检测相近,CD4细胞计数在200个/mm3以下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数值越低合并肺结核症状越重,PPD试验反应、痰涂片、结核抗体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涂片阳性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支气管镜检查对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8例AIDS合并肺部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胸部CT、支气管镜下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验结果、经支气管肺活检病理结果。结果 28例病人的BALF结果:涂片革兰染色G+球菌阳性8例,G-杆菌阳性3例;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1例;涂片查真菌孢子及菌丝全阴性;人类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MV DNA)阳性14例;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TB DNA)阳性5例;细菌培养铜绿假单胞菌4例,肺炎链球菌1例,烟曲霉菌2例,白色念珠菌1例。支气管肺活检组织病理:鳞癌3例,小细胞癌1例,肉芽肿性炎1例。根据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为肺癌组(4例)、肺结核组(10例)、其他病原体感染组(14例)。经Kruskal-wallis检验,3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可显著提高AIDS病人各种肺部疾病的病因诊断率,而且不受病人免疫功能缺陷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含莫西沙星抗结核方案在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强化期化疗中的疗效。方法临床选取3年间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涂阳初治肺结核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强化期给予HRZE常规抗结核方案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对照组给予HRZE常规抗结核方案。对强化期各治疗时间点的痰菌阴转情况和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第4、6、8周痰结核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胸部CT显示观察组病灶吸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胸部CT显示空洞变化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含莫西沙星抗结核方案在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强化期化疗中可缩短痰菌阴转时间,提高阴转率,提高病灶吸收有效率,不良反应两组类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HIV(+)/AIDS并发肺结核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选取2007年以来我院收治的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病例共90例为观察组(A组),及同期住院的HIV(-)的单纯肺结核病例90例为对照组(B组)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A组发烧和体重下降较B组更常见,而咳嗽和咯血较B组少见;A组痰抗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A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性阴影及合并空洞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影像学胸腔积液显著高于B组;A组合并肺外结核较B组多见,其中以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脑膜炎,肠结核多见;PPD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率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HIV(+)/AIDS患者并发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低剂量CT扫描对老年菌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47例菌阴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1~12个月复查的老年患者采用低剂量CT扫描(120 kV,20 mAs),通过与治疗前常规CT(120 kV,200~280 mAs)扫描影像学结果的比较,对老年菌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老年菌阴性肺结核患者初诊CT征象最常见的为腺泡实变融合和肺叶/肺段实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76.6%,而空洞的发生率相对较少;1~3个月复查好转的征象主要为树芽征,而腺泡融合实变和肺叶/肺段实变的好转主要发生于4~9个月,空洞性病变显效较慢,持续时间为6~12个月.结论 低剂量CT扫描能较好地反映老年菌阴性肺结核的不同影像学征象及抗结核治疗后的影像学,适合对老年菌阴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mear-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y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CT).Methods Forty-seven elderly patients diagnosed as smear-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echecked with low-dose chest CT scan (120 kV, 20 mAs) after 1-12 months of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respectively. These images were compared with common CT before treatment (120 kV, 200-280 mAs). Result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smear-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most common CT signs before treatment were acinus consolidation (100%) and lobar or segmental consolidation (77%), but the cavity was seen less. After effective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tree-inbud was improved after one to three months, the acinus consolidation and lobular or segmental consolidations were improved after four to nine months, and the cavitations were slowly improved after six months. Conclusions Low-dose CT can provid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of smear-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he elderly and could be used for rechec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