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疼痛的缓解效果也较好,但最终的功能恢复结果却难以预料。 目的:对比人工肱骨头置换中以解剖方式和以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材8对16个肩关节尸体标本,按左右侧配对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解剖重建组标本中的大、小结节按解剖位置复位固定;重叠重建组在保证大、小结节与肱骨头假体相对位置正常的前提下将大小结节与肱骨干进行重叠方式固定(重叠5 mm)。两组标本均使用相同的缝合线和相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结果与结论:当肱骨干外旋至中立位时,解剖重建组标本的平均位移低于重叠重建组 (P < 0.05)。当肱骨干前屈至30°和60°(相当于肩关节前屈45°和90°)时,解剖重建组的位移与重叠重建组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在采用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虽然增加了骨-骨之间的接触面积,但在抗外旋稳定性上可能出现损失。即便按照术后标准康复程序进行被动活动,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的位移还是比较显著。因此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应适当推迟术后开始被动功能锻炼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背景: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快速恢复肩关节良好的活动功能。但人工肱骨头置换过程中如何重建和恢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其关键技术值得探讨。 目的: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技术关键。 方法:选择1999-06/2009-01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的1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在69.2(63~78)岁。术中准确复位固定大小结节,假体植入得当,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进行康复训练,采用Neer评分标准随访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随访51(9~112)个月,Neer评分标准显示,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5%;X射线片示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或断柄,患者均能完成日常活动,10例主观非常满意,主观满意度为77%。在熟悉肩关节解剖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遵循肱骨头置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置换后落实必不可少的康复训练过程,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快速恢复肩关节良好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肱骨头扭转角度的测量及其对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2010)和万方医学网(1980/2010)数据库,以“肱骨头扭转角;测量;影响;肩关节;假体设计”为检索关键词,纳入与肱骨头扭转角度的测量及其对人工肩关节置换影响相关的文章,且内容相似者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优先。并排除陈旧性文献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4篇。肱骨头扭转角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测量方法所得的测量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常用的肱骨头扭转角测量方法有4种:直接解剖学测量法、X射线平片测量法、二维CT 法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法。人工肩关节假体的设计发展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中,肱骨头扭转角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人工肩关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肱骨头扭转角的个体差异还要求实施个性化的人工肩关节置换。 结论:4种常用肱骨头扭转角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和缺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是目前准确性强、操作相对简便且实用性较强的测量方法。肱骨头扭转角是指导人工肩关节置换的重要技术参数,然而肱骨头扭转角存在很大的个体化差异,如何使其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前和治疗中的测量结果达到统一、准确、客观,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背景:NeerⅢ型、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是较难处理的骨折类型,一直争议较多。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头置换治疗与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2004-06/2006-08收治的2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应用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以文献检索的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及常规内固定方法,选折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研究作为对照。按Neer评分标准比较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2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11~36个月,平均24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优11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与文献报道采用锁定钢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疗效优于常规内固定组P < 0.05)。并发症:肱骨头置换组疼痛2例;锁定钢板组肱骨头坏死6例,疼痛3例;常规手术组感染1例,肩峰撞击4例,肱骨头坏死 6例,疼痛6例。结果提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肱骨头置换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现有文献对于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对于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型假体的疗效观察很少报道,对于骨水泥型及非骨水泥型假体之间有何差异,国内的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4-01/2005-12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和Ⅳ型)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65~98岁,平均79岁。左髋72例,右髋59例。 方法:置换前对患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入院后三四天进行股骨头置换治疗,均为同一术者操做,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骨水泥组采用骨水泥假体治疗;非骨水泥组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治疗。置换后随访3年。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估患髋。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随访期间骨水泥组6例患者死亡,非骨水泥组8例死亡。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4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1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5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7例患者可独立行走,3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骨水泥组9例患者住院时出现合并症,非骨水泥组有15例出现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1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3.73%。而非骨水泥组仅有5例翻修,其中1例股骨干劈裂,4例假体松动,翻修率8.62%。置换后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髋臼磨损基本无差异,髓腔占有率非骨水泥组明显高于骨水泥组。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见假体脱位、异位骨化及骨溶解。 结论:在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后患者髋关节功能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最佳治疗方法尚未达到一致。 目的:观察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 方法:纳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9例,假体均为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髋臼侧采用生物性假体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固定。12例选取金属-聚乙烯承重界面,7例选取陶瓷-聚乙烯承重界面。置换后随访,定期摄片监测假体位置,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110±55) min,术中出血量(510±60) mL,置换后出血量(310±4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局部红肿,脓性渗出。双下肢畸形恢复,长度相差均小于1 cm。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置换后1年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其中优10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有一定困难,采用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颜斌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7):3163-3166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评价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治疗效果。 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骨水泥”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replacement,prosthesis,bone cemen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相关文献。纳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献。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人工关节置换的分类。②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③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治疗效果和临床验证结果。④股骨距解剖生理特点及髋关节置换操作注意要点。同时对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5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人工关节置换分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条件比较好的中青年患者。针对金属与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差问题,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对假体表面粗糙进行了处理,以增加界面抗剪强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验证结果,通过12个月~6年的随访,按Harrisyg评分标准,优39例,良13例,可3例。术后常规予X射线定期复查,出现髋痛3例、假体脱出1例、松动1例、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和股骨骨折。 结论:随着多种新型骨水泥材料逐渐面世,骨水泥的性能必将更加完善,接近或达到自体骨,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因素和对策。 方法:对22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尽量保留大结节部位的骨质,选折与关节盂大小匹配的肱骨头假体,早期分阶段功能锻炼,术后采用Neer评分标准。 结果:术后随访10-30个月,平均18.2个月,18例无肩痛,4例偶有肩痛,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工作,肩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平均前屈960 (800-1030),后伸380(320-450)外展860(800-1100),内收310(300-350),外旋320(300-370),内旋至L1-L3水平。全组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及脱位,按Neer评分:优5例,良13例, 可4例,优良率81.8%。患者主观满意率86.6%。 结论:要最大限度恢复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术中要尽可能减少软组织损伤,尽量保留大结节部位的骨质,选折与关节盂大小匹配的肱骨头假体,早期分阶段功能锻炼,维持正常的肱骨头后倾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