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霜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60-66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且其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的实际发病情况尚不清楚,近年来我国对北京、上海两市城乡5000例问卷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为5.77%。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酸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胃痛等,与中医“吐酸”“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类似,一般可从脾胃论治,但笔者认为GERD与中医肝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阐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生理病理与病因病机,并结合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从肝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强调肝、胆因素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系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西医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但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停药困难、容易复发等问题,因而中医药治疗GERD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宜从胃肝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新平 《中医杂志》2005,46(3):171-172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症而产生的一组症状及并发症.中医学大多将本病归属于"反胃"、"嘈杂"、"吐酸"等病范畴.  相似文献   

5.
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平素跟师临诊,听师言教,悟师所为,想师何为,挖掘、整理、升华恩师治病经验,学术思想。经过多年临摹,认为谢晶日教授善于以脏腑辨证为基础,遣方用药,而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多"从肝脾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  相似文献   

7.
王文正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气虚弱,肾精气亏虚,皆可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吐酸。故提出从脾肾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上采用补脾疏肝、滋阴温阳、和胃降逆等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经验(疏肝健脾和胃、清肝泄火益胃、镇肝降逆化痰、柔肝益气活血)等论述葛健文教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指出:从肝论治,综合调理,立意明确,切中病机。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疾病,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属中医优势病种之一。李军祥教授临证对中医“浊”致病颇有感悟,认为“浊”是GERD重要病机,从“浊气-浊邪-浊毒”认识其发生发展,以及从“浊”论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9-270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脾胃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部分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采用肃降肺气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一定疗效。脏腑理论方面:肺者,气之本,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胃之气皆以下降为和,并相互影响。胃气不降可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也可促使胃气上逆。经络循行方面:肺经起于中焦,又还循胃口,故与胃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必然互相影响。经脉主病方面:《脉书·十一脉》记载: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故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脏腑和经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是目前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西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和食管黏膜、口腔咽喉、气道等组织的损伤,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西医采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临床复发率高达70%~80%。中医认为该病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总的病机。肝升肺降促进脾运胃纳及脾胃的升降,从而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病机除了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外,与肝肺升降失调亦有密切关系。辨证应以肝、胃、肺、脾、胆关系为重点,强调从"气"论治该病。此外中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看病的同时更注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力求标本同治,彻底治愈该病,最大程度降低本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挟酸上逆,损伤食管,并指出其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以郁为先、以郁为本、以郁为治”的辨治思路。刘教授临证以开郁为先,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疏肝和胃、清宣化浊、化痰降逆、清泻肝胃、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何璠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3-1195
胃食管反流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关乎心肝.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心与胃生理上位置毗邻、经络连属,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土得木而达”,肝郁可致土壅.从心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是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酌加清心、宁心、养心、疏肝、清肝及养肝之品,使心肝调和,胃降如常,诸症得缓.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6.
论述从肝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策略,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认为木郁土壅致胃失和降是rGERD发病关键,疏肝降气和胃为治疗大法。rGERD常见肝胃不和、肝火犯胃、胆热犯胃、脾虚肝郁及肝热脾寒等证型,分别采用疏肝和胃、疏肝泄热、清胆和胃、扶脾抑肝、温脾清肝等治法,若有兼证,可针对性选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脾胃病患病率逐年增加。谢春娥教授在传承董建华教授通降论基础上,结合自身30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从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诊疗思路,临床疗效甚佳。文章从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等分析入手,推导出谢春娥教授治疗本病特色诊疗原则,以解郁和降逆为主,方用香苏散加减。并例举典型医案进行具体用药分析,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从肺胃论治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东 《中医杂志》2005,46(11):813-814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越过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逆流入食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上腹部灼热感,胸骨后烧灼感,突发胸骨后、剑突下疼痛、呕吐,卧位时加重;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只有饱胀感、嗳气、心绞痛样胸痛,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咳喘、胸闷,以夜间为主,或饱食后、进食酸性食物后咳喘,症状表现顽固性、难治性.其临床诊断可通过24小时连续食管内pH值监测、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压力测定、食管内镜检查及食管黏膜活检等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