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 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 ;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 ,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 ,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 ,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 (4 .6± 1.1)cm ,外径 (1.7± 0 .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 (0 .8± 0 .1)mm ,长度 (2 .0± 0 .5 )cm。结论 :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4.
5.
在40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三角肌后束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肩胛冈的关系,三角肌后束后缘长17.4cm,后束与中间束交界处于13.8cm,后束起动于肩胛冈部长10.3cm,三角肌后束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的肩峰角下4.6cm,约在后束后缘前方2.2cm,肌蒡游离长可达15cm,可形成以三角肌后束为蒂肩胛冈骨瓣移位复肱骨骨缺损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7.
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肩胛冈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重点观测了肩胛上动脉冈下支的运行、分布和吻合情况。设计了以该支血管为蒂的肩胛冈骨瓣移植为修复四肢长管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以颈横动脉浅支为蒂肩胛冈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枕颈融合术提供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颈横动脉浅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颈横动脉浅支主要分支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肩胛冈支外径1.6±0.3mm,长度4.9±0.6cm;斜方肌支可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水平横向正中线,在第7颈椎棘突附近与颈深动脉后支及邻近皮支相吻合,斜方肌支—升支长达6.7cm,起始外径1.5±0.3mm。结论:在颈横动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分支前结扎动脉干,可以斜方肌支—肩胛冈支为蒂设计肩胛冈骨瓣转位行枕颈融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的行程和冈上肌干支入肌点,为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冈上肌支的走行、分段、体表定位和冈上肌支入肌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上横韧带前段的肩胛上神经主干长4.03~5.23(4.36±0.60)cm,外径2.21~4.45(4.22±0.63)mm;骨纤维管内肩胛上神经外径与入管前一样;出管后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冈上肌干支长1.24~0.90(3.78±0.23)cm,外径为0.54~2.01(1.82±0.20)mm。冈上肌干支入肌点距孔后为1.15~2.01(8.22±5.20)mm。结论①肩胛上神经行程较长,穿越骨纤维管位置恒定,易发生卡压,其体表定位位于距离肩峰最外端约6 cm处。②冈上肌干支伴血管行走,距孔后约1 cm入肌体,位置相对恒定,其体表定位相当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方约3 cm处,入肌内分有前、中、后三支。 相似文献
10.
外踝前血管外踝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骨不连及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外踝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吻合关系。结果:外踝前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占46.9%)或足背动脉(占53.1%),起始外径(1.2±0.2)mm,干长(3.6±0.4)cm,伴行静脉2条,外径分别为(1.1±0.2)mm和(1.1±0.1)mm。该动脉位于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深面,向外下方达外踩。与外踝邻近血管分支相吻合,形成外踝网,经墨汁注射供血范围为4.0cm×2.5cm。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外踝骨膜骨瓣移位可修复距骨损伤。 相似文献
11.
对20例成人尸体头面部解剖观测了颊脂体及颊垫的结构、主要血管和神经;面动脉颊支分布于颊脂体下极及颊突的下部,外径为10±0.2mm;颊动脉分支分布于颊脂体的中上4/5部,外径1.1±0.2mm;面动脉颊支、颊动脉及其他分布于颊脂体的血管在颊脂体内构成丰富的吻合。并观测了带血管的颊脂体瓣用于转位修复腭瘘、口上颌窦瘘、口鼻瘘及邻近软组织缺损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设计阴部外动脉阴茎皮瓣转位尿道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阴部外动脉起始、行程;着重阴部外动脉阴茎支在阴茎的走行、分支分布。结果:阴部外动脉始于股动脉,外径1.8±0.4mm,伴行静脉1-2支,汇入大隐静脉。阴茎支可视为本干的延续,经耻骨结节两侧靠近阴茎,分别经2(10)点、3(9)点和1(11)点进入阴茎,多数分出背侧支、腹侧支分布阴茎皮肤。外径0.8±0.2mm。结论:阴茎皮肤血管恒定,以阴茎支为蒂,可在阴茎外侧或背外侧、腹外侧设计皮瓣,用于尿道成形术。术式已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在34侧成人尸体上,观察测量了肩胛提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前缘长12.9cm;后缘长13.8cm。肌的血供:上1/2主要来自颈升动脉的分支,下1/2来自颈横动脉和颈浅动脉的分支。神经来自颈神经2~5前支的分支。根据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肩胛提肌瓣移位修复口底缺损或在颈部行放射治疗时用来复盖颈部大血管等术中,是一块较为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5±0.3c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支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间;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5.
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带有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5例,皮瓣面积为26 cm×10 cm~18 cm×6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16 cm×8 cm~6 cm×4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20个月,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植皮面积明显减少,1例创面面积为6 cm×5 cm供区可直接缝合.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适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穿支蒂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结合的复合皮瓣. 相似文献
16.
带血管蒂腓骨上段骨瓣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腓骨上段骨瓣作为显微骨移植的供区,乃着眼于腓骨头端的关节面及其内侧钝圆的隆起和具有生长潜能的骺板,更由于其营养血管的多源性,遂成为修复成人和儿童某些骨端缺损最常用的带血管蒂骨瓣.但如何运用该骨瓣,各家见解不一.本文从解剖和临床结合的角度对该骨瓣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7.
在30具6~9月龄胎尸上,观测了胸腺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和胸腺的体积。动脉为多源性,但以胸廓内动脉的胸腺支最为恒定。静脉多不与动脉相伴行。本文依据胸腺形态、体积和动脉来源,提出以胎儿作供体,设计单侧叶、双侧叶或单侧叶部分吻合血管移植,并就取材方法、供吻合的血管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