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老年(年龄≥45岁)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梗死病人5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者6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病人斑块性质、分布及数量。结果观察组病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7.93%,对照组为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为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1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人群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分布、数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该病发生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83名为对照组。均实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和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定期实行检查,可达到不会延缓病情的效果。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实现预期和诊断的功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彩超对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临床价值研究中,主要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的98例患者,并根据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分成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并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康复组,其中实验组单纯高血压患者有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实验组48例患者。同期选择50例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超对三组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情况以及颈总动脉血流频谱数值变化进行记录和检测。结果在彩超检测结果中,实验组和康复组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的超声多支异常对比与对照组明显增多,各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与对照组其指标也明显异常与对照组,但康复组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些。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使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增大,而彩超检查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高一个客观、确切的证据,对患者病情评估均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CT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变组,3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CT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了解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栓子阻塞血管[1].早期发现和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助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国外相关文献报道[2],颈动脉斑块与欧美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但颈动脉斑块是否是中国人群脑血管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存在争议.本文拟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改变特征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42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45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彩色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71.8%),且以软斑、硬斑构成为主。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57.1%,狭窄主要与软斑、混合斑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清HCY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重要的临床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对30例患者行颈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闭塞后,再次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闭塞血管内微泡通过的情况及患者既往有无临床症状,评价颈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稳定性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8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有微泡通过(18/30),其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无微泡通过12例(12/30),其中有10例无临床症状。结论有微泡通过的患者为不稳定斑块导致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曾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而无微泡通过患者为稳定斑块导致的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分为脑梗死组(CI组)4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组(TIA组)25例,另选同期门诊及病房非脑血管病患者32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较。结果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8例(70.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5例(15.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CI、TIA两组患者无症状侧斑块检出率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外,还应重视检查颈部血管。  相似文献   

12.
初继栋  宋敏 《山东医药》2011,51(15):66-67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颅脑CT或MR 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其动脉狭窄检出率及斑块检测情况。结果 DSA、CTA及CTA+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彩超(P〈0.05);彩超尚能检测到动脉溃疡斑块。结论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可无创、准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应作为此类患者诊治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NL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根据NLR分为三组,将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L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具有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LR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的患者[3.8(2.56,5.54)比2.05(1.65,2.56),U=328,P <0.01];处于NLR最高分位组的患者存在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风险是最低分位组的15.335倍(P <0.01),趋势检验有显著性(P <0.01);当将NLR加到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时,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效力显著改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高的NLR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呈正相关,表明NLR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接收的4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取彩超的方式对其颈动脉后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MT对患者有无斑块,或者形成斑块的情况进行检查,此外,再选取40例患有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MT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分叉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的部位,颈内动脉起始段其次,左右两侧之间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硬化的程度远远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彩超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P<0.05),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多普勒超声(Doppler-US)检查技术对判断颈动脉血管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86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病变患者(包括53例明确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和33例头晕头痛患者)的颈动脉同时进行CE-MRA和Doppler-US检查,分析颈动脉血管壁斑块的灌注增强表现、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形态、密度、信号,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敏感度。结果Doppler-US发现不稳定斑块者32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37.2%,CE-MRA发现不稳定斑块者42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48.9%。与Doppler-US组比较,CE-MRA检出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结论Doppler-US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性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各有优势,CE-MRA对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敏感度较Doppler-US高,两者结合,能够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研究和风险预测提供重要和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宝石能谱CT检查的10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及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率、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拟从形态学上界定易损斑块。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CTA图像进行分析。按Ambrose分型法将粥样斑块分成Ⅰ、Ⅱ、Ⅲ型。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脑梗死的发生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三种不同类型粥样斑块在颈部血管中发病率和好发部位各不相同。厚度≥2 mm的Ⅰ、Ⅱ型斑块之间内膜钙化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伴内膜钙化者与脑梗死发生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CTA可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血管内膜钙化。颈部不同形态粥样斑块发病率及好发部位各不相同,仅根据斑块形态不能推测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但伴内膜钙化的斑块可从形态学上界定为易损斑块,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逄涛 《山东医药》2006,46(1):32-33
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及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64.2%,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9.2%,以中、重度为主。非脑血管病组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11.7%,以等回声、强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3%。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