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瑞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5):1755-175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CHE)、前清蛋白(PA)、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将121例肝硬化患者分为3组,A组(A级)50例,B组(B级)47例,C组(C级)24例,并以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TC、CHE、PA、Fib及PT。结果肝硬化组血清TC、CHE、PA、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Child-Pugh分级异常程度逐渐加重,以C级最为明显,A、B、C级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TC、CHE、PA、Fib及PT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肝硬化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医院肝功能检测项目中,大多数选择肝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酶以及与胆汁代谢有关的项目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等。在选择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项目中,仅选择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测定。我院检验科将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和血清胆碱酯酶(cholin esterase,CHE)作为常规肝功能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对肝硬化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腺苷脱氨酶的检测在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85例健康人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及肝功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前清蛋白、胆碱酯酶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Child-Pugh分级的级别升高,变化更趋于明显。结论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腺苷脱氨酶活性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时间(PT)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及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分别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甘油磷酸氧化酶法、硫代丁酰胆碱法、凝固法检测肝硬化患者PA、CHE、CHO、PT,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A、CHE、CHO和PT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递增,PA、CHE、CHO呈进行性下降,在C级均处于最低水平,PT呈进行性延长,在C级处于最高水平,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清蛋白(ALB)、CHE、CHO与Child-Pugh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1),PT与Child-Pugh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PA、CHE、CHO比对照组显著下降,而P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且与肝硬化程度呈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PA、CHE、CHO、PT可以较好反映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对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是参考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仕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4,25(1):8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0例肝硬化患者和 30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g)。 结果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 ,PT、APTT、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PT、APTT、Fg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PT、APTT延长 ,Fg值降低 ,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仕银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1):89-89,9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测定5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PT、APTT、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PT、APTT、Fg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PT、APTT延长,Fg值降低,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肝硬化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凝血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水平与对照组比较Fig明显下降,PT、APTT、TT均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水平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早期发现因肝病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为临床治疗和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德国BE公司Compact血凝仪对70例非肿瘤者对照,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PT、Fib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异常。P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升高(P〈0.05)。APTT、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Fib明显增高,PT明显缩短,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诊断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水平,并作组间比较。【结果】肝硬化组90例患者平均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321±845)U/L和(31.2±6.3)g/L,而健康对照组平均水平为(8726±911)U/L和(44.6±2.8)g/L,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hitd A、B、C三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均明显下降,各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降程度为ChildC级〉ChildB级〉ChildA级,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来了解肝组织受损的程度,以协助判断肝硬化发展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102例精神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了解精神病患者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精神病患者因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引起肝功能损害,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出血倾向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南昌百特BT-M4PLUS血凝仪,测定102例精神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1)精神病患者肝功能正常和轻、中度损伤的患者中这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中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可直接反映精神病患者肝功能状况,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精神病患者因长期使用精神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程进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1)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2)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F-3000)和全自动血凝仪(ACL-200)测定62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多(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T、APTT、TT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R依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小板与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g)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凝血象的关系。方法:用日本东亚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1例正常对照组,35例单纯糖尿病(DM)组及3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时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结果 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bg显著增高(P<0.05);D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缩短(P值<0.05),Fbg显著增高(P<0.01);DR与DM比较Fbg显著增高(P<0.05)。结论 DR、DM均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以DR更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Ⅰ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Beckman coulter 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21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g)和D-二聚体(D-D).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中PT、APTT、TT和D-D值明显增高,而FⅠg值则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按ChⅠld-Pugh分级从A→B→C显示PT、APTT、TT和D-D值逐渐延长或升高,FⅠg值则逐渐降低,且A级与B、C两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级与C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凝血4项指标(PT、APTT、TT和FⅠg)同时联合检测D-D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减少的程度,以及是否有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并且有助于监测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和评估,为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2 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 0 .0 0 %和8.82 %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 (P <0 .0 1) ,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 0 .75 2 (P <0 .0 1) ;12例血清CHE低于 1kU/L和PTA低于 2 0 %的肝硬化患者中 10例死亡 ,病死率为83.33%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 ,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 ,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各类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92例经肝活检证实的各类肝炎患者血清PA、ChE水平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并将其与肝组织活检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分为G1~G4级,纤维化分为S0~S4期.炎症轻重两组间PA、ChE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PA、ChE逐渐下降,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升高,且S4与S0~S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A、ChE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PA、ChE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炎症活动水平且能较敏感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较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日本Sysmex CA-100血凝仪和Sysmex K-45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例肝硬化病人和40例健康者。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DW与对照组比有差异(P<0.05),PT、APTT时间延长,FIB减低,与健康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凝血机制障碍,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